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史记》古写本学术价值谫说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共三千多年的历史,是我们考察先秦秦汉历史的重要依据。从传本面貌看,现存的《史记》主要以刻本为主,北宋以前的古写本存世有限,目前调查所知大概有二十多件,其中汉简写本一件、敦煌写本五件、日本古写本十余件,另有古代日本学者注解《史记》的传抄本数件。此外,......
-
〓 事不避难 心系天下——汤氏家学门风中的家国情怀
家风传承深蕴着传统的文化精髓,彰显着民族的精神风貌,维系着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协同发展,可谓价值观建设的支柱力量。汤霖、汤用彤到汤一介祖孙三代的家学门风传承,就典型地体现出近现代中国的文化精神及其变迁之迹。一、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汤氏家训核心和家风根本汤门乃书香世家,名士辈出。《汤氏宗谱》载其为商汤后裔,与“中国的莎翁......
-
〓 呵护汉字 传承文明
世界文字类型丰富多样,或古老,或年轻,或自源,或他源,其中汉字无疑是世界上最为独特的文字之一。汉字是几大古老文字中唯一毫不间断、一直沿用至今的文字,这本身就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实施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传承弘扬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中华优秀文化,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
-
〓 琵琶亭唱和
一曲琵琶万古情。琵琶亭因《琵琶行》而建,诗歌乃因诗迹而传。亭难自胜,因诗而显;诗不自美,借亭而彰。建亭时间最迟在北宋——仁宗朝宰相夏竦《题江州琵琶亭》云:“流光过眼如车毂,薄宦拘人似马衔。若遇琵琶应大笑,何须掩泪湿青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两宋名贤小集》卷二十二)讪笑司马涕泣多情,以宦途羁束而欲借声色自快。承此基调而......
-
〓 嘤其鸣兮 求其友声——刘禹锡晚年的唱和诗
编者按诗歌酬唱,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之一。孔子看重文艺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其中“群”即指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提高写诗做人的双重修养。唱和诗的源头可追溯到《诗经》,最早的唱和诗诞生在汉代,唐代则是唱和诗发展的高峰。徐昌盛的文章考察了魏晋时期唱和诗的兴盛,指出曹魏和西晋时期,环境和平,人才会聚,产生了多次风......
-
〓 词学史研究的空间视角
词学史研究,除了把握词学观念、理论与方法等的时间发展脉络,还应注意词学批评与词学流派的地域分异,前者是词学史研究的时间视角,后者是词学史研究的空间视角。立体的、完全意义上的词学史研究应该是时、空结合,虽然二者可以有所偏重,但不可以偏废。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版的几本词学史著作缺乏空间视角,今后的词学史著作应该有所改进。......
-
〓 古代的文学史书写
文学史作为一门学科,始于20世纪初。伴随着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建立,一百多年来数千上万种文学史著作相继问世,代表了学界对于文学史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孜孜追求。而事实上,中国自古就有书写历史的传统,文学史亦在其中,并在先唐时期就确立了足以令当代继承和发展的书写范式。由汉至晋,文学自觉,史部独立,依托于历史书写者的视野和......
-
〓 用儒学智慧助力世界和平
20世纪80年代,在讨论“面向21世纪”的国际会议上,有西方学者提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致力于社会和谐、天下大同。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减少纷争、消弭战乱,需要借鉴中国儒学智慧。“和而不同”与相互尊重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 《诗经》中的草木世界
《世说新语·纰漏》记载:司徒蔡谟避乱江南,见到了蟛蜞,以为是螃蟹,一边说着“蟹有八足,加以二螯”,一边煮来吃,“既食,吐下委顿,方知非蟹”。谢仁祖听说此事后对他说:“卿读《尔雅》不熟,几为《劝学》(《大戴礼记·劝学》中有“蟹二螯八足”)死!”《尔雅》是我国最早的训解词义专著,也是较早的博物著作。谢仁祖戏谑他不懂博物,几......
-
〓 黄天骥:说王翰《凉州曲》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的这首诗,从表面看,并不难懂。但对它的理解,却不容易,人们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说它写出军营里的乐观精神;有人则从最后一句,说它表现出将士们悲凉的心境。是喜,还是悲?人们感觉的滋味很不一样。正像看达·芬奇的名画,那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笑,......
-
〓 宋代乡约乡礼
“乡约乡礼”一词,首见于北宋中叶,其雏形可追溯至周代。“乡”是周代时设立的行政区域。以齐国的都邑建制为例,王宫之内居住的是大贵族和官吏,城外和郭内的地区统称为“乡”,乡下辖州、党、族、闾、比。每年正月,各级乡官都要召集乡民“读法”(宣读政令),引导乡民尊德向善,“读法”是“乡约”的最初表现形式。“乡约乡礼”代表着一种“......
-
〓 董子“繁露”探微
西汉春秋公羊学博士董仲舒有《春秋繁露》一书存世,是他阐释《春秋》的著述,因此《春秋繁露》中“春秋”二字大家都能明白;“繁露”二字,笔者认为就是指《春秋》繁多滋润,因为《春秋》义理繁茂,而这些义理就是滋润养长天下万民的。但历代以来,对于“繁露”二字取名之意有较多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繁露”是“缀绪”“引申”的意思。《四库......
-
〓 自由与力量:叶秀山先生的书法美学
在当代书法理论的发展中,书法美学的研究始终是书法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熊秉明先生的《中国书法理论体系》运用历史哲学交叉融合、中外文化横向比较的视角重新审视了中国古代繁杂的语录体书法理论,深入探索了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家各自的审美哲学思想基础,从而总结出了独具新意、别出心裁的中国传统书法理论发展体系,是当代以哲学研究书法的重要......
-
〓 阿拉伯历史上的瘟疫与防疫
回首数千年的文明史,瘟疫与人类社会相生相伴。瘟疫以其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有时甚至成为改变历史发展轨迹的转折点,决定国家兴衰存亡,文明盈虚消长。阿拉伯人生活的西亚北非地区史称“五海三洲”之地,地域广袤、人口繁盛、文明交汇、宗教共生。然而,恰因其紧扼水陆交通要道,宗教圣地众多,人员流动频繁,先后在此地建立政权的阿拉伯帝国......
-
〓 语言论坛:《新华字典》为何没有凡姓必收
编者按 从1950年启动编纂至今,《新华字典》已走过70年征程,印行超过6亿册,被称作“国民字典”。8月10日,第12版《新华字典》发布,增添了包括“初心”“粉丝”“二维码”“点赞”等在内的100多个新词。这部新中国第一部以白话释义、用白话举例的辞书,对普及全民族文化知识、促进汉语规范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受到一代又一代......
-
〓 命运共同,语言共通
编者按学好普通话与传承方言文化,网络流行语与语言低俗,机器人写诗与机器翻译,甲骨文研究与古文字,语言信息化与提笔忘字,全球汉语热与孔子学院……近年来,语言文字话题频上热搜,既反映了当下活跃而生动的新时代语言生活,也映射出语言文字事业所面临的新趋势与新挑战。如何更好贯彻党的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如何更好继承70年来的语言......
-
〓 南朝吴歌与魏晋风流
吴歌与西曲曲辞是南朝乐府与民歌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其中主要产生于东晋、刘宋时期的吴歌年代更为靠前,特色更为鲜明,并且影响了西曲的产生与发展,为历代所关注。但其与魏晋风流的书写问题,却较少有人探讨。魏晋风流是魏晋时期上层士人间形成的特定人物审美范畴,多载录于南朝宋人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体现于士人独特的言谈举止及逸事中......
-
〓 汉唐诗文中的琴瑟寓意
编者按诗歌、音乐和舞蹈,在发生之初即密切相关。当舞蹈独立后,诗乐仍长期默契配合,除《诗经》、乐府及词、曲等诗乐结合的典范之外,音乐与文学的其他方面同样也结缘颇深。本期的三篇文章,从不同视角切入,对音乐与乐府歌诗及文学的相互渗透做了独到的个案探讨。《汉唐诗文中的琴瑟寓意》通过对汉唐典籍的梳理,发现琴瑟除喻婚姻外,尚有多种......
-
〓 光明学术笔谈·赵声良:敦煌石窟研究的进展与前瞻
进入21世纪以来,敦煌石窟的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由于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大规模的敦煌石窟图录不断推出,使学术界较容易查阅敦煌石窟艺术的内容;同时,随着交通和旅游设施的改善,到敦煌石窟进行实地考察有了更好的条件,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敦煌石窟研究的行列中。敦煌石窟研究的成果也呈现与日俱增的态势,在一些领域形成了总结性的成果......
-
〓 《洛阳伽蓝记》作者意图的想象
现代文论美学曾风行反意图主义思潮,这股思潮不满传统作品批评对作者意图的重视,认为愈是远离作者意图,愈可能建立客观、公共的批评。然而,即使是著名的反意图主义者威姆萨特(W.k.Wimsatt)和比尔兹利(M.C.Beardsley)也公开承认,如果不涉及作者意图,就不会有作品诠释和评价问题。由于“诗言志”“以意逆志”等观......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