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讲话,是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宣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观点,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价值与时代价值有机统一的深刻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文化方略。
回顾整个中华文明史,展望中华民族的未来,能清晰地看到诸多优秀、深邃的思想内涵、价值理念和精神滋养贯穿其中,给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快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带来诸多启示。
其一是中和。这概括了万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特别是个体的人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于既改造自然以适应人的需要,也调整人的生活方式,以适应自然的规律;人与人的和谐在于既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既考虑局部的利益更照顾整体的利益,以达到整体的协调发展;个体的人自身的和谐,包括身心两方面的协调,重点在于通过实践和自省以提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中华文明中关于中和的观念,对于解决当前中国和世界面临的种种问题,无疑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其二是包容。“海纳百川”的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吸收、融合。汉族和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文明的历史证明,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唯包容才能百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文明鼎盛的战国时代,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唐代儒、释、道三家并用,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使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其三是开明。开明的核心有四点,一是民为贵;二是广开言路,从谏如流;三是举贤授能;四是以法为准。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都是比较开明的盛世。人民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是推动文明发展的主体力量。以唐代为例,太宗问魏征:明君和暗君的分别,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其四是革新。中华文明包含着变易的思想,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周易》说“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中华文明的历史,几千年来经过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变革,而每一次变革都带来文明的长足发展。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巩固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促成了新型士人的成长;从里坊制到街巷制,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回顾历史,我们发现革新是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不断前进,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其五是开放。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入欧洲,对西方文明的伟大贡献已是公认的事实。明末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用科学作为传教工具,激起中国一部分士大夫对西方哲学和科学的兴趣。而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玉米、甘薯和马铃薯等美洲作物的传入和推广,对满足中国的粮食需求,从而发展生产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近代以来,中国的有志之士为了救亡图存,向西方的学习经历了从科学技术层面到政治、人文层面的深化过程,种种新事物的迅速出现,也让中华文明开始逐渐融入世界文明的主流之中。直至今天,打开大门与走向世界,仍然是中华民族尚在继续的历史任务。
我相信,上述各点对今日之中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必能以高度的文明重塑自己在当今世界上的形象,必将在世界未来的文明进程中再现自己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