-
〓 丁则良先生
彼岸的杨振宁先生光荣退休,以其人之功德圆满,引起一片喝彩,杨先生也以朱自清当年诗句自勉:“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这是人生绚烂归于平淡,“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新境界,着实令人企慕又感动的。可惜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归宿,比如杨先生回忆少年读书情节,他是清华成志小学和北平崇德中学的学生,清华教授杨武之先......
-
〓 韩愈的牙齿
人都是要衰老的,但个体的衰老,在生理表征上却显得与众不同,具体而且独特。韩愈的衰老是从牙齿开始的,而且开始得相当早。在803年写的《祭十二郎文》中说:“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这一年,韩愈36岁(这是按传统记龄法;如果采用周岁记龄,应该是35岁——为行文方便,......
-
〓 M地铁·图书馆新春活动引进红学专题
本报讯M地铁·图书馆新春互动活动近日在北京京港地铁4号线北宫门站拉开序幕。此次活动的背景是京港地铁、国家图书馆、北京曹雪芹学会合作推出的“品红之道——生活中的《红楼梦》”专题,《红楼梦》以及《曹雪芹传记》《说不尽的红楼梦》《红楼梦导读》《红楼梦中茶》等十本电子书可以免费全本阅览。为了扩大参与性,活动采取了央视网全程直播......
-
〓 苏绣“针”情 锦绣人生
——追记第一批苏绣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文霞 2022年10月5日,第一批苏绣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文霞在苏州逝世,享年91岁。闻听消息,苏州刺绣研究所原副所长张美芳一夜未眠,“顾老师穷尽一生心血,为苏绣技艺的传承创新和发扬光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的代表作品,成为整个行业的......
-
〓 袁枚与随园
清代袁起《随园图》,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摘自《南京历代风华》,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办、市委宣传部编,南京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清代著名文人、大才子袁枚,乃诗坛“性灵派”领袖。其字子才,号简斋,晚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等。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乾隆四年(1739年)考为进士,被......
-
〓 我眼中的名人·乐黛云:人生八十仍本色
乐黛云 1931年生,苗族,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 近日,“涅槃与再生——乐黛云先生作品联合读书会暨新书发布会”在京举办。会议现场,84岁的乐先生语速轻快,思维活跃,侃侃而谈,一如年轻时充满激情。 ......
-
〓 纪念吴林伯先生诞辰100周年·赵仙泉:如何治学
武汉大学中文系已故教授吴林伯先生,是秉持“朴学”与“考据学”的当代重要学者之一。1984年9月10日,吴林伯先生召集我与方铭、陈桐生、陈洪波、曹耘、陶嘉珞六位新入学的研究生谈话,提出治学“十准则”“十注意”“八功夫”“五坚定”,作为我们这些研究生一生遵守的治学信条与规范。他的学术思想、治学原则与方法,至今仍然具有继承、......
-
〓 片断忆慈父孙犁
耕堂荷韵 一张父女合影铭刻在我心中。 五十多年以前我六七岁的时候,和父亲在天津水上公园荷塘前照过一张照片,是他的老朋友王林夫妇拍摄的,取景很好,身后是一大片映日荷花别样红,还有浓密的芦苇。照片上父亲身穿长袖白衬衫、灰色布裤、黑布鞋。他拢着我细瘦的小胳膊,我娇憨地依偎在他的身旁。我有一个无忧无虑的快乐......
-
〓 周公语典育化名士情怀故事二则
《尚书》是最早的儒家经典,又称《书》或《书经》,是关于上古的史书。它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法”。《尚书》中有一个重要人物是周公,一生功绩被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的思想人格成为后世的楷......
-
〓 步入杨绛先生的书香世界
两个月前,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先生在京病逝。先生以105岁高龄悄然告别人世,全国广大读者陷入悲哀。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我们仨”,终于团聚了。在我看来,纪念杨绛先生的最好的方式,无疑是读她的作品,接受她的作品的熏陶与精神洗礼。今年书博会的“年度致敬人物”选定为刚刚去世的杨绛先生,而杨绛先生......
-
〓 学人小传:翦伯赞
翦伯赞,1898年出生,1968年去世,湖南桃源人。历史学家。1919年毕业于武昌商业专门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1925年回国。曾任燕京大学社会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等,主编《中国史纲要》等。...
-
〓 学人小传:吴仲超
吴仲超(1902—1984),上海人。早年就读于上海法科大学政治经济专科,1945年至1948年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秘书长,1948年后历任中央华东局秘书长、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副校长,1953年任华东局党校副校长。1954年6月至1984年9月,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曾兼任文化部部长助理。任职故宫后,吴仲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
〓 父亲宁可的“教书匠”情怀
父亲宁可的头衔很多,但他常常自称是“教书匠”和“历史工作者”,这应该是他对自己的定位。这个定位,源自他对教书工作的由衷热爱。一个好的“教书匠”,要有良好的口才、开阔的视野、严密的逻辑,三者缺一不可。同时,作为“历史工作者”,他尤其注重以研究引领教学。从小板凳到大学讲台 父亲不喜高谈阔论,在不熟悉的环境和人群中,往......
-
〓 让曲艺牡丹之花永远为人民绽放——访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九届主席冯巩
【新闻人物】 5月10日,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闭幕,掌声中冯巩就任新一届主席。 从上一任主席姜昆手里接过沉甸甸的“接力棒”,冯巩表示:“大会宣布我担任中国曲协第九届主席后,我既激动又喜悦,同时又感觉肩上的责任重大。作为新一任主席,我会竭力为广大曲艺工作者服务,为人民群众送去欢声笑语,作出新的成......
-
〓 “这一届”年味儿有点儿时尚——观察年轻的春节文化产品设计者
年味儿是什么?是儿时庭院里噼噼啪的鞭炮声、兜里鼓囊囊的压岁钱,是长大后桌上热腾腾的年夜饭、街上高高挂的大红灯笼,抑或是后来手机里满屏的红包、心里默念好运来的集福卡。生活变化,科技发展,身边的年味儿不断被赋予新内涵、呈现新形式,但这股藏在中国人记忆深处的味道,从未变淡。传统与创新似一对孪生兄弟,交织共生。“他们俩”被一群......
-
〓 艺苑数典:胡适与《兰花草》
兰花 张大千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首名为《兰花草》的“台湾校园歌曲”颇为流行。这首歌节奏轻快,歌词简明,十分上口,因而受到青少年的喜爱,传唱至今。当时多家报刊和歌本都登出了它的词曲。但是,在词作者栏里,有的未署名,有的署为“佚名”。其实,歌词的作者,是对新诗草创之初有大功的胡适先生。1920年3月,胡适出版了我国新文......
-
〓 汪曾祺的书与画
松鼠葡萄图 汪曾祺作于一九八三年无题 汪曾祺女儿汪朝说画中小鸟很像父亲 作家汪曾祺先生的笔似有神力,写什么,什么都精彩。写作余暇,汪先生做什么呢?唱京剧,哼昆曲,韵味十足。兴致好时,也作书画。其书画,简洁明快,遣兴自娱,颇见文人书画气息。他画画,不惯设色,以素净为主。想着画什么,顺手裁张宣纸,就着案头笔墨,随心所......
-
〓 穹苍未有际 犹欲乘长风——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吕振羽的学术追求
1955年,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吕振羽因病辞去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校长兼党委书记的职务,到北京工作,从此与中央党校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被中央党校(当时校名为“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聘为历史学兼任教授及历史教研室顾问,为中央党校的历史教学及其学术队伍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央党校的历史教研活动以及在此期间的学......
-
〓 袁行霈:传承中华文明的厚道人师
开栏的话 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长期以来,在我国许多行业的重要岗位上,涌现出一批可敬可爱的优秀社科工作者。他们爱岗敬业、默默耕耘,在各自岗位上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即日起,本报推出《优秀社科工作者》专栏,讲述十位不同领域优......
-
〓 三十七载深耕 只为悟道古陶瓷——记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吕成龙
故宫博物院文华殿的东侧,有一片皇宫内较为少见的绿琉璃瓦建筑群。这里被称为“南三所”,是当年皇子们居住的地方,道光帝就出生在院里的撷芳殿。如今,这里是故宫博物院的器物部。吕成龙就在这个院落里工作,整整37年,从刚工作的毛头小伙到如今的器物部当家人,从未离开。“陷进去就不想拔出来了” 吕成龙,故宫博物院古陶瓷领域学术......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