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光明论坛·温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中,习近平主席指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两千多年前中国哲人孔子说的话,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朋友到来的愉悦。我们邀请中外朋友相聚一堂,就是要感谢大家为中外友好事业作出的不懈努力,回顾为共同目标而奋斗的峥嵘历程,畅谈长期合作结下的深情厚谊。”“有......
-
〓 国学流芳雅俗共赏
语文——文学——国学,浮生三十余年,喜文心香一脉,多少俗事纷扰,都在捧书一卷的沉醉中烟消云散。网络传情,更拉近了我与国学的神交。远离尘嚣,投身学海,逍遥畅游,出尘超然。游离国学外,茫然四顾,怅惘于众多华夏龙人不谙国宝,徒自伤感、无聊、消沉、自戕、躁狂、异变……受益国学流芳,期待雅俗共赏。国学乃中华文化之精髓,其博大精深......
-
〓 光明谈:平常心待“状元”
近日,随着各省密集公布高考分数,新一批高考状元被推到聚光灯下,接受舆论的围观。尽管多年前教育部就已经要求不得炒作高考状元,但在当下,学校声誉以及商业资本的驱动,使追逐状元、吹捧状元、膜拜状元的现象一段时期内注定不会消失。状元当然有关注的价值,但要以平常心待之。把一次考试的出彩等价于人生的成功,使状元们忘乎所以,围观者神......
-
〓 珍视我们的“精神命脉”
正是端午时节。千年前,在词人笔下,人们是“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的样子;千年后,我们依然会带上五彩绳,吃一口粽子,赛一赛龙舟。7年前,端午节也成为了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传统节日,这就是文化传承的力量。它超越个体、穿越时光,融入一代代人的血液,并将继续在民族的集体意识里绵延。只要文化一直传承,这个国家就是世界......
-
〓 光明论坛:让“阅读”变“悦读”
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阅读”一词似乎被一个谐音的新词“悦读”所取代。一些报刊、网站甚至微信公众号都将阅读专栏演变成了“悦读”栏目。其实,传统的“阅读”和时兴的“悦读”还是有细微区别的,前者是推什么读什么,后者在推送的同时还兼顾读者愉悦的心理感受。“悦读”的流行,一语双关,既体现了编辑们的读者情怀,也反映了现代读......
-
〓 人格无亏,操守无缺——悼曾敏之先生
曾敏之 曾敏之先生是1月3日早晨去世的,享年98岁。初闻噩耗,十分沉痛,近日又翻检出近10年来曾老给我的十来封亲笔信,更是难抑心中的悲痛,与曾老交往的往事一幕幕浮上心头。 初见曾老,是1991年,我第一次参加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报到时,刚入宾馆,老远我就看见一群人围着一位老者在交谈。老者着西装,......
-
〓 大家手笔:历史研究须正心术
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而历史学正是一门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但在当下,受西方学术思潮影响,一些人将各种相关而不相同的“历史”混为一谈,断言“历史在本质上是一种话语虚构”。这种观点如果不断泛滥,显然不利于历史学发展。其实,每个人的亲身经历就是历史,其真实性毋......
-
〓 国学网给予我新生的力量
自从偶然邂逅了国学网之后,我就再也离不开这个“文化的宝库”,每天除了把本职工作做好,就是在国学网学习国学,每天都感到很充实,同事们看我像是换了个人,每天都充满自信,走路风风火火,有时还哼着小曲,都疑惑不解。其实这是国学网给与我的精神力量。这是在知识上获得满足的一种愉悦,这是在做人上明确荣辱的一种自得。国学网让肤浅的我充......
-
〓 我与国学论坛同行
网络论坛在上世纪末还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新事物,到了本世纪初,已经遍地开花了。而国学论坛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在2002年国学论坛建设之初,我就注册了该论坛。当时,国学论坛给我的感觉是:版面清晰,栏目丰富,既专业化,又大众化。在国学论坛里,不仅可以展示个人在学术上、思想上的成就,而且通过与大家的交流、讨论,有助于提升个人的......
-
〓 文学性缺失:当下诗词之弊
今天不少的旧体诗词已经成为一个“文学”问题。只要冷静地观察与思考,对比着中华古典诗词,就会发现差距在哪里。 时下,大多数旧体诗词在重复古人、重复他人、重复自己,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难得一见。文学性缺失,造成旧体诗词生命力萎缩,影响了旧体诗词的大众阅读。 生命力萎缩的表现之一,是语言陈旧老套。几千年的旧......
-
〓 每一条小径都通往星辰大海
在我们的时代,经典与大众,主流与非主流,纯文学与俗文学之间并没有一道无法翻越的高墙。不老的诗意是一个时代的指针或许多年以后,人们终会心平气和地谈论这届诺贝尔文学奖。但现在,关于美国唱作人鲍勃·迪伦的讨论仍在喧嚣中。支持者认为评委会态度先锋,大胆突破;反对者则认为将文学奖颁给歌手,更像是评委们的一次集体“致青春”。对诺奖......
-
〓 干部谈读书:英雄史诗当代代相传
要提倡重新阅读民族的英雄经典,继承中华民族尊崇英雄的优秀传统,并以传统经典为借鉴,创作出当代的英雄精品,提振起当代的英雄文化中华民族创造了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明,也创造了自己的杰出人物。不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也不说大禹治水、神农尝草,单是一部《三国演义》,就足以展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英雄群像。即便在银河般灿烂的世界历......
-
〓 方言没了,方言曲艺咋活?!
“城镇化”或者准确地说是“新型城镇化”,无疑是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又一曲雄浑交响。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而言,也必定是一道亟待回应和破解的时代难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城镇化进程中保护非遗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维护非遗所以承续发展的“文脉”不被切断。所谓“文脉”,是指“文化上的脉络,文化的承启关系”。对非遗而......
-
〓 经典教育,如何更有“疗效”
当前,全国很多地方都在鼓励诵读传统文化经典,但“疗效”参差不齐。或许,从认识、选择两个关键点来审视这个问题,我们能得到一些启发。首先是认识。只有对传统文化的价值有深刻了悟,才能自觉地去推动它。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精神活动,在目前的教育实践中,一些中小学已成为知识的堆积场,一些大学沦为职业的训练场,而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伦理道......
-
〓 文科人才评价机制亟待改变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表示,人社部正在进行职称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将分类推进各行业的职称制度改革,部分行业将注重实践操作、弱化论文要求。对许多一线教师而言,这些话说出了他们的愿望。 事实上,不仅中小学教师需要弱化论文要求,进行多方考核,大学文科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亦亟须改变。首先......
-
〓 让文学经典重生于当下
青春版昆曲《牡丹亭》音乐剧《摇滚西厢》剧照 卸下文学经典的华裳冠冕,那最魅惑人的肉身,依然该被叫作故事。既然是肉身,就有生老病死。离开它生存的具体文化时空,故事就会衰老,失去魅力,会被遗忘,消亡——那些仿佛千年不死的故事,其实已经在无情的时间中,隐秘地投胎转世,完成了一次又一次重生。“老故事”等待转世轮回 ......
-
〓 新闻随笔:立夏槐花香,农忙自兹始
日子在平淡中静静流淌,不知不觉夏日来到。近日翻书,得知浙江湖州旧俗:立夏日,小孩最为欢乐,因为这一天他们被允许外出野炊,所用蚕豆、笋、米及柴火都是他们自己募集或捡拾来的,谓之“烧野饭”。读到这里,笔者不禁想起童年时光。笔者老家在鲁西北平原,这里虽然没有“烧野饭”的习俗,但在记忆中,每年立夏,小孩子也能吃上一些野味,印象......
-
〓 金台随感·诗词里的文脉(一):文脉绵延
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会听到诸如“中华两千年文脉断绝”之类的感慨。若说这种论调是“久已有之”,倒不如说是“古已有之”更为妥帖:诸如“崖山之后无华夏”之言,确实是每个时代都未曾断绝。文脉究竟是什么,此问大矣,我自认不敢作答。然而这一番言论,却引起我一番感慨。前阵子去河南鹤壁,听闻当地一条河流号称“中国诗河”。乍一听,心里一......
-
〓 在中亚寻访大唐碎叶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客观说来,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本了无新意,只因碎叶典故,平添了几分挥之不去的历史沧桑。从踏足中亚的第一天起,碎叶遗址就让笔者魂牵梦萦,算算已有三年之久。不久前,笔者赴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出差的路上,取道托克马克,与好友多方打探,终于一睹碎叶真容,圆了一个心愿,却多了几分思索。 ......
-
〓 时事点评:“百姓儒学”不能止步于“掉书袋”
孔子故里、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山东省曲阜市日前推出“百姓儒学”工程,当地每个村庄都将配备一名儒学讲师,力争形成“村村讲儒学、户户颂和风”的新景象。曲阜是孔子故里,孔庙至今仍是天下读书人心目中的圣地,在弘扬儒学上责无旁贷,所以这面旗由孔子故里先扛起来是再好不过的事了。“村村讲儒学、户户颂和风”,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天下大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