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学勤:“夫子书还是要读的”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一个大题目,也是未来必将实现的历史趋向。从16、17世纪西学东渐以来,中国每到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口,都一定会出现中西文化交流的问题。这是一个关于文化的学术问题,也关系着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走向。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使外国人能更好地认识中国,对世界的进步和发展有重要的贡献。文化自信,一定不能理解为文化的妄自......
-
〓 名家笔谈:让“诺奖”成为“额外的奖赏”
我们的教育应该有更终极的目标——让每个孩子成为幸福完整的人,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让社会更加和谐,使人类走向崇高2015年是注定要载入中国科学发展史的一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实现了中国本土科学成果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的零的突破,点燃了无数科研与教育工作者的激情。然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有更清醒的......
-
〓 郭启宏:再读与颖悟
春和景明之日,宜出游,看花临水,更宜读书,茹古涵今。不须拉开做学问的架势,只随手翻阅。我于无意间翻到谢肇淛的《五杂俎》,至卷之六,谢氏写道,“子瞻再读《汉书》,张方平闻而讶之,则张之颖悟过苏可知。”呵,只因“再读”,辄讶之,这里的“颖悟”指的是记忆力,所谓“绝世之资”。张方平,《宋史》有传,神宗时累官参知政事,是苏轼的......
-
〓 节气·物候·小暑——倏忽温风伏日来临
夏至后的节气是小暑、大暑,它们分别是农历六月的节气和中气。按公历,小暑落在每年7月的7-8日左右,这时太阳到达黄经105°。今年的小暑交节时刻为7月7日18时12分。小暑,意思就是“小热”,指天气开始炎热了,但还没有到最热的时候。二十四节气虽然是古人根据黄河流域一带的气象、物候知识制定的,但到了盛夏,中国南方、北方的气......
-
〓 WiFi时代,别让“深阅读”渐行渐远
阅读是人类自有文字以来一种至为美好的人生体验。随着WiFi信号以一种无孔不入的态势席卷生活的每个角落,随着电脑的便携化和手机的智能化,阅读变得无比简捷、丰富和多元,人们随时随可以“幸福地阅读着”。而且这种电子化阅读几乎已将从前那种“手不释卷”式的阅读方式挤对得无地自容——今天谁再在出行途中带本书来读可能会被同行者视为一......
-
〓 书记校长心目中的大学:大学的使命
李宇明 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国家语委副主任等职。1991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奖。1994年享受国务院发放的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0年成为国家“跨世纪人才”。2012年获“第八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称号。主要研究领域为语法学......
-
〓 大雁塔其实是一个人
记得岑参有一首诗: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不知为何,在我从小到大读这首诗的时候,我的脑海中总是回旋着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唐代僧人玄奘。大雁塔离我居住的新村很近,也就两三站路的距离。站在乐游原上向西南眺望,那座六十四米之高的伟......
-
〓 承续文统浴古风——旧体诗词创作点滴心得
杜甫(局部) 戴培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诗者,文学桂冠之顶上明珠也;而词乃诗余,二者相依互补,各有千秋;一花两朵,殊难分离。吾一向认为,诗词乃文章之凝练与升华,至臻至妙,至精至美,最能体现作者之才情与悟性。翰林院素有词林之誉,翰林亦称“词臣”,诸先贤因馆课所必修,故得以雄踞诗坛......
-
〓 肖复兴:霜降说吃
霜降涮肉在中国传统的节气里,是讲究吃的。到什么时候吃什么,一招一式不能乱。比如,元旦要吃驴肉,谓之“嚼鬼”;春节吃荔枝干、龙眼干、栗子、红枣、柿饼等杂拌儿,叫做“百事大吉”;立春要吃萝卜,谓之“咬春”;五月吃新玉米,叫做“珍珠笋”;重阳节吃花糕(一种双层三层乃至更多层的点心,中间夹着枣栗等果仁),叫做“层层登高步步高升......
-
〓 金台随感·诗词里的文脉(三):千年往事凭诗见
“六十年间万首诗”,看起来似乎像道计算题:几乎每两天一首诗。当然,我们知道,诗不能这么读,诗的作者陆游老先生也无意让我们这么读。“脱巾莫叹发成丝,六十年间万首诗。排日醉过梅落后,通宵吟到雪残时”,与其说是透露一生诗作的数量,不如说是在自陈一种与诗歌紧密相联的生活方式。与今天“诗人”作为职业身份不同的是,在古典诗歌的时代......
-
〓 让端午实现“年轻传承”
包粽子、做荷包、赛龙舟……这是端午节的老传统。近日,江西一位制作龙船的老师傅说:尽管这两年做龙船利润少了,但更多的年轻大学生参与到龙船制作中来,他很高兴。文化传统有了年轻人的传承,没有比这更令人欣慰的了。从在网上扎堆观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到“忠粉”程派青衣张火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去打开传......
-
〓 燕云居剳记:乐读“七法”
中国人自古至今倡导苦读。青灯黄卷,焚膏继晷,寒窗十载,韦编三绝,通俗些的说法叫三更灯火五更鸡。更有苦读的范例,孙敬悬梁,苏秦刺股,匡衡凿壁,车胤囊萤,刘绮燃荻,李密挂角,孙康映雪,江泌追月,董仲舒目不窥园。近读《清代名人轶事》,顾亭林好学,“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羸二马,捆书自随”,“马上无事,辄据鞍默......
-
〓 剧院沙龙:听琴知音
▲传为宋徽宗绘《听琴图》(局部) 偶听琴音,空山寂静,山泉迸出,惊为天籁,久久回荡于心。6月9日,钧天云和古琴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在空灵飘逸、古朴浑厚的琴音中,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美学意境引起观众强烈共鸣。 古琴,亦称琴、七弦琴、瑶琴、玉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据《史记》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
-
〓 登上国学船扬起理想之帆
2009年,结识了国学网。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对我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我试着去了解,去思考。同时有一个直接的原因:是随着我新浪博客在时间上的延伸,我关注到博友们对国学都有较好的了解,那我也有必要加强国学学习了。从心理角度上来讲,结识国学网的情缘是儿时的情结。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每位国民无不要受其影响。蒙学、儒学、佛学、释......
-
〓 里仁为美
两千多年前,孔子对人的存在境况提出了一个命题,人要居住在什么样的地方才是最美好的,这就是说人要处在什么样的境况中才是最美好的。对于这个命题,孔子只用了一个字来回答,那就是仁。人只有处在仁的境况中才是最美好的,这就是孔子对人的存在境况所说的“里仁为美”。人的生活要有仁才美,为了使人的存在处在仁的境况中,孔子一生志于仁,为......
-
〓 名家看两会·郭齐勇:重视国学教育加强文化认同
(人物素描:郭红松)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国民的文化认同与文明修养。 第一,国民的文化认同是国家安全的文化基础;第二,国民的文明修养已成为中国现代化成功与否的瓶颈。从前者来看,如果没有长期以来形成的多民族统一的中华......
-
〓 古韵流芳:清乾隆掐丝珐琅云龙纹香亭
在明清两代的皇宫、园林、别墅的各正殿明间,都会有一组独特的陈设,即以宝座为中心,后有屏风,左右各陈设甪端、香筒等。这种陈设格局象征皇权的至高无上。北京故宫的中和殿、乾清宫、永寿宫、养心殿、养性殿等均有此陈设。东西六宫的正殿明间,虽也设有此中陈设,但住在本宫的皇后、嫔妃们除了生日或年中重大节日接受本宫奴婢朝贺时可......
-
〓 雅趣说字:人
人 这个字像一个左向弯腰的人形,有臂膀和腿部。因为从侧面看臂膀下垂和腿平行,遮住了另一边,所以只有两画而不是四画。...
-
〓 乡村教育需要留住“精神之根”
习近平总书记9日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全体参训教师回信,殷切希望教师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表达出中央对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贫困地区教育,一直面临着财政、机会、师资等多重困难。近年来,随着优质教育资源偏向县城,农村学校难留好教师的问题愈发严重,这......
-
〓 干部谈读书:择善书而读
“奋飞还得读良书”,最好的办法是择善书而读。先读一些经典著作,用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打好底子,等有了足够的免疫力,再去读史阅世现在读书门槛低了,往往容易忘记,所谓“书山有路、开卷有益”,这些鼓舞人心的话背后还刻着“勤、苦”二字。鲁迅也说过,读书“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并不是忽悠......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