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传统文化教育不应形式化
两会期间,在谈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时,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指出,只强调形式,把学习传统文化弄成作秀是不对的。这为传统文化教育流于形式敲响了警钟。中华文明五千年,名家名作数不胜数,优秀传统文化回归学校教育,响应了中央的号召。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而不只是会背......
-
〓 域外听风:分享阅读,传递社交温度
在陌生人社会,分享阅读为冰冷的世界注入了情感交流、温暖彼此的能量阅读能让人“疯狂”吗?最近,曾在电影《哈利·波特》中扮演学霸赫敏的演员,在伦敦地铁里“丢”了100本书,结果“整个伦敦读疯了”,开启了一场寻书、读书、传递的分享阅读之旅。读书首要的是书籍,但“阅读危机”并没有随着书籍形式的多样化而缓解。一直以来,在世界范围......
-
〓 宝玉父子情思考
内容提要:《红楼》中,作者描写宝玉和贾政的篇幅较多,也很精彩;作者正话反说,暗含了宝玉的父子情,也寄托了作者的父子情感。《红楼梦》里,曹雪芹主要是描写宝玉和众姑娘丫环的事情,描写宝玉和众男人的事比较少。但是,描写宝玉和父亲贾政的事篇幅却不少,份量也较重,而且也很精彩。这是何意?难道光是为了描写一个封建官僚、一个正统父亲......
-
〓 人民时评:还科学一份纯粹与沉潜
对论文造假零容忍,是进一步完善科研制度的契机,也是涵养科学精神、净化学术环境的进一步努力这两天,有两条与科技相关的新闻备受关注。一条新闻是科技部向新闻界通报对今年4月《细胞生物学》杂志撤稿事件的处理进展,态度鲜明、措施有力,显示出相关部门解决问题的诚意。另一条新闻则是,78岁的刘先林院士在高铁二等座上笔耕不辍的照片刷屏......
-
〓 国学视野下的高校德育教育探索
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亦可称为“人学”,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学包括人生价值、人生境界、道德修养等众多方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国学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再创造,国学教育体系中有关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为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提......
-
〓 干部谈读书:从历史中寻找温情和敬意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读历史,在思考后转化为自己的评价体系、考虑问题的视角,方能拓展我们思想的纵深度对历史书的最初兴趣,来源于小时候阅读镇上书店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画册,里面豪气冲天、肝胆相照的盖世英雄,陪伴我度过了生活平淡的童年。细细品味近20年的阅读体验,大到文明更替、民族兴衰,小到史海钩沉、人物传记,是历史书......
-
〓 文化讲坛:莫高窟“搬”出来才能活起来
8月1日,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正式运行,这是数字敦煌的创新成果。它的背后,是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11年的努力和推动。1963年,樊锦诗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循着老一辈守护者的足迹,在荒凉的戈壁深处扎了根。50余年,她致力于文物事业的创新与实践,推动了敦煌数字化的发展。面对遗产保护与利用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如何在......
-
〓 人生三昧:闺中情思谁人知
那天在遂宁,转过了各种景点以后,大巴将我们载到一处较为空旷的地方。前后左右看去,不见山峦起伏河流奔腾,也不见亭台楼阁寺宇巍峨,而后,却有人将我们引进了一条小径,新修的石板路,小草清新鲜嫩地围绕在脚边,一抬头见旁边墙上有一些木牌,上面刻有散曲: 《天净沙》——其一,哥哥大大娟娟,风风韵韵般般,时时刻刻盼盼。......
-
〓 教学探索:用讲故事的方式做教育工作
“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口袋的人是老板,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脑袋的人是老师”。要让自己的思想入别人的脑、入别人的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面对“90后”大学生群体,靠硬灌输很难改变他们的认知模式和思维习惯,而润物无声、渗透式的说理往往可以达到潜移默化、沁人心脾的效果。擅长讲故事就是一种渗透式的工作方式。 莫言......
-
〓 青年驿站:多读方知书之味
如今,不管是汽车上、火车上、候车室,还是会议室、办公室、家里,处处出现“低头族”,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甚至废寝忘食,手机绝对不离手。读书看报的人越来越少了,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其实,书报不仅要读,好的文章和书籍还要反复读。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列宁也说过:“第一次阅读时不明白的地方,下次再读的时候......
-
〓 大家手笔·许嘉璐:文化传承要靠人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中,文化都发挥着巨大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树立文化自信需要加强文化传承,而文化的传承要靠人。当今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日益成为教育和交流的主要手段。例如,一位教授的讲演,通过视频可以即时让无数观众收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其的依赖日益加深,也逐步将其作......
-
〓 “兽首玛瑙杯”的神秘身世:外国贡品还是本地造?
兽首玛瑙杯兽首玛瑙杯,1970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这件国之重宝,象征着财富和权力,是一件高贵的艺术品。它有着怎样的文化价值?如此巧夺天工的宝物,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身世之谜?兽首玛瑙杯通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是喝酒用的。据估计,它诞生于8世纪前期,是至今所见......
-
〓 品智生活·汉字:人间茶话
有则民间故事说,苏东坡在杭州任上时,与灵隐寺一位老僧交情很深,时常带书童去他那里品茗聊天。一天半晌下起了小雨,书童来到庙里说,师父,我家先生向你讨点东西,至于什么东西,他说你见到小人就明白了。老僧见书童头戴草帽,脚穿木屐,起身拿起一包茶叶递了过去。书童十分诧异,师父怎知讨的是茶叶呢?老僧笑着说,你家先生这是借你......
-
〓 读得书中三味
阅读的经验表明,书中有味,能读出书中之味,就进入了阅读的理想境界。朱熹《朱子语类》云:读书和“吃果子相似,未识滋味时,吃也得,不吃也得。到识滋味了,要住,自住不得。”宋代另一学者程颐也认为:“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林语堂也认为:“一个人读书,首先要寻求思想之味,而且他也能够获得书中的‘味’。”可见,......
-
〓 太极与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总体特点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和”。“和”的精神不但在时间上与中华文化同生共长,而且在空间上渗透和体现于中华文化的各种具体形态。“和”就像中华文化的“基因”,制约着和规范着各种具体文化形态的基本风貌。举一个最显著的例子,那就是《太极图》,我曾称其为“中华和谐美第一图”。远在新石器时代中期河姆渡出土的一个纺......
-
〓 青年观:如何把书读成串儿
一个个书串儿,就好像DNA的双螺旋结构,相互缠绕,无休无止。就这么读下去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深陷读书的深渊难以自拔了,看个朋友圈都成了要下定决心才能抽空一做的事情读书不需要理由,而不读书一定有各种理由。需要理由的读书都是查书,不是真正意义的读书。查书是有明确目的的,比如上学时,要写论文,必须读某个领域的书。查书容易让读书......
-
〓 为人当仁——重庆师范大学校长周泽扬在2013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词
编者按 《校园·毕业季》本期推出第二篇《为人当仁》,摘自重庆师范大学校长周泽扬在该校2013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致词。周校长将记忆锁定在四年中从学生身上感受到的美德,最终又将致词的落脚点放在“德”上,让我们看到这所学校的文化与精神脉络。那么,你呢?众多院校的众多毕业生们,大学殿堂在四年甚至更......
-
〓 《论语》绎义·内圣外王之道:《论语·尧曰》的境界
《尧曰》篇作为整部《论语》的终结篇,共计三章,文字篇幅不大,但主题却稍嫌散漫。有关全篇的核心宗旨,黄克剑教授的解读提示有较好的参考价值。他认为:“(首)章当是《论语》全书的后序”,“从尧、舜、禹到汤、文、武,以至于周公、孔子,《论语》编者第一次为儒家教化理出了某种脉理相贯的道统,这曾为孔子所默示的不无历史感的统......
-
〓 宋太祖的选帅用将之道
北宋王朝逐渐统一中国并平定边境,离不开一批战功赫赫的名将。而在这些名将中,曹彬被后人认为是“宋良将第一”,堪称帅才。跟他的同僚潘美、王全斌、曹翰等人一比,便不难看出,像曹彬这样的名将,确实是罕之又罕:他虽为大将,却力主“不战而屈人之兵”,反对血腥屠杀;他身居高位,且参与讨伐平定后蜀、南唐两国,又曾出使吴越,却“秋毫无所......
-
〓 光明时评:“毕业赠言”流行的针对意义
假如被视为“精英”的年轻族群,只是一心精致地盘算自己的个人利益和“小前途”,这样的“高智商”,于国家和人民何益之有?假如“不负此生的生活”只对应锱铢必较的个人利益,那么这样的“精英主体”,只能给我们堪忧的未来。 这一阵是大学举行毕业典礼的高峰期,网上“毕业赠言”很流行,而“转载率”最高的,大概莫过于香港中......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