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明末陈老莲水浒叶子初刻本的新发现
陈老莲(1598—1652)名洪绶,字章侯,号老莲、小净名等,浙江诸暨人。青年时受业于刘宗周、黄道周。画才天授,尤以画人物见长。陈老莲所画《水浒叶子》,是极负盛名的版画杰作,绘、刻均达到了极致。画出来的水浒人物形象逼真,各具性格,豪气满怀,呼之欲出。 上世纪70年代末,羊城王贵忱馆长(时任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
〓 两千多年前的“防蚊神器” 史海钩沉说“蚊帐”
谁也没想到,在我国城市家庭渐行渐远的蚊帐,竟成为中国运动健儿的“防蚊神器”,在里约奥运会上大受外国运动员追捧,更被国外一些媒体称为中国的“国家法宝”。说起最早有文字记载的“蚊帐”,有人说出自《诗经·召南·小星》:“肃肃宵征, 抱衾与裯。”东汉末经学大师郑玄在《郑笺》中就将“裯”释为床帐。理由是裯、帱,音义相同,是同源字......
-
〓 瓷画上娃娃为何都“大头”
婴戏图是历代瓷绘艺人都喜欢的题材。唐铜官窑瓷绘上有持莲童子,宋金磁州窑瓷画上的婴戏题材更为丰富,有童子钓鱼、赶鸭、放风筝等。明青花瓷器中,有庭院婴戏和郊外婴戏。永乐、宣德时期,孩童圆脸、前额大;空白期(指明代正统至景泰时期,官窑停烧,民窑产量很少,有些文献称黑暗期)到成化时期,小孩前额有飘起的刘海;晚明时期,孩......
-
〓 “关家山水”的雄壮描绘
关山行旅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关仝(五代后梁)唐宋之交的五代,时局动荡,政权更迭,但山水画却发展显著,地位突出。无论选材还是技法,相比晋唐绘画都有巨大飞跃,山水不再以人物画的背景存在,而是被作为生息的环境细致描绘。这一时期,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四大家出现,创立了北方雄健峻岭和江南秀丽山川两大山水画体系,成为中国山......
-
〓 骊山之祸——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
中国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在位时,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政局不稳,地震、旱灾屡次发生。幽王变本加厉地加重剥削,任用贪财好利善于逢迎的虢石父主持朝政,引起国人怨愤。又听信宠妃褒姒的谗言,废掉王后申后及太子宜臼(申后之子),立褒姒为后,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申后与宜臼逃回申国。周幽王为博取褒姒一笑,出重金下令群臣献计。有个叫......
-
〓 刘伯温治家之道——俞美玉教授在浙江省文成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演讲
演讲人:俞美玉 演讲地点:浙江省文成县青少年活动中心 演讲时间:2016年9月俞美玉 浙江永康人,1969年2月生,中国明史学会理事,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温州市刘基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研究方向是传统文化、刘伯温文化和人文教育,曾出版著作《<春秋明经>注析》《刘基文化现代价值研究》等。刘伯温手......
-
〓 元宵≠汤圆
图⑦:崔开成在滚元宵。本报记者 乔 栋摄图⑨:锦芳小吃的工作人员正在按照传统方式“摇”元宵。本报记者 贺 勇摄元宵,是“摇”出来的。采用的是新鲜糯米粉,现摇现吃,不耐贮存。表面有绒头,煮后膨大,汤水因化入糯米粉呈乳白色,口感软糯,有嚼劲儿;汤圆,则是像包饺子一样“包”出来的。用糯米粉和水成皮后,包裹汤圆馅,包好后速冻,......
-
〓 悬泉汉简中的中西文化交流——张德芳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演讲
张德芳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历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中心特聘研究员。甘肃省政府参事、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长期从事西北汉简的整理研究,目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悬泉汉简整理研究》。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悬泉汉筒演讲人:张德芳 演讲地点:中国人民大学 演讲......
-
〓 现存最早的“袖珍本”四书
在古籍版本中,有一种版式狭小的图书被称为“巾箱本”,后来又有“袖珍本”之称。瞿冕良的《中国古籍版刻辞典》介绍说: 巾箱是古代装头巾用的小箱子。凡书的版型特小,可装在巾箱里面(形容其小的程度),可称为巾箱本。语见宋戴埴《鼠璞》。 袖珍本,小型书本。因版式较小,可藏于袖中,便于携带,故名,其实和巾箱本是......
-
〓 谈谈过年——宁夏作协主席郭文斌在北京定福庄社区的演讲
郭文斌 著有畅销书《寻找安详》等。曾获“鲁迅文学奖”。现任宁夏作协主席,银川市文联主席,《黄河文学》主编。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北方春节有包饺子的习俗。■主讲人:郭文斌■时 间:二○一五年一月二十九日■地 点: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动漫社区教育部与本报联合举办启动“大家写小书 名......
-
〓 谶纬之学
谶纬之学,起于前汉。及王莽好符命,光武以图谶兴,遂盛行于世。汉时又诏东平王苍正五经章句,皆命从谶。俗儒趋时,益为其学,惟孔安国、毛公、王璜、贾逵独非之。至宋大明中,始禁图谶。梁天监已后,又重其制。隋炀帝发使四方,搜天下书籍,与谶纬相涉者皆焚之,为吏所纠者至死,自是无复有其学。至唐,惟余《书》《易》《礼》《乐》《春秋》《......
-
〓 中秋节俗·赏月拜月·燃灯观潮
月亮:赏月拜月上古时期,祭月是皇家的祭祀仪式。到了隋唐以后,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中秋赏月拜月,男性期望“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性盼着“貌似嫦娥,圆如洁月”,有美满姻缘。在古人意识里,月亮给人......
-
〓 中国各一级行政区名称及简称的来历
一、四个直辖市1、北京(京)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元代改称大都。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名称一直沿用至今。1949年设为直辖市。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2、天津(津)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称......
-
〓 三礼
——人伦有序,天下化成
“三礼”之名始于东汉郑玄,指《周礼》、《仪礼》和《礼记》。皮锡瑞在其《经学通论》中有论述:“三礼之名,起于汉末,在汉初但曰礼而已,汉所谓礼,即今十七篇之仪礼,而汉不名仪礼,专主经言,则曰礼经,合记而言,则曰礼记,许慎卢植所称礼记,皆即仪礼与篇中之记,非今四十九篇之礼记也,其后礼记之名,为四十九篇之所夺,乃以十七篇之礼经......
-
〓 兽面纹方鼎
此鼎约为公元前11世纪物。 方腹规整,口沿略微外侈,平滑口沿上有U形耳,四足上饰蕉叶纹。鼎身四边与四面中心有扉棱将图案分割,扉棱上有直线和T形纹饰。鼎腹四面饰有饕餮纹,双目圆睁,利角上扬。方鼎口沿下方环饰一圈龙纹。器表呈深绿色。三字铭文为“□父丁”,罗振玉先生曾记录过与此类似的铭文。 鼎是中国古代的......
-
〓 如何理解“现代新儒学”思潮——干春松教授在北京大学的演讲
演讲人:干春松 演讲地点:北京大学 演讲时间:2016年6月干春松北京大学儒行社组织讲座。资料图片2016年9月,南京夫子庙祭孔大典举行。今年的祭孔大典,以“仁”为主题,在往年祭孔流程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新的创意和亮点。光明图片/视觉中国一1986年,方克立先生启动了“现代新儒学思潮”的研究项目。方克立先生将马克思主义和......
-
〓 《中华造纸艺术画谱》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此画谱《Art de faire le papierà la Chine》(《中华造纸艺术画谱》)根据乾隆时法国耶稣会士蒋友仁(Michel Benoist)在中国的记录资料编辑而成。此书通过27幅水粉画描绘了竹纸(是以竹子为原材料造的纸)的制造工艺流程。此书出版于1775年。——摘自......
-
〓 “怒火……窜出”应为“怒火……蹿出”
杜老师:某媒体中说:“如春也没法附和张腊梅对父母的亵渎,怒火腾地从胸腔里窜出,烧得脸通红。”请问其中的“窜”用得是否妥当?谢谢!河南读者 武承铭 武承铭读者:例句中“怒火腾地从胸腔里窜出”,是说猛然间心里非常生气。表示这个意思时,人们常用“蹿(cuān)火”。在《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中,有“蹿火”一词。......
-
〓 海兽葡萄纹铜镜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铜镜是古人重要的生活用品之一,其一面经精细打磨后可清晰照面,另一面往往饰有丰富多彩的图案。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铸造和使用铜镜的国家之一,唐朝则是铜镜制作的鼎盛期,其中尤以海兽葡萄镜最具代表性,其造型优美、纹饰奇特、内涵丰富,不仅彰显了大唐的盛世气象,也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具有较大争议的谜团。海兽葡萄镜......
-
〓 江南筷俗拾趣
旧时,江南一带民间习俗中禁忌颇多,小小的筷子也有许多讲究。 筷子有“箸”或“筋”之称,但江苏、浙江的船民、渔民忌讳叫“箸”,认为不吉利。陆容《菽园杂记》曰:“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船民、渔民们对筷子有一个贴切而形象的避讳叫法——“滑食子”。江南民间也有将筷子称作“桥”和“枪”的,譬如,......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