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经学如何在“中国哲学”中安身?
在现代的学术观念和学问形态下,怎样重新理解经学,扩大经学研究的视野,将经学资源有效地融入到现代的学问格局中去,是经学解体之后,百年来中国学术发展一直在探寻的问题和长期所致力的目标。除了较为狭小的经学史研究之外,经学资源的处理更多地融合在了现代的文、史、哲各学科当中,像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汉语史、历史文献学、中国古代史......
-
〓 十年考古 成就非凡
党的十八大以来,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后发展最快的十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对考古和文化遗产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作了上百次批示。各级政府部门对考古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媒体对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强,民众对考古的关注和热情也日益高涨。十年来,中国考古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考古发掘......
-
〓 古代经典的“超文本”阅读法
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开设古代经典导读课程,中小学也将更多的经典选篇纳入教材,古代经典阅读已经成为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教学改革不断出新,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形式应运而生。在这种背景之下,如何读经典,如何教经典,古代经典的阅读与教学如何与时俱......
-
〓 “词林之弘璧,艺苑之玄珠”——略谈《古文真宝》的评价问题
《古文真宝》是一部很奇特的书。它是一部蒙学读物,在流传过程中既有士人不断地对其进行修订、注释,而至于明代,帝王亦加入了增补、修订此书的行列;它曾在元、明两代广泛流传,并远播东亚,至今盛传不衰,然入清以后在中国本土却几乎销声匿迹,难觅踪影;对它的评价,更是扬之者称其“依经以立言,本雅以训俗。其词茂而典,其义婉而章,其......
-
〓 王立群:不断推进史学的大众化
一、史学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史学是上个世纪初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而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历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从根本上动摇了持续几千年的旧史学,中国历史学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史学”时代。传统史学关注的是以帝王为中心的上层社会活动史,“某日册封皇子也,某日某大臣死也,某日有某诏书也”(......
-
〓 拜谒韩城“三义墓”,解析“赵氏孤儿”传奇
西北大学出版社组织“晋陕峡谷沿黄历史遗存考察”,我受邀参加。2022年2月28日,我们拜谒了极富历史传奇的“三义墓”。“三义墓”位于陕西韩城金城西南12公里处的嵬东乡堡安村东南一处荒废的村寨遗址中。“三义墓”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武和名士程婴、公孙杵臼而兴建的墓葬群。墓地有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和清乾隆四十......
-
〓 如何“识得东风面”——谈谈“东风”的文化内涵
风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古今文人托物言志的重要意象。“东风”一词较早出现于《楚辞·九歌·山鬼》。在“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憺忘归”带有灵性的春雨中,作者怡然自得地等待神女,竟然忘记了归期。 在我国古诗词中,“东风”一词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其他几个方向的风。这主要是由于东风意指春风,具有美好寓意,也与我国东临大海的地理......
-
〓 朱光潜:提升文学的趣味和境界
【追光文学巨匠·纪念朱光潜诞辰125周年】 今年是一代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诞辰125周年。以往的朱光潜研究,多将目光集中在他营构的美学峰峦及其审美胜景上。其实,作为学贯中西、融通古今的著名学人,他对中外文学不仅喜爱之至,而且钻研至深。20世纪30年代中期,他在北京地安门慈慧殿3号连续数年每月举办一次“读诗会”,使之......
-
〓 陶谢诗歌接受与中国诗学的“四元”转关
南宋以来,宗唐宗宋渐成诗家公案。陈衍的“三元”说是清代唐宋诗争的总结之论。其实,陈氏其说肇自叶燮的中唐枢机论,他以元和为“三元”之中,上取开元,下择元祐,并说“宋人皆推本唐人诗法,力破余地耳”。而后沈曾植又提出“三关”说,谓“诗有元祐、元和、元嘉三关”,易“开元”为“元嘉”并暗分轩轾。直至马一浮,“三元”“三关”之......
-
〓 “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宋代香事中的文人意趣
香事在我国由来已久。北宋丁谓在《天香传》中说:“香之为用,从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洁。”早在先秦时期,兰、蕙、艾等草本植物中因含有芳香气味,被人们称为“香草”而佩戴于身,用于驱虫辟邪或保持清洁。汉武帝时,中外往来逐渐增多,番邦的贡品当中开始出现月氏香、茵樨香等树脂类香料。隋唐时期,香料仍作为一种奢侈之物为上流......
-
〓 翻译最高的境界是化境——浅谈钱钟书的译论
1964年6月,《文学研究集刊》发表了钱钟书近两万字题为《林纾的翻译》的长文,文章对“林译小说”展开详细的分析与述评。钱钟书在该文中提出了广为人知的翻译“化境”论,散发出闪亮的思想光芒。尽管他在《管锥编》与其他著述中也论及翻译,但该文自发表后,经过多年的字斟句酌与不下十次的反复修订(代表性的修订版,如1981年商务......
-
〓 “诸子学”与中华文化复兴
严格意义上来说,自刘歆作《诸子略》后,所谓子学、子部、诸子思想的说法,主要是针对先秦诸子各家各派思想学说而言。而近代以来所谓的“诸子学”,是在中华文化不断势弱的过程中,士人针对传统内部的“经学”“儒学”以及外部的“西学”,提出的一种中华文化新的整体形态。不过,这种“诸子学”本质上只是针对“经学”“儒学”的弊端,以及......
-
〓 游动不居的女儿国
一女儿国传说是华夏流传最广的传说之一。《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女子国,在巫咸北,两女子居,水周之。”“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晋代郭璞注《山海经》“水周之”条:“有黄池,妇人入浴出,即怀妊矣。若生男子,三岁辄死。周犹绕也。”郭注表明,晋代以前浴水而孕之说早已流行。在传说的早期版本中,女儿国......
-
〓 《红楼梦》诗词曲赋对联中的讹误
图一图二《红楼梦》虽为小说,但文备众体,诗词曲赋对联不仅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最精华的部分。正如脂批所言,“雪芹撰此书,中亦为传诗之意”。其中的诗词曲赋对联在长期传抄的过程中,难免产生一些讹误之处,以至于让经典蒙尘。有一些讹误其实已经被清人发现并予以纠正,遗憾的是却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以至于今天讹误依然存在;有一些......
-
〓 光明学术笔谈:科举功名制度的变迁及其政治和社会功能
科举功名又称为“出身”或“科名”,是指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获取的特定身份和资格。获此者,可由此走向或走上仕进之路、享受相应待遇。所以,科举功名也就自然成为唐以后历代政权选拔人才特别是凝聚和稳定社会最为得力的工具,且这些功能随着科举功名体系的日趋完备而不断强化。具体而言,自唐至清,科举功名体系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
〓 明清时期西北土司与民族融合
中国虽然早在秦朝就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一般都会关注到两条主线,即“王化”和“教化”。“王化”是以皇权为顶点构建的“有形之手”,而“教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构建的“无形之手”。这两条主线随着王朝国家力量的强弱和统治者观念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并“......
-
〓 中国山水画中的诗意与审美境界
很多人分不清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之间有何异同。虽然两者画的都是风景,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这里暂时不谈两者工具材料、表现方法的不同,只从思想表现上说,西方风景画主要表现实景,悬挂起来能起到装饰的作用,而中国山水画则被赋予了更多思想,不能简单地作为装饰品来理解。一 谈起如何欣赏一幅中国山水画,“卧游”一词最为常用......
-
〓 浙派殿军郭麐的题画词
清代乾嘉道时期词人郭麐著有《灵芬馆词》,被严迪昌先生称为“浙派殿军”。在郭麐的四百余首词中,题画词所占比例较高,颇有韵致。一 题画词是题画文学的一种有韵之文。青木正儿在《题画文学及其发展》中指出中国的题画文学主要分为画赞、题画诗、题画记、画跋四类,并将题画词归入题画诗中。从文体上讲,词是一种独立的文体,题画词作为......
-
〓 新辑诗话的类型与原则
无论是从目录著录看,还是就研究价值说,诗话一直是备受关注的书籍类型。古籍编辑和出版的诗话,如果是原有其书,经过今人校点笺释而出版,这是一般意义上的古籍整理;如果是原无其书,经过今人辑录成书而出版,这就是新辑诗话。新辑诗话,古有其例,于今尤盛。新辑诗话实际上是在编纂新的古籍,其间存在一些需要讨论的编辑问题。新辑诗话的......
-
〓 贾谊赋作性质再平议
贾谊赋作的性质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权威的文学史著述均予以明确的界定。如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修订本)称:“贾谊是汉初骚体赋的唯一优秀作家”,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称:“西汉前期,在传统的以抒情为主的骚体赋方面取得较高成就的是贾谊”,同样袁行霈主编高教版《中国文学史》亦称《吊屈原赋》是“以骚体写成的抒......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