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紫竹斋诗话:千古诗心共明月
中秋(粉瓷彩板) 李磊颖/作 中国嘉德提供 咏月诗词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诗文中,可谓俯拾即是。历代诗人似乎没有不咏月的。有托月言志的,也有赏月写景的,有望月思乡的,也有对月恋情的,风格多样,情怀迥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充满了深切怀念的情绪;晏殊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则是一幅养......
-
〓 人民日报:教书治学不宜“龙虾三吃”
现在新出的各类学者讲义书中,往往是精益结成者少、仓促而成者多,前沿成果者少、陈词滥调者多,修订完善者少、照搬照挪者多每逛书店,总能看到讲堂录、讲稿、名师讲义之类的书,华丽地躺在推荐位置。有些确为学者讲稿,有些附以现场答问记录,还有些把学生作业收录在内。甚至,有些把发表过的文章或个人网文掐头去尾,汇编成册并冠以讲义之名出......
-
〓 文化评析:一部《黄金时代》无法展现真实的萧红
熟悉中国电影市场的人都知道,国庆这样的长假,国外大片是不能进入院线的。喧嚣扰攘中,《黄金时代》以其题材的深邃澄幽、叙述的冗长克制在一众国产影片中显得格格不入,在这个国庆,它给人带来了片刻的宁静与思索。可惜不是所有人都有耐心去梳理民国文坛错综复杂的纠葛,于是乎,票房惨淡也属情理之中。 影片围绕着萧红的三段感......
-
〓 且说收藏:“活起来”勿忘本
让博物馆藏品“活起来”,强化藏品的合理利用,让蕴藏其中的文化内涵成为今天的精神动力,既是博物馆人长期以来的实践,又是当今业界的新锐课题。让藏品“活起来”,在陈列展览和教育活动中,即是充分展示藏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及其对今人生活和未来的启示,使观众能便捷、自然地获取信息,实现藏品与观众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对话。在实现这一......
-
〓 人才史话:视人才为国宝
战国时期,赵惠文王与秦昭王因为一块和氏璧差点发生了一场战争,尽管最后“完璧归赵”,但也从一个侧面看出,这些君王把稀世珍宝看得比人的性命重要得多了! 珍视奇珍,这也无可厚非,毕竟物以稀为贵。但如果真把这些吃不能吃,用不能用的东西当成了宝,那就大错特错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录了一段齐威王与魏惠王的对话: ......
-
〓 院士应重学术之“名”争国家之“利”
近日,在两院院士大会期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分别修订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工程院章程》,引起了各界广泛热议。其中,颇耐人寻味的是,在报道章程修订内容时,不少媒体不约而同使用了“明确院士退出机制”这样的标题,然而仔细对比两院章程修订前后的内容就会发现,在“退出机制”一项中,并没有原则性的改动。也就是......
-
〓 人民时评:致敬!“梦之队”的筑梦人
老师是引路人,是燃灯者,是一个用知识、用品格改变个体命运,并在这样的改变中汇聚起时代季风的伟大群体“你就写一个字,我为你的老师献首诗”,人民日报客户端一个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媒体产品,再次刷屏,人们在指尖划动中追忆曾经的启蒙者。在重庆,三代师生站上同一个学校讲台的消息,感动无数网友,有人留言“长大后,我就成了最好的你”。教......
-
〓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给历史学科带来的思考
8月23日,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山东济南召开。从1938年,胡适只身一人前往苏黎世参加第8届大会,到2015年,第22届会议在中国举办,中国学者1709人参会,其间变化可谓天翻地覆。当然,除了会议本身,它所带来的思考和影响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那么,会议之外,我们又该看到什么呢?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中......
-
〓 文化评析:G20推开文化中国一扇窗
西子湖畔的演出,与其说是中国文化秀,不如说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话、合作。如果说经济上的“中国方案”是在促进经济复苏、合作共赢,那么文化上的“中国展现”则是在交流文明、沟通心灵。G20杭州峰会已圆满闭幕,而中国文化的新一轮全球性传播也许才刚刚开始。比如那台饱含浓郁中国味的演出《最忆是杭州》,就令人印象深刻、久......
-
〓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至先秦之前,具体什么时间,无可稽考。可以知道的是,到了唐代,重阳作为民间的节日被确定下来,之后经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明代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在古代,重阳郊野游宴之风非常之盛,登高、赏菊、佩茱萸的习俗,屡见于诗人的吟唱。我少时读“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
-
〓 文学时空:虞美人
“虞美人”,草乎?花乎?药乎?一言难尽,中国古代林木花草,芳名无数。然如“虞美人”者,纤纤草茎、艳艳红花所承载的是楚汉争霸之历史,英雄美人之情怀,则它花无记。项羽被困垓下,已是英雄末路而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罢自刎,虞姬从之,血溅垓下荒土而生草,开红花,......
-
〓 万佳:造就校长
大学校长该是什么样的人?调查表明,在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国家,人们给出的答案大相径庭。即使是在同一个国家,大学校长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也是千差万别,各具神韵。一些美国高中生可能十分关心,他们将要报考的那所大学是否会有一位具有独特人格魅力的校长,而另一些美国学生则会认为,校长不妨是一位平庸的管理者,只要能为学校找......
-
〓 漫谈中式画框
清代紫檀雕边画框。绚丽、豪华与繁缛的富贵气取代了明代简明、清雅与古朴的书卷气。战国彩绘透雕座屏。以木为框,绘以图案。专家认为是屏风之始,也是中式画框的始祖。 画框与画的关系就像是鱼与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从实用的角度看,书画若不装上画框,不久之后画作就会受到侵蚀或损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观摩、欣赏或保存......
-
〓 书记校长心目中的大学:西北联大与大学精神
方光华 西北联大与西南联大是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大的两个大学共同体。西北联大将现代大学制度系统地植入西北,为构建西北高等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西北联大聚集了一大批著名学者,培养了众多俊彦才杰,为战后中国西北开发和建设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积蓄了宝贵的人力资本。更重要的是,西北联大对大学精神提出了独特的解读。 ......
-
〓 题壁涂鸦有好诗(二)
西园雅集图。张大千/绘连环画《钗头凤》封面说到古代题壁,有两点不可不知。其一,古代不但庙观楼阁,甚至连路亭驿馆、野林峡谷,一般都备有专供题写用的板壁、平石、诗牌等。往来客人苟有诗兴或者欲作提醒(譬如路途注意、启事等),皆可方便挥毫题写。此习俗远传海外,连日韩等国的旅游胜地至今仍有提供“专用题壁”的笔墨,即使板壁已经逐渐......
-
〓 品味古籍:如何才能中庸
《中庸》一书是根据《礼记》第三十一篇的内文写成的,作者是谁,至今尚无定论。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这一论点和苏格拉底的“中道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庸的重点在“中”“庸”二字。中位于中间,意思是不走极端。《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北齐的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教子》中说:“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
-
〓 “变”与“不变”之间——从《春江花月夜》谈昆曲的当代选择
昆曲《春江花月夜》海报。 资料图片昆曲的创新是个难题。只因为它太精微、太极致、太细腻、太成熟。越深入昆曲,越觉得它绝对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敬畏的戏剧形态,但遗憾的是,不是越精湛的艺术,就一定受大众拥趸。每个时代的昆曲人都试图通过不同的选择来让昆曲更加充满活力,更适应它所经历的那个时代。在它源起时昆山腔选择了文人;在它......
-
〓 人民时评:从“读书好”走向“读好书”
“读书好”已是社会共识,但得承认,“好读书”和“读好书”仍是需要努力的目标世界读书日前夕,一项阅读调查显示,在半数成年国民更倾向于传统纸质图书阅读时,近一成国民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1/3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屏”阅读,已与传统的“平”阅读平分秋色。几年前,就有人惊呼,我们已经进入读屏时代,青少年成为被电子屏......
-
〓 求同存异:别让传统节日走了样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一年一度的七夕,刚刚过去。每年七夕前夕,国内的礼品市场便异常火爆,巧克力与玫瑰花束全城热卖。然而情侣竞相火热表白之际,绵绵情话中却鲜有“七夕”的痕迹,此情此景不得不让人疑惑:原本由牛郎织女传说衍化而来的“中国情人节”,为何越来越像西方的瓦伦丁节? 倘要正本清源,“七夕”......
-
〓 邓海建:为什么要关注汉语言文字的命运
为什么要关注汉语言文字的命运?这是一个宏大而深远的命题。汉语言文字,是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往大处说,可谓“仓禀实而知礼节”,经济发展了,国人开始叩问本心了;往小处说,这是中国教育“重理轻文”的转身,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开始被社会所重估。 一者,关注语文,是关注中国教育取向的调整。以学科设置为例,1953年,......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