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茶德与儒——著名茶文化学者王旭烽在四川省雅安市委党校的演讲
■演讲人:王旭烽 ■地点:四川省雅安市委党校 ■时间:二○一五年三月资料图片CFP 导读 茶,一种发源于中国的木本植物,在制作成饮料并且品饮的过程中被赋予了深刻的人文性。长久以来,中国人将茶视为集物质与精神为一体的复合形态,“中国茶德”便是其精神性的标志性概念。从伦理学视阈观照,“中国茶德”,应该归属于儒家......
-
〓 忠德的多重意义与价值:南京大学教授徐小跃在重庆的讲座
观众提问余鸿摄编者按 5月27日,由中宣部指导,光明日报社、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伦理学会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22场活动在重庆忠县举行。南京图书馆馆长,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徐小跃,作《忠德的多重意义与价值》的讲座。光明网对讲座进行了现场视频直播,来自忠县的330多位观众到现场聆听了讲座,来自全国的385万......
-
〓 年俗知多少
北京春节“扫房子”风俗。 盛锡珊绘 春节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庆贺、过好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之含义,其用意是要......
-
〓 腌菜腌肉好越冬
小雪腌菜十月朝,糍粑碌碌烧小雪时,台湾中南部的渔民们开始晒鱼干土家族吃“刨汤”小雪是个降水类节气。俗话说,节到小雪天下雪,小雪时节不耕地。小雪期间,田里的农活已经不多了,人们就修补农具,做好牲畜的御寒保暖工作,为来年开春做准备。不过,这时天气还不算太冷,早晚上了冻,中午还能耕,有的农人就继续给小麦浇水,做好小麦越冬工作......
-
〓 上阳台帖
唐李白 纸本,纵28.5厘米,横38.1厘米 《上阳台帖》是李白所书自咏四言诗,是李白传世的唯一书迹。释文:“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正文右上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后纸、卷前后及隔水上还有宋、元、清及近代多位收藏者的题跋、观款、鉴藏印。 此帖曾入......
-
〓 千年前的古书修复
道真修经发愿文 资料图片 1900年敦煌莫高窟发现的敦煌遗书,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打开了了解我国中古社会的一扇窗户。 敦煌写经的时间跨度,从4世纪一直延续到11世纪。在漫长的岁月里,不少经卷都变得残损破烂,需要修补才能继续使用。古人是如何修补佛经的?他们没有为我们留下详细的记载。幸运的......
-
〓 唐代宫廷女子生活图景
纨扇仕女图(局部)周昉(唐)(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人物画在唐代发展到一个高峰,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画家,周昉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周昉以描写仕女著称,所画女子容貌端庄,体态丰满,色彩柔丽,有着“周家样”的美誉。这幅《纨扇仕女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纨扇”亦称“团扇”“宫扇”,因形似圆月,且宫中多用之,故有此名。根据《石......
-
〓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
观众排队欣赏《清明上河图》【宋】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卷 《石渠宝笈三编》著录 五玺全 张择端(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北宋末年),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供职于宋徽宗赵佶的翰林图画院。作者以长卷的形式描绘出北宋汴梁城的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市俗风貌。图中共计绘人物约600名,牲畜80余头,房舍30多栋,树木百......
-
〓 夏将止,秋未满
浙江宁波象山开渔节放河灯老鸭煲作为一个气温类节气,处暑标示着气温变化的节点,有重要意义,食俗、习俗都有可观处。“处”有终止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了。但是俗话说,“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天气并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放河灯:悼念逝者,祈保平安在二十四节气中,处暑的存在感并不强,有人甚至不知道有这个节气。有时......
-
〓 喝新酒、吃新米,神州上下俱晾衣
小暑“食新”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晾经”习俗“小暑过,一日热三分。”小暑是气温类节气。暑是炎热的意思,时至小暑,白天开始变短,气温一直升高,很多地区热浪袭人,蟋蟀跑到屋檐下乘凉。食新:客家人的忆苦思甜小暑时节,各地流行“食新”,即吃新米、喝新酒。这一点,客家人尤甚。由于战乱灾荒,客家人从中原不断南迁。由于许......
-
〓 “悬梁刺股”别误用
“悬梁”和“刺股”说的是古人勤学的佳话,是有来历的。 《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国策·秦策一》载:“(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后以“悬梁刺股”形容刻苦自学。明·徐霖《绣襦记·剔目劝学》:“岂不闻古之......
-
〓 “粘度”宜写成“黏度”
杜老师:某媒体刊文说:“但是要想将大运河打造成一个成功的旅游产品,增强其对游客的‘粘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请您解释一下其中“粘度”的写法是否妥当。谢谢!北京读者 张笑妍 张笑妍:原先,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粘”字有“同‘黏’”的用法。后来,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将这种说法改为“旧同‘黏’”。意思是,过......
-
〓 新乐府运动——文章合为时而著
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期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兴起于贞元、元和年间,以白居易、元稹为主要的倡导者。新乐府运动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国运衰微,各种矛盾加剧。一些关心国运的有志之士殷勤地关注现实政治,希望国家能再度繁荣。因此他们放弃了盛唐的理想主义,而走向现实主义,以反映现实生活、关注民生、强调文学的社会功......
-
〓 造物与闲兼与健 山人知老不知年
这是一副摘句联,出自南宋·陆游《村居》之三的颈联:“造物与闲仍与健,乡人知老不知年。”作于嘉泰三年秋(1203年),陆游时年78岁。崔氏摘句为联,有二字之易,即将“仍”易为“兼”,“乡人”易为“山人”,涵义也变得更宽泛。上联的“造物”,古人以为万物是天造的,故称天为“造物”。《庄子·大宗师》:“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
-
〓 什么是十三经?
经,指儒家传统的经典著作。从西汉到清代,有十三种儒家文献渐次取得“经”的地位,形成了“十三经”。最初儒家的经典为“六经”,就是孔子所说的“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皮锡瑞《经学历史》中说:“经学开辟时代,断自孔子删定《六经》为始。孔子以前,不得有经。孔子出而有经之名。《礼记经解》:“......
-
〓 二十四史的源流
所谓“二十四史”,是指中国历史是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的统称,起于汉武帝时诞生的《史记》,终于清乾隆时刊行的《明史》,前后相隔一千八百多年。“二十四史”的概念亦是逐步形成的。历史上,三国时期已有“三史”之称,原指《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
-
〓 香文化述略
宋徽宗《听琴图》(局部)中,宋徽宗身旁小几上摆放着香炉。 中国的香文化肇始于神农尝百草,历代用不同的香具、不同的出香方式,把不同的香料薰烧于礼仪、宗教、医疗、社交、居家生活、个人怡情等活动中。 香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在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香料、采用不同......
-
〓 古医家为何以“杏林中人”为荣?
“杏林”是中华传统医学的代名词,自古医家以位列“杏林中人”为荣,医著以“杏林医案”为藏,医技以“杏林圣手”为赞,医德以“杏林春暖”为誉,医道以“杏林养生”为崇。“杏林春满”或“誉满杏林”,通常被人们用来称颂医术高明、品德高尚的医生。其实,杏林文化的产生与形成是通过古人董奉在庐山创立的“和谐杏林园”所衍生的。董奉,字君异......
-
〓 雁塔题名是怎么回事?
雁塔,指今天陕西西安慈恩寺内的大雁塔。在大雁塔内题名,寓意指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唐代的新科进士在参加完曲江会宴后,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题名于雁塔。唐韦绚的《刘宾客嘉话录》记载:“慈恩题名,起自张莒,本于寺中闲游而题同年,人因为故事。”故事是这样的:唐中宗神龙年间,新科进士张莒游览京城名刹慈恩寺,一时兴起......
-
〓 古代的科举考试分哪几个等级
隋唐五代时期,科举考试分为乡试(解试)、省试两级。北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期间,开始创立殿试制度,科举考试变成为乡试(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元、明、清时期,改称为乡试、会试、殿试。唐宋时期,称取得解送京师参加省试资格的考试为“解试”,这相当于后世的乡试一级的科举考试。隋唐五代时期,“解试”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北宋......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