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则微博再引汉字简繁之争:汉字什么模样才端正
源微博吐槽内地繁体字式微担忧汉字简化引文化流失近日,香港演员黄秋生的一则微博引起轩然大波。“在中国写中文正体字居然过半人看不懂,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 此言一出,立即惹来网友激烈吐槽,继而掀起“汉字简繁之争”的论战。赞者有之——“汉字简化后,爱无心,产不生,厂空空,面无表,运无车,儿无首,乡里无郎。”有网友以此慨叹汉字......
-
〓 人民时评:莫让浮躁侵染了文化“琅琊榜”
营造声势毕竟只是辅助手段,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才是制胜之道。巧劲用过了,可能就会弄巧成拙“琅琊山顶有一个琅琊阁,琅琊阁每年发布琅琊榜”,近来热播的电视剧《琅琊榜》,让琅琊山、琅琊阁成为备受关注的热词。近日,安徽滁州为让自己的琅琊山风景区借着《琅琊榜》火一把,带动地方旅游发展,把景区内的“会峰阁”改名“琅琊阁”,引来热议。......
-
〓 新闻随笔:博士送快递为何争议多
“快递这个行业有前途。”从2010年到现在,“博士快递哥”谭超经手快递60多万件。“我用两手挣钱吃饭,管别人怎么看呢?”近日,2015年就读吉林延边大学世界史专业博士研究生的谭超向媒体讲述了他的创业经历。“博士快递哥”表示,干快递之后,有人说“世风日下”,还有一些同学疏远了他。严格说来,谭超现在不仅是一名快递员,更是一......
-
〓 文史馆员谈传统文化·杨力舟:学习文史知识提高执政能力
今年三月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讲话,令我感触很深。他要求领导干部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各种文史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纵观百年以来,我国的老一辈革命家、知识分子、科学家、教育家,都有很深厚的文史素养,在诗词歌赋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故而情操高尚、审美能力也很强。自20世纪中叶以后至今的一些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
-
〓 新闻随笔·古籍出版:不喧哗自有声
专注于古籍出版,并非钻进故纸堆中不问世事。如何适应时代发展和读者需求,开拓调整选题结构,体现新组合、新视角、新思维,也是古籍出版人需要思考的。近些年,国内多家专业古籍出版社纷纷转向,有的把出版重心放在了少儿图书、教材教辅,有的把原来社名中的“古籍”二字剔除。在“去古籍化”的风向下,当上海古籍出版社日前迎来成立60周年的......
-
〓 “失根”与“误读”——试析当代中国画文化精神迷失的困境
在“全球化”“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中西体用”之辩不再焦灼,当代中国美术也经历了各种快速的演进。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看似快速发展的当代美术潮流背后,是思维的无序、方向的错乱及评判的失语等让人尴尬和迷惑的困境。究其根源,则是文化自信和自觉长期缺失后的本土迷失。在中国画领域,我们逐渐意识到,失去传统文化的基因,......
-
〓 陶渊明、孟浩然与王维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读孟浩然这首《过故人庄》,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陶渊明的几首田园诗。兹录二首以为比较参考。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
-
〓 人才史话:识人如何突破“德考”困境
资料图片 经世之道,识人为先。自古以来,识人都存在“德考”困境。用人,前提是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识人选人。但这个“德”,内在而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决不是那么简单就能识别出来的,它需要经年累月的考察和检验。 正因为如此,白居易在《放言》诗中写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
-
〓 国学流芳雅俗共赏
语文——文学——国学,浮生三十余年,喜文心香一脉,多少俗事纷扰,都在捧书一卷的沉醉中烟消云散。网络传情,更拉近了我与国学的神交。远离尘嚣,投身学海,逍遥畅游,出尘超然。游离国学外,茫然四顾,怅惘于众多华夏龙人不谙国宝,徒自伤感、无聊、消沉、自戕、躁狂、异变……受益国学流芳,期待雅俗共赏。国学乃中华文化之精髓,其博大精深......
-
〓 时事点评:猴年马月与传统文化
一直以来,用俗语“等到猴年马月”来形容一件事,往往代表着遥遥无期,成事渺茫,也多带调侃、灰心的色调。然而就在6月5日,传说中的“猴年马月”竟然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怎不叫网友快乐地刷屏!几千年前我国就有了“干支纪时”的方法,用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十二生肖纪年法已为国人熟知,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十二生肖不仅被用来纪年......
-
〓 人格无亏,操守无缺——悼曾敏之先生
曾敏之 曾敏之先生是1月3日早晨去世的,享年98岁。初闻噩耗,十分沉痛,近日又翻检出近10年来曾老给我的十来封亲笔信,更是难抑心中的悲痛,与曾老交往的往事一幕幕浮上心头。 初见曾老,是1991年,我第一次参加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报到时,刚入宾馆,老远我就看见一群人围着一位老者在交谈。老者着西装,......
-
〓 时事点评:香港中大校长致辞为何走红
多年以后,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准会想起,校长沈祖尧在毕业典礼上念诵毕业致辞的那个遥远的上午:“今天,你们毕业了。我祈求你们离校后,都能过着不负此生的生活……我相信,一所大学的价值,不能用毕业生的工资来判断,而应以它的学生在毕业后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为依归……我盼望中大毕业生能恪守道德,做好本分,不要为了个人利益,埋没良知......
-
〓 卞毓方:季羡林的加减乘除
读季羡林留德日记,想到人生的另一种计算方式:加减乘除。首先谈留学这个主旋律。加。被加数,乃既有知识储备,涵括中文、德文、英文、法文,加数,乃选择的新学科,分别为梵文、巴利文、阿拉伯文(后改俄文)、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文,两数之和,等于——在季羡林的心目中——“中国梵文研究的开山祖师”,“上足以替国家争面子,下足以替家庭挣......
-
〓 思考者说:人生最难画句号
现实生活中,最难做的事往往也是最容易做的事,譬如画句号。 在汉语中,句号是个圆圆的小圈。这个小圆圈在每个人的手下展示出不同的风采,也映射出画句号者此时此刻的心态:或匆忙,或悠然;或绞尽脑汁,或如释重负;或沉思默想,或豁然开朗……句号在无意中泄露了一个人的涵养、性格、学识与做事的态度。 因为职业缘故,......
-
〓 教授就该给本科生上课
在开始今天的话题之前,特别想重温一段国学大师陈寅恪讲学魅力的历史。1926年,年仅36岁的陈寅恪登上清华的课堂。陈寅恪上课时能把无聊的课程讲得极为有趣,他上课时,不光学生兴致盎然,就连朱自清、吴宓、冯友兰等名教授都来听讲。当着那么多的大学者,陈寅恪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
-
〓 记者来信:文化人才培养不能忘了社会需求
编辑部: 近日,有媒体报道基层文化单位苦恼缺人才,而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却抱怨难就业。记者采访发现,基层文化单位人才短缺极为严重,但他们需要的是有经验、操作能力强,用起来得心应手的人才,而这正是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最为欠缺的。 在山西省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说,仅省图书馆就有4万多册珍贵古......
-
〓 经典教育,如何更有“疗效”
当前,全国很多地方都在鼓励诵读传统文化经典,但“疗效”参差不齐。或许,从认识、选择两个关键点来审视这个问题,我们能得到一些启发。首先是认识。只有对传统文化的价值有深刻了悟,才能自觉地去推动它。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精神活动,在目前的教育实践中,一些中小学已成为知识的堆积场,一些大学沦为职业的训练场,而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伦理道......
-
〓 人民论坛:屠呦呦让我们自信更自省
这个国庆,出现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大屏幕上的一张“中国面孔”,让国人振奋。北京时间10月5日,85岁的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颁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在发现青蒿素和治疗疟疾上的卓越研究,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死亡率,为促进人类健康和减少病患痛苦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诺奖既是对这一成就的褒......
-
〓 期待申遗《规程》给“申遗热”降温
前不久,国家文物局在其网站公布《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规程(试行)》,对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的原则、程序等事项予以规范。《规程》明确指出,申遗工作“要立足国情,尊重合理的历史沿革,准确解读并把握国际理念、规则和应用尺度,勤俭节约,量力而行,避免奢华之风、过度拆迁和利益相关者纷争”。 申遗《规程》的出台,具有......
-
〓 光明谈:莫让科研变“打工”
据媒体报道,曾就读于河北保定某大学的一名硕士,由于被导师安排在自己的公司打工,不堪重负,提出了换导师。虽然最后更换了导师,却经历无数折腾,对就业和考博造成重大影响。这是一种扭曲的师生关系:导师变成“老板”,学生变成“学徒”,科研变成“打工”。根据报道的细节可知,2014年这名硕士开始反映情况,直至2016年9月学校才给......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