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京语言大学张德建教授关于参与建设《国学宝典》的证明信
从一九九九年至今,我一直在使用《国学宝典》古籍数据库,并参与了古籍版本选择、句读、校勘和审定等工作。《国学宝典》包括十三经、二十四史、清史稿、历代笔记、小说、戏曲、唐诗、宋词等。经过十多年的建设,目前,《国学宝典》收书总数已达6000多种,总字数达15亿字,数据均为全文新式标点。特此证明。...
-
〓 王船山的唯物论思想
王船山,名夫之。生于1619年,卒于1692年。他是17世纪中国的杰出的唯物论者,对于唯物论的发展曾经有过卓越的贡献。一、王船山唯物论思想的历史背景王船山的哲学思想是明清之际唯物论的最高成就。何以明清之际会产生唯物论思想呢?何以王船山能达到唯物论的世界观呢?这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当地的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的情况来看,是......
-
〓 20世纪中国回鹘佛教研究概述
今天的维吾尔族(古称回鹘)约有700万人,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但在历史上却并非如此。在9—15世纪间,他们的绝大多数都是佛教徒,他们用回鹘语文翻译佛教经典,创作佛教作品,开凿佛教石窟,绘制佛教壁画,使佛教文化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佛教在回鹘中的长期流行,又反过来直接影响着回鹘的历史与文化,以致成为回鹘文化史、思想史......
-
〓 《乐记》之“乐”音义辨
今传本《礼记》有《乐记》一篇,尽管人们对于其成书于何时有不同意见,但它总结了先秦儒家对于礼乐文化尤其是乐文化的看法,却是大家的共识。这点只要通读《论语》,看看荀子的《乐论》,就不难明白。然而,当我们阅读这一传统文献的时候,首先便碰到一个问题:《乐记》之“乐”该读何音释何义呢?人们也许不假思索就能回答:《乐记》之......
-
〓 探佚《红楼梦》时间点:梦里寻他——贾宝玉生辰考(上)
《清实录》记载,雍正三年(1725年)正月二十九日,负责国家天文工作的钦天监,推算出了二月初二早晨有“日月合璧以同明,五星联珠而共贯”的罕见天象,向雍正皇帝上书作了预报,并奏请雍正帝下旨将此事载入史册。 雍正当天的批示是: 朕惟日月五星,运行于天,本有常度,是以从古历元可坐算而得。然古称高阳时,五星......
-
〓 专家论坛:朱子学的海外传播及其意义
南宋时期,朱熹在闽浙赣交界的武夷山地区开展文化学术的传承与创新活动,形成了著名的朱子学派,其影响遍及东南诸省。此时,朱熹的《四书集注》被钦定为科举的教科书和考试的标准答案,其学说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上升为官方哲学,成为近古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和生活方式,影响中国社会600多年。朱子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认识成......
-
〓 《老子》“宠辱若惊”辨正
老子画像 资料图片《老子授经图卷》(局部) 资料图片一“宠辱若惊”一句出现在通行的王弼本《老子》第十三章的章首: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有关“宠辱若惊......
-
〓 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的制约
一般而言,汉武帝之后直到清代末期,儒家的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道德的至上性和意识形态的排他性,对它的认同是任何政权取得其统治合法性的基础。作为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道德规范,儒家的纲常伦理及其价值观的自然延伸,事实上即成为一种与体制相补充的制约帝王的道德力量。孝顺伦理在以“君臣父子”为代表的儒家纲常伦理中,如果说“君臣”能......
-
〓 孙玉文:如何理解古诗文中的植物词
古代诗文中有大量植物词,比如《诗经·豳风·七月》第六章:“六月食郁及薁,七月烹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其中“郁、薁、葵、菽、枣、稻、瓜、壶、苴、荼、樗”都是植物词。再如,《论语·阳货》中,孔子说,学习《诗经》,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王逸《......
-
〓 萍庵:“小岁酒”种种
如果是按年龄,幼小者先饮,年高者依序后饮,而称“屠苏酒”为“小岁酒”,那为何不称“老岁酒”?实则古昔指腊之次日为“小岁”,故称,于理自通,简而赅,何须强为之解!宋代周密曰:“凡造酒,冬至前最佳,胜于腊中,盖气未动故也……此说极有理。”见《癸辛杂识续集》卷下。只是未明说所造是什么酒。汉代应劭《汉官仪》卷下曰“正旦......
-
〓 “性灵”说与诗法论——论袁枚诗学的综合向度
【内容摘要】袁枚是激进主义诗论家,又是深知创作甘苦的诗人。所以他的“性灵”诗学一方面讲究性情、灵机和天分,另一方面还要求博雅,广泛汲取前人艺术经验,对音节、体格等艺术法度也颇有讲究。融会“性灵”说和诗法论使袁枚诗学呈现出复杂性与矛盾性,也使他异于明代公安派而呈现出清代诗学特有的综合性特征。应从“性灵”说与诗法论的矛盾性......
-
〓 港台主要汉学出版物近期目录(二十二)
2014·11——2015·21、台大历史学报第54期时间:2014年12月出版单位: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内容简介:北宋中后期国子学的发展及其政治意义(朱铭坚)从朝廷到地方──元代去思碑的盛行与应用场域的转移(陈雯怡)「儒、释、道、医」的中日文化交流──从戴笠到独立性易的流转人生(徐兴庆)清代台湾的「港户」及其水......
-
〓 苏东坡淮河之咏考述
——经典名篇故地新考之二十六
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茆冈。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这首诗的诗题叫《出颖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作者苏轼。苏轼(公元1037-1101),字子聸,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佑年间进士,历任凤翔府节度判官、直史......
-
〓 春秋执政卿与轴心时代之酝酿
一、“前轴心时代与轴心时代”示意图 “前轴心时代与轴心时代”示意图二、春秋时期执政卿的思想活动一瞥 (一)春秋早期的优秀执政卿 ⒈卫武公(约前853—前758年)。卫武公是一位有名的贤君,在整个执政期间,能复修康叔之政,发展农牧业,强化国防,可谓“政通人和”。卫武公贵为一国之君,非常谦虚和宽容,喜欢接受别人......
-
〓 “中古文章学”发微——《文心雕龙》的架构与学理
《文心雕龙》 资料图片中古文章学,是以文章为研究本位的文学理论体系。其发生、发展经历了由汉魏以迄中唐约600年,而《文心雕龙》则集前代之大成,开唐人之法门,堪为其典范之作。本文拟由是书之总体架构与学理着手,阐明“文章学”并无待当世学者去重新建构,而是早在一千五六百年前业已完成了具有语言批评性质的、体大思深的民族性文学理......
-
〓 郝红暖:慈善理念的近代转型
中国传统慈善理念以“养济”为主,直接向各类弱势群体提供衣食救助。养济院、育婴堂、普济堂、粥厂、栖流所、留养局、全节堂等多是秉持这一思想。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开眼看世界的过程中,开始关注西方国家慈善事业的发展,发现中国传统慈善思想在注重“养”的同时,忽略了“教”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教养并重”“教养兼施......
-
〓 敦煌吐鲁番文献的启迪:文明因融合而精彩
图为1900年发现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尚书》(局部) 资料图片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民心相通”是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制约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丝路沿线国家国情差别较大,历史文化各异,现实诉求不一,怎样才能更好地以丝路精神为纽带,把分属不同文明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紧密团结起来,......
-
〓 吏之流品考
内容提要:“吏”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独特的群体,他们广泛分布于中央及地方的各级政府部门中,或主行文书,或供役驱使,成为官员治民的重要助手。在官民交接的政治缝隙中,“吏员”逐渐滋生了制度性的弊端,营私舞弊、贪赃枉法成了这一群体生存和发展的独特手段,也正因为如此,“吏”逐渐有了流品低下的外衣。本文着眼于较为重要的几个历史......
-
〓 周公考述
枣庄广播电视台周公旦是周文王之子,初封在周,爵位是“公”,故有“周公”之称号,为周朝的开国功臣,也是儒家推崇的圣人之一。他的后人继承他的封邑和爵号,沿用周公之名,故后又有很多位周公。现在网上介绍周公的内容很多,但是都笼统简略,既不注明文献出处,也不做深入分析、考察其说的可信度,只相互抄传,辗转稗贩,以讹传讹者时时有之。......
-
〓 静坐:修身养德自省增慧
“无事此静坐,春来草自青,”此诗句中所描绘的那种自然、静谧之境,常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静坐”似乎是诗人们的共同向往——王维诗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李太白诗云:“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苏东坡诗言:“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其实,“静坐”并非只是诗人的专利,从儒释道各家对其的态度中,我们可品出中国......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