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殷商古文字对中华传统思维的塑造和影响
图一 【读史札记】 《光明日报》史学版近日刊发袁广阔《商代前期:中国步入成熟文字时代》一文指出,近年来,郑州商城、小双桥、洹北商城等早商都城遗址不断发现骨刻文字、金文、朱书文和陶文等早期文字遗存,揭示出早在商代前期,中国已形成了成熟的文字体系。该文颇具启发意义,笔者认为,我国文字从殷商时代发展成熟以来,传承至今仍然......
-
〓 战国天道观的再认识
殷人宗天,举凡战争、收成、疾病等,事无巨细,都要卜问和祈求天上的帝。在殷人的心目中,上帝以自身的意志,主宰着自然界的风雨以及人世间的一切祸福吉凶。殷鉴之下,以小邦胜大邑成为天下共主的西周王朝“以德配天”,将“敬德”的人事努力,作为对殷商天道观的补充和修正。春秋时期,“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巨大的政治动荡引发了思......
-
〓 从“诗成而缀题”到“先立题后赋诗”
我们现在的诗歌都是有题目的,最初的诗歌却并非如此。从命题角度考察,中国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从先有诗后立题到先有题再作诗的两个阶段。“先有诗而后标题”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回到《诗经》的历史现场,撇开文本内容不论,单是题目就很复杂。顾炎武在《日知录》“诗题”条中说......
-
〓 唐代新乐府与乐府体的重构
唐代“新题乐府”是与古题乐府相对的概念,又称“新乐府”。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当是中唐诗人李绅,他创作《乐府新题》二十首,元稹和作十二首,称为“新题乐府”(《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序》),白居易也创作了五十首《新乐府》。元稹在《乐府古题序》中提出了新乐府“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创作原则,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与元九书》......
-
〓 昆曲《国风》:传统文化的传神之美
北方昆曲剧院新作《国风》,体现出鲜明的创作主旨: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与创作资源,回溯文化根脉,讲述历史故事、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在此基础上,以回归传统为创新的驱动力,以精品意识坚守艺术质量,以中正典雅的舞台审美体现慷慨澎湃的气质,抒发深沉的家国情怀。 昆剧《国风》取材于《诗经》。沉淀传统......
-
〓 再谈嘉祐“太学体”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一向被视为古文运动中的分水岭。本年,文坛领袖欧阳修借知贡举的权力,排抑险怪艰涩的“太学体”,扭转了科场、太学中的不良文风。北宋的古文写作,由此转向了平易流畅的典范风格。《宋史》卷三百十九《欧阳修传》载: 知嘉祐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
-
〓 清代驿站财政机制的形成与演变
驿站是中国历代王朝传递信息、递运物资的主要渠道,在维系国家统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驿站的正常运转全赖驿站经费之保证,所谓“国脉疏通原借驿递,而驿递急需端赖钱粮”。一般认为,清朝入关后一扫旧弊,摊派、加征得到有效抑制。这一观点突出了明清之际驿站财政的差异。但实际上,明末加派之征也通过各种隐性方式在清代得以延续。在清初......
-
〓 由新出《朱彝尊全集》略论明清学者全集之整理
近三十年来,出版界涌现“全集”风,对于中国历代重要的学者、作家,都喜欢出版其全集。程章灿说:“整理和出版古代作家作品,有必要采取全集的方式。这不仅是学术研究界的需要,也是文化出版业自身的需要。”(《新世纪明清人全集整理出版的现状、成绩与问题》)其中,政府重视,学者参与,读者有需求,出版社很积极,诸方目的一致,于是成......
-
〓 古籍今译的理论与方法
【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 古籍今译是一项饱受争议而又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广泛作用,不容忽视的工作。近百年来,成果丰硕,取得了很大成绩,已成为普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的重要手段。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严肃对待,认真研究,推进其高质量地发展。过去的古籍今译实际工作做得很多,讨论得也不少。但总体......
-
〓 为什么要古籍今译——兼论其百年以来的成就
【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 古籍需不需要今译?或者说,为什么要古籍今译?这实质上关涉到古籍今译的基本性质和根本目的,也是从事古籍整理的工作者经常要面对的一个问题。不仅在社会大众层面有疑问,就是专业内部,相关的疑虑也一直存在。 严格地说,古籍今译乃是从20世纪才真正发展起来的。有人追溯其历史,将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
-
〓 文学争鸣:元好问《雁丘辞》确是写情之作
不满足于字面的意思,在诗篇的字里行间,努力推求索解隐含的深义远旨,几乎是每一位批评家的天性。韦应物《滁州西涧》,谢枋得读出君子在野,小人在位的深义。苏轼《卜算子》,鲖阳居士读出贤人无助不安又爱君不忘的远旨。这样读诗不免招致穿凿附会、深文罗织的批评,然而,这样的阅读习惯似乎已经写入学者的基因,难以移改。在诸多题材中,......
-
〓 庄子思想与中华文脉
文脉,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中,不同时代的优秀思想家作出了杰出贡献。其中包括庄子的重要贡献。闻一多先生在《古典新义》中说:“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庄子是一位极富创造力的思想家。他的丰富、深邃、具有独特魅力的思想,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领域对中华文脉的形成和传承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 张立文:中国哲学的创新论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越需要开拓创新。党领导人民披荆斩棘、上下求索、奋力开拓、锐意进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中国哲学伴随中华文明史一路走来......
-
〓 中华成语的尚老意蕴
老,甲骨文字形像一个手里拿着拐杖的老人,《说文解字》注为“言须发变白也”。“须发变白”是岁月沉淀的结果。在这漫长的人生历程中,老年人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成为宝贵的家庭财富和社会财富。熟语有云:“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汉语中有大量与老年相关的“涉老”成语,这些成语构建了老年群体积极健康的个人形象和社会形象,是千百......
-
〓 “词林之弘璧,艺苑之玄珠”——略谈《古文真宝》的评价问题
《古文真宝》是一部很奇特的书。它是一部蒙学读物,在流传过程中既有士人不断地对其进行修订、注释,而至于明代,帝王亦加入了增补、修订此书的行列;它曾在元、明两代广泛流传,并远播东亚,至今盛传不衰,然入清以后在中国本土却几乎销声匿迹,难觅踪影;对它的评价,更是扬之者称其“依经以立言,本雅以训俗。其词茂而典,其义婉而章,其......
-
〓 朱光潜:提升文学的趣味和境界
【追光文学巨匠·纪念朱光潜诞辰125周年】 今年是一代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诞辰125周年。以往的朱光潜研究,多将目光集中在他营构的美学峰峦及其审美胜景上。其实,作为学贯中西、融通古今的著名学人,他对中外文学不仅喜爱之至,而且钻研至深。20世纪30年代中期,他在北京地安门慈慧殿3号连续数年每月举办一次“读诗会”,使之......
-
〓 “和雇”与教坊在南宋的裁撤
中国古代官府出钱购买人力服务,称为“和雇”,其中有“双方自愿形成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意思,这是经济发展繁荣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雇”兴起于唐代,与“和买”“和市”并行,都强调买卖双方的自愿性,不过“和买”“和市”侧重用于一般的货物,“和雇”更强调人力服务的购买。从军粮运输、城墙修筑等官府徭役征调,到私人仆役的选择,......
-
〓 明清时期西北土司与民族融合
中国虽然早在秦朝就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一般都会关注到两条主线,即“王化”和“教化”。“王化”是以皇权为顶点构建的“有形之手”,而“教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构建的“无形之手”。这两条主线随着王朝国家力量的强弱和统治者观念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并“......
-
〓 字形+:晋代书札释文方法论略
晋代堪称法帖之渊薮,在书法史上的崇高地位一千多年来从未动摇。唐太宗尊王羲之为“书圣”,米芾名斋为“宝晋”,乾隆帝以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为“三希”,即可见一斑。其中多是往来书札,周一良先生称之为“法帖之书札”,以影响最大的《宋拓淳化阁帖》(以下简称《阁帖》)为代表;虽然以墨迹形式流传......
-
〓 山西民歌里的国风传统
“世界民歌看中国,中国民歌看山西,山西民歌看左权。”山西是民歌的海洋,全省百余县,几乎县县都有自己的民歌。已经收集整理的山西民歌多达两万余首,有“山歌”“号子”“小调”和“套曲”四大门类。流行于山西东部太行山区的“开花调”是山西民歌的一张响亮名片。 开花调因歌词的上句常用“××开花”起兴,用下句点题,故此得名。开......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