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干部谈读书:书中自有“从政经”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古代文人的价值追求。今天的领导干部读书,更多的是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长才干,让从政之路更加顺畅。爱读书,从政才有底气。当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没有统一的模式可用,不少领导干部都面临“本领恐慌”问题。读书学习就是克服“本领恐慌”的有效途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
-
〓 干部谈读书: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
读书,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被烤得烟消云散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
-
〓 少儿读物“洋书”何时不再唱主角
就读于宁波鄞州区俞家小学四年级的梁茜雅家里有一个书柜,摆满她喜欢的图书,其中《绿山墙的安妮》、《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亲爱的汉修先生》、《格列佛游记》等国外读物占了半壁江山。据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2013年至今的借阅档案显示,幼儿借阅排在前20名的均为国外读本,国外读物在我们的少儿读物中“唱起了主角”。近年来我国的少儿读......
-
〓 关注高校青年教师
CFP 编者按 “青椒”,是网络上对88万(教育部截至2011年底的统计,编者注)高校青年教师的戏称。 这是一个占全国高校教师总数比例高达62%的庞大群体。他们大多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前期,寒窗苦读二十余载终在高校谋得一席教职。 三尺讲台,对这些专门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承的年轻人委以千钧......
-
〓 访古识香——浅谈中华传统香文化
明人画十八学士图 汉代流行的博山炉上,就把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夸张结合起来,在炉体上雕塑或刻画上神仙、动物等形象,炉中香烟飘出时,意象中的“天国”就直接享用到了这些香烟。图为汉代彩陶绘香熏炉。 中华传统香文化博大精深。从最初燃香祭祀和驱瘟避疫起,在5000年的香文化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养礼、养心、养生这三大用香......
-
〓 诸子学派与学术繁荣
摘要: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诸子学派对思想体系、人才培养、学术繁荣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影响进行研究和探讨,为现代的学术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关键词:诸子学派;学术体系;人才培养;学术繁荣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化繁荣时期。儒家、道家、法家等都对中国以后的文化社......
-
〓 今日谈:让清明触动年轻的心
清明节怎么过?从媒体调查的情况看,选择回乡祭祖的年轻人似乎不多。还有人表示,对清明节的含义不是很清楚,感觉就是放假出门郊游。面对这样的理解,长辈倒也不用过于焦虑。首先,清明扫墓更多的还是祭奠父母,如今绝大多数80后、90后的父辈都还健在,自然这方面的意识不够强;再者,其实古人过清明也不只是扫墓祭祖,很多年轻人同样把它当......
-
〓 汪桂海:怎样读《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记载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汉书》是继《史记》之后问世的又一部史学巨著,与《史记》齐名,并称“《史》《汉》”,又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在古代典籍中,《汉书》具有与经书同等的地位。 一、了解作者身世与成书经过《汉书》之成,历经数......
-
〓 人才史话:才华是如何毁掉许攸的
资料图片三国人才辈出,奇才怪才也不少。可惜的是,他们的人生结局大多不妙,以至于“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何以如此呢?原因很多,但有一条是公认的,那就是恃才傲物,目空一切。仅以曹营为例,如果说杨修死于聪明过头,孔融死于傲慢偏激,祢衡死于口舌之快,那么许攸则死于狂妄无礼。在三国众多谋士中,南阳人许攸极富才华和战略......
-
〓 2015印象·陈尚君:寂寞使学术更加庄严
题目套用了一首流行歌曲。恰好昨天微信传来郑诗亮先生多年前介绍我的文字,用《高手总是寂寞的》为题,觉得要有一回应。但也为难,自认寂寞则有自诩高手之嫌,否定寂寞则有负雅意。想来想去,还是先自承寂寞是学人应该享受的待遇,只是我自己做得很不合格:这几年从微博玩到微信,整天东张西望,说三道四,是自己不甘落寞;校内校外都还......
-
〓 人才史话:用人是艺术留人是本事
资料图片 对驭人者来说,使用人才是艺术,留住人才是本事。 人才,难免富有个性,惹人关注;难免桀骜不驯,惹人非议;难免行高于人,遭人嫉妒……驭人者想留住人才,不仅要有见识、有胸怀、有正气,还要能筑好巢、铺好路、搭好梯。否则,什么样的人才也留不住,到头来,不仅贻误自己的事业,还会造成“楚才晋用”的局面。 ......
-
〓 肖复兴:又到小寒时节
我国节气的名字,有些起得有点儿怪。小暑和大暑的“大”与“小”字,同字面的意思相同,是大暑要比小暑的天气热。但是,小寒和大寒的“大”和“小”字,在节气的意义里,却意思正相反,小寒要比大寒冷得多。不知道当初是怎么起的,应该将小寒和大寒颠倒过个儿来才是。小寒时节,是一年最冷的时候。如果拿唱歌作比,一年二十四节气,比我们古代音......
-
〓 愿“国耻日”激发奋进的力量
在新的时代,让我们重拾抗战精神,拿出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去完成抗战先贤们未竟的民族复兴大业每年9月18日,全国许多城市会拉响防空警报。对中国人来说,这一天就是国耻日。警报声中,忙于生活的人们,借以回望民族的沉重历史,可以在深切思考之中获得启示与力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这样描绘“记忆”——它往往把最重要......
-
〓 博物馆,不应只去一次
辽宁沈阳和睦路小学的学生在辽宁省博物馆参观。CFP “我对整个博物馆里的一切熟悉得就像背一本书一样。我们那个名叫艾格莱丁格小姐的老师差不多每星期六都带我们去。有时候我们去看动物,有时候看古代印第安人做的一些玩艺儿。陶器、草篮以及类似的玩艺儿。我只要一想起这事,心里就非常高兴。连现在也这样。”这是《麦田里的守望者》......
-
〓 人民论坛:一生平凡有什么可怕
“最迟在35岁以前,如果我还不能使自己脱离平凡,我就自杀。”这是作家梁晓声在一所大学演讲后,一名大一新生对他说的。尽管几年过去后,这个年轻人未必这么想了,但他喊出的许多人对平凡人生不敢说出来的恐惧乃至敌意,仍然令人深思。前段时间票房14亿元以上的喜剧电影《夏洛特烦恼》中,主人公夏洛之所以特烦恼,说到底无非是“人到中年一......
-
〓 琴、琴家、琴曲、琴文化
2000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在巴黎郑重宣布,中国的古琴成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是继昆曲之后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二个中国文化门类。琴——博大精深古琴,通常简称为“琴”。常用的琴一般为七根弦,因此人们习称为“七弦琴”。琴在古代又有很多别称,如:“玉琴”、“谣琴......
-
〓 刘邦赵高联络始末考论
秦王朝末年,在天下反秦的洪流中发生了一幕楚将刘邦与秦相赵高联络的戏剧性场面,令人感到不可思议。对此事,《史记·秦始皇本纪》及《高祖本纪》均有记载,看来属实。此事发生的具体时间,《秦始皇本纪》定之为二世三年八月,《高祖本纪》虽未注明年月,但与这个时间不会有出入。因为两本纪都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时间标志,即刘赵联络发生于章邯降......
-
〓 写出野草的精、气、神——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唐代进士考试很重要的一关是诗歌创作,诗题是官方给定的,题前例加“赋得”二字,意为“得”到某个给定的题目,故“赋”此诗。有志参加进士考试的读书人,平日往往模拟此类诗题进行创作训练,以期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白居易此诗,便是他青少......
-
〓 理解了春节,就理解了中国人
节日是什么?节日是传统。除少数国家之外,传统在现代化大潮冲击之下日趋弱化乃至衰落,是后发展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近年来,圣诞节、情人节乃至愚人节在中国大行其道,年轻人趋之若鹜,一时间引发了大量争议。有人说,这是西方的文化入侵。但我认为,这未免言重了。只要看看年轻人是如何过这些所谓的“洋节”就明白,这不过是追新逐异的时髦心......
-
〓 多保真文物少立假古建
如今住在城市的所谓新区,最大的缺憾就是看不到当地的文物,要看也只能去博物馆新馆,如果想看那些仍存在我们生活当中的文物,恐怕就必须去旧城,有时候去旧城看到的也只是经过翻修改造甚至拆毁重建的“一条街”或者一小片“老城区”。记得有一次去山东某城市出差,我住在新区,巍峨的机关大厦、宽阔的八车道再加大片的草坪,这种地方很难说是城......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