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孙晓云:书法有法
刘克庄《冬景》(书法) 孙晓云 要算学习书法的年龄,至今已有五十多年,那种热爱似乎就长在我的身上。 这可能主要得益于家庭的熏染,还有自幼严格的书法训练。小时候,我母亲从来不问我的功课,每天却要检查我的毛笔字。我看过她20岁时写在稿纸上的钢笔字,真是好。我父亲说,他当年就是为此看上了我母亲。 我从上......
-
〓 光明论坛·温故: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2016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全国政协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非公有制经济要健康发展,前提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健康成长。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也要认识到这一点,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不要听到这个要求就感到不舒服,我们共产党内对领导干部也是这样要求的,而且要求得更严,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
-
〓 怎样读《尔雅》
孟子说:“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尔雅》的作者、成书年代先做个大致了解,以便更好地认识、阅读该书。但这两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旧说主要有:一、周公所作。始见于魏张揖的《上广雅表》:“昔在周公,缵述唐虞,宗翼文武,克定四海,勤相成王,践阼理政,日昃不食,坐而待旦,德化宣流,越裳俫......
-
〓 点将台·老鲍谭古:艰难人生慈悲心
鲁国有个人,为父(母)守丧,丧期结束的当天,就在家里唱歌。子路听到后,嘲笑他:“这个家伙太不像话,丧期一结束,就开始唱歌了。这么急不可耐吗?” 孔子一听,就批评子路:“仲由啊,你什么时候才能停止苛责别人呢?三年之丧,他已经够苦了,做得很不容易了。今天服丧期满,他唱个歌又有什么不可以呢?你对人也太苛刻了。”......
-
〓 点将台·老鲍谭古:一己的羽毛
鲁国国君鲁昭公做了一件违礼之事。据《左传·哀公十二年》记载,他娶了吴国国君的女儿。可是,吴鲁两国本是同族同姓:吴国是周文王的伯父太伯的后代,鲁国是周文王的儿子周公姬旦的后代,都是姬姓。按周礼规定,同姓不能通婚。 春秋时,国君夫人的称号,一般是用她出生的国名加上她的姓。照此,则鲁昭公的这位夫人,应称“吴姬”......
-
〓 人才史话:荣宠应给谁
扁鹊像 资料图片 在中华医学史上,扁鹊的名气很大,被誉为神医。可当年谈起医术来,他却说自己不如两位哥哥。据《鹖冠子·卷下》世贤第十六记载,一次,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兄弟三人哪位医术最好?扁鹊答,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文王心想,明明你最出名,怎么会是最差呢?于是又问,能说来听听吗?扁鹊答,大哥能从神色上发现症兆......
-
〓 关于莫言获诺奖的另类解读
刘: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件大事,这件事情人们已经谈了很多,评议也很多,但我觉得我们还可以从别人忽略的角度切入。我觉得他的得奖,其实严格来说是他个人的事情,人家给奖是给一个作家,不是给一个国家,更不是给一个作家群体,更不是给一个机构。但在中国实际上看来,不是他个人的事情。有一个文学评论家告诉我,据他......
-
〓 “死活读不下去”怎么办——关于《经典》阅读的一点浅见
读书是一项心脑并用的精神活动,一般因人因时因心情而异,青少年时代是读书黄金期,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读书大都被认为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日读万言乃至数万言,并不觉得厌倦和疲惫。有时餐饮俱废,呼唤无闻,身心完全融入了书的世界,与书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悲欢,被人称为书痴、书蠧、书虫子,几乎是一切读书人都曾经历过的一种境......
-
〓 文化评析:“年味淡了”折射时代变迁
春节回老家过年,总听亲戚朋友感叹:年味淡了,过年越来越没意思了。一位长辈跟笔者说,以前一到“腊八”就开始忙碌,蒸馒头、炸丸子、炒花生、包饺子、插花、上坟祭祖、写春联、熬夜守岁、拜年……样样都不能少。可现在过年,馒头不蒸了、丸子不炸了、花生不炒了,花也不插了,初一吃了顿饺子,还是买的速冻的。最让这位长辈不解的是,......
-
〓 玉瓷赏析:清瓷雅韵耀清冬
清雍正 天蓝釉盘一对 天蓝釉是一种以氧化钴为呈色剂的高温釉,属于蓝釉的一种,因其钴含量低于1%,所以釉色浅淡,呈现天空之色,故名天蓝釉。天蓝釉的创烧时代目前尚有争议,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虽出土有宣德款天蓝釉器物残片,但其釉色不纯,且从未见实物传世,故或为烧制霁蓝釉所产生的次品。目前所见技术较为成熟的天蓝釉器物出现于清......
-
〓 一代“天”骄,气候成就成吉思汗
蒙古装甲骑兵。蒙古装甲是由煮沸的和被硬化的皮革做成,钢板在胸口提供保护,轻重装甲的混合使蒙古士兵能应对各种攻击。资料图片 历史上的蒙古帝国(1206~1259)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超级大帝国。但令包括历史学家在内的许多人一直困惑的是,一个来自漠北干旱、寒冷草原的马背上的游牧民族,怎么就能够所向无敌地横扫欧亚大陆的......
-
〓 比喻新奇俞平伯以琴说《红楼》
一九七八年秋,从“文革”中缓过气来的俞平伯开始写一组关于《红楼梦》的随笔《乐知儿语说》,第一篇《漫谈红学》里,他有一个新奇的比喻:《红楼梦》好像断纹琴,却有两种黑漆:一索隐,二考证,自传说是也。《红楼》妙在一“意”字,不仅如本书第五回所云也。每意到而笔不到,一如蜻蜓点水稍纵即逝,因之不免有罅漏矛盾处,或动人疑或妙处不传......
-
〓 《思适寓斋图自记》标点及篇目琐议
思适寓斋是清代乾嘉时代著名学者顾千里(广圻)的书斋名。斋名“思适”,取自北齐邢子才(邵)“日思误书,更是一适”之语。顾氏被誉为“清代校勘第一人”,《思适寓斋图自记》也因提出“不校校之”的校勘理论,而多为人称述。仅笔者目力所及,就有王欣夫《文献学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2月)、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大学出版社......
-
〓 飞扬的诗词文化的乡愁
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吸引了海内外亿万中华儿女回望乡愁的目光。此前的汉字大会、成语大会、楹联大赛、灯谜大赛,一次次地让我们领略到中国汉字之趣、中华文化之美。弘扬中华文化,离不开中华诗词,它是中华文化的本根;审视中华文化,同样离不开中华诗词,它是中国文化的标本、中华文明的活化石。汉字文化,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创造......
-
〓 淡去的年味儿中失落的是什么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薪火相传的节日,总有一些东西使我们的心变得柔软,如同回到了文化故乡,如同离家出走的游子回到了梦中的故园。 节日的仪式上、精致的窗花里,点点丝丝弥漫着传统文化沉积的美好。每每一年此时,我们总会情不自禁地为给予我们强大认同感的传统文化感到自豪。而越是珍视这样一份五千年累积的财富,就越是忍不住......
-
〓 文化评析:“地铁丢书”折射对不读书的焦虑
近日,英国演员艾玛·沃特森将自己喜欢的书放在地铁的角落,并在书里夹有留言纸条,以此来推广地铁阅读和全民读书,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日前,为鼓励人们在互联网时代多读书,分享阅读的快乐,演员黄晓明在北京开展中国版“地铁丢书”。诸多演艺界和文化界人士也在北上广等地的地铁上开展“丢书大作战”。中国版“地铁丢书”,一时在微信朋......
-
〓 老马的品格在“识归”
春秋时期,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归途中迷了路。管仲表示,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最终找到了回去的路。这则《韩非子》中记载的“老马识途”的故事,常常被理解为老马拥有非凡的智慧,能够辨识道路。其实,老马哪里谈得上非凡的聪明才智,它之所以能“识途”,不过是牢......
-
〓 评论员随笔:中国文化,让世界看见
精彩的中国故事,往往都会经历由浅入深的接受过程,我们需要打造更多能承载中国文化气度、负载中国价值观的优秀内容载体近日,翻看何中坚先生所译的唐诗集《一日看尽长安花:英译唐诗之美》,虽是外文,但仍然感受到了优雅音韵、浑融意境,让人心中不由得再次感慨:古诗译成英文也可以这样美。说“再次”,是因为前段时间还被翻译家许渊冲圈粉,......
-
〓 人民论坛:成大事当养静气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以通俗之语把自然之美和童真童趣刻画得活灵活现,不著一“静”字,而境界全出。文静,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为美;心静,不单在经历,尤在觉悟透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莫不是广阔心胸的外在写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
-
〓 市井生趣话毛猴
“北京毛猴李”制作的各式毛猴 你是否听说过毛猴?此毛猴并非活蹦乱跳的真猴,而是老北京特有的一种民间工艺,俗称“猴戏”“知了猴”“药材猴儿”。 说起毛猴的来历,有“儿戏说”“道光说”“同治说”种种,尤以“同治说”流传最广。相传清朝同治年间,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路东有一个中药铺,字号南庆仁堂,店里有两个整日捣药的......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