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平原:谈读书,兼怀一位师长
作为具体的“读书人”,你一辈子只从事一个小小的专业,就精神需求而言,实在有点可惜。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高深的专业研究之外,保持对于宇宙、对于人生、对于艺术的广泛兴趣,这是一种值得欣赏的生活态度。过分学科化与专业化,导致不同知识类型之间很难沟通、对世界及人生的理解支离破碎,以及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之间存在巨大鸿沟,......
-
〓 叶廷芳:逃家上学记
张安朴/绘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学者叶廷芳,其著述译作为人熟知。但很多读者可能并不知道,叶廷芳幼年曾因伤失去左臂,人生、求学之路较常人远为艰难多舛。但他始终以昂扬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工作,以独臂撑起了一个精彩的世界。本文正是回顾了60多年前,他站在“读书”还是“务农”的人生十字路口上,那个决断的时刻。......
-
〓 植物生长的土光水环境在《易经》中均有具体精彩记载
——生活中的伏羲六十四卦(一)
植物自然生长离不开土壤、光照和水分,对这三个环境条件的认识,遥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清楚明白,而且还在群经之首、万经之王的《易经》中,用了“升䷭、晋䷢、豫䷏”三卦给予了具体而精彩的记载。关于植物自然生长对土壤环境条件的记载,《易经》中的“升䷭”卦是这样描述的:“升䷭。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升”为卦名,“䷭......
-
〓 乙未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文
惟公元二零一五年四月五日,岁在乙未,节届清明,三阳开泰,碧宇澄清,炎黄华胄以至诚至敬之心、鲜花雅乐之仪,祭告我始祖轩辕黄帝之陵曰: 我祖赫赫,开辟洪荒。功化神圣,世代仰望。培植绵绵民族之根,肇造煌煌文明之魂,德佑泱泱强盛之梦。回望甲午,务在改革。锐志复兴,弘扬祖德。简政放权,修法安国。整纲肃纪,峭若高城。......
-
〓 光明时评:在线教育是传统教育的补充而非颠覆
教育显然不能单纯只是知识的传递,传统学校中的师生和生生互动具有在线教育无法替代的巨大价值。 据《光明日报》12月11日报道,近年来,随着“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音译为“慕课”)等在线教育产品的推出,“随时随地,想学就学”成为口号,甚至有业内专家表示,在线教育将“颠覆”传统教育。但新东方的创始人俞......
-
〓 “胡吹乱捧”病因考辨
看了标题,别以为我要写一篇长篇论文,发到核心期刊上去。我工作的岗位,无刊发核心期刊论文的考核指标,我本人也无写那一类中规中矩论文的兴趣。或许有人认为,我是以“无兴趣”来遮掩缺乏那种学术能力。的确如此。你看人家哈佛的大学者王德威教授就是厉害:有不少人通过张爱玲晚年的书信和诡异行为表现,分析她可能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
-
〓 名家看两会·叶廷芳:文化“软实力”蕴藏大魅力
在今年两会上,如何加强文化“软实力”,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文化属于“软实力”,它也有威力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的确,在近代中国处于任人宰割的境地时,无数志士仁人试图挽狂澜于既倒,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把希望寄托在发展“硬实力”上,以至于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纷纷奔赴西洋、东洋去学工、学农、学医,连鲁迅、郭沫若这样的大文豪......
-
〓 文创产业功夫在诗外
前些天,朋友圈里流传着一段动画:明成祖朱棣从画像中跳出来,唱着Rap,玩着自拍,用微信、QQ等与自己后宫和大臣联络……虽然大家已经习惯了故宫的守正出奇,但这更“潮”的创意还是让一众网友直呼“萌化了”。600岁的故宫,正在与互联网进一步亲密接触,不断扩展自己的影响力。文创产业怎么搞?故宫的做法颇有可取之处。故宫,作为中国......
-
〓 为中国修书匠们点赞
所谓古籍,是指编纂、写印于1912年前的书籍。珍贵古籍又称为善本,主要指具有较高文物价值、资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籍。不过,由于水火兵燹的破坏,古籍流传至今已是百不存一,而能保存下来的,也大多经历岁月侵蚀,损毁和自然老化也非常严重,亟待修复。然而,在这轻描淡写的“补”字背后,所需要的工序却复杂精细。糨糊、喷壶、镊子、毛笔......
-
〓 光明论坛:重温中山装的文化自信
有文化自信,才会有文化创新,才会有文化自强。通过传统服饰载体激活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民族记忆和创新活力,对于构建新时期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意义重大。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先生以西服、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等服装的造型结构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的审美理念,并考虑到具体的使用功能,运用“洋裁法”......
-
〓 著作等“心”更可贵——一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
从前盛赞某人著述丰富,常用“著作等身”一词。在写作艰辛、出版困难的古代,能留存下几卷呕心沥血之作以遗后人,那就是“立言”的不朽功绩了。在地方志的艺文志或经籍志里,很可能要写上一笔,从而名垂青史。进入现代社会,出书作文对于普通人而言都已经不是难事。尤其是近些年,学术研究逐渐进入“课题时代”,加之学术普及化的需求日益增加,......
-
〓 光明书话:用诗境打开心墙
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回到家,看到书桌上摆着一张父亲剪给我看的报纸,题目是“古典诗词让人心灵不死”,内容是介绍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的。我读过之后马上上网查询相关内容,然后就购买了《唐宋词十七讲》,买了很多本,送给同事,送给学生。那会儿,我已在初中教了三四年的语文,总会被学生问一些类似“背这些古诗有什么用,考试会不会考到”......
-
〓 世界读书日特辑·文化历史读书剪影:春秋勃兴读书风
千年易往,惟书长存。自从有了文字,人类文明便得以代代相传。那些在历史上绽放光芒、泽被千秋的经验与智慧,最后都化为文字,载入史册,留与后人勘学。回溯文明长河,可以说,书的兴衰一直都与社会文明休戚与共、互为因果。历史上凡是读书蔚然成风之日,必是思想活跃、文明进步、精神文化拔节生长、社会人心昂扬进取之时。今天恰逢“4·23”......
-
〓 诗说节气:大暑
日子走着走着就到了大暑节气,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段,也就是百姓常说的盛夏季节。文人著文时常会在他们的文字中,出现一些诸如酷暑难捱、热气炙人、炎热难耐、炎暑逼人、骄阳灼人、烈日炎炎等文绉绉的书面语,意思都是言天气之炎热。 古时没有风扇空调,炎炎夏日,或栖于树荫下,或倚靠在水畔亭旁,避暑的方式完全是自然的。我......
-
〓 《金瓶梅》与明代的灯俗
作为反映明代市井生活的文学作品,《金瓶梅》不仅描写了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也有许多民俗,丰富多彩的节日彩灯就是其中一项,第十五回《佳人笑赏玩灯楼狎客帮嫖丽春院》就是一篇专门描写上元节(元宵节)彩灯盛景的回目。那一日,应李瓶儿之邀,西门庆的大小老婆月娘等人率家奴前往看灯。李瓶儿家的房子有“门面四间,到底三层:临街是楼……”......
-
〓 人才史话:张昭为何终身不得为相
资料图片公元200年,孙策终于平定了江东,为东吴立国奠定了基业,却不幸遭遇刺客重创。临终前,他把弟弟孙权托付给长史张昭辅佐。张昭不负重托,果然扶持孙氏政权实现平稳过渡。起初,孙权拟设丞相一职,大家以为非张昭莫属,纷纷予以举荐,结果被孙权否决了,理由是,眼下正是多事之秋,统领百官责任繁重,并不是什么优厚待遇。首任丞相孙邵......
-
〓 淡去的年味儿中失落的是什么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薪火相传的节日,总有一些东西使我们的心变得柔软,如同回到了文化故乡,如同离家出走的游子回到了梦中的故园。 节日的仪式上、精致的窗花里,点点丝丝弥漫着传统文化沉积的美好。每每一年此时,我们总会情不自禁地为给予我们强大认同感的传统文化感到自豪。而越是珍视这样一份五千年累积的财富,就越是忍不住......
-
〓 在美国忽忆余光中先生
结识前辈余光中先生,是在2012年8月,我应邀就任台湾中山大学客座教授,甫到高雄,正好有余先生的一次聚会,参加者一桌十来人,主要是中山大学文学院和中文系、外文系、艺术系三系之院长、主任,余先生夫妇,以及我们夫妇作为客人,忝陪末座。余先生和师母谈笑风生,甚为和蔼风趣,饭后大家有合影。当时,我并不知道以后会和先生有交往。中......
-
〓 传统文化教育不应形式化
两会期间,在谈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时,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指出,只强调形式,把学习传统文化弄成作秀是不对的。这为传统文化教育流于形式敲响了警钟。中华文明五千年,名家名作数不胜数,优秀传统文化回归学校教育,响应了中央的号召。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而不只是会背......
-
〓 域外听风:分享阅读,传递社交温度
在陌生人社会,分享阅读为冰冷的世界注入了情感交流、温暖彼此的能量阅读能让人“疯狂”吗?最近,曾在电影《哈利·波特》中扮演学霸赫敏的演员,在伦敦地铁里“丢”了100本书,结果“整个伦敦读疯了”,开启了一场寻书、读书、传递的分享阅读之旅。读书首要的是书籍,但“阅读危机”并没有随着书籍形式的多样化而缓解。一直以来,在世界范围......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