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见仁见智:呼唤国家阅读战略
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4月21日《光明日报》撰文《全民阅读应成为国家战略》,指出当我们真正审视全民阅读在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和国家竞争力上的重要意义,必将重新发现全民阅读所具有的这种独特而又持久的重大价值。若能将其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全力以赴地推行,受益的不仅是当下国人,更能濡染子孙后代,复兴并强壮中......
-
〓 光明论坛·温故: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2017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欢迎晚宴上的致辞中指出:“前进道路并不平坦,但我们实行‘一国两制’的初心不会改变,决心不会动摇。我们要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心,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恒心,推动‘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取得更大成就。”在宋代郭茂倩编写的《乐府......
-
〓 名家看两会·牟钟鉴:中华文化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
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传统文化,在经历了百余年西方文化冲击后,迎来了复苏的春天,日益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历扬弃之后的一次螺旋式升华,如凤凰涅槃,浴火再生,是事物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表现。中华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的更新与昌盛,必然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撑。我们正在经历着中华传统文化自五四新文化运动......
-
〓 评论员观察:承扬抗战精神凝聚复兴力量
防止历史悲剧重演,自当理直气壮地谴责一切否认历史的言行,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历史中凝聚力量,奋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今天,“七七事变”80周年。每年今日,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人们伫立凝神,表达着穿越时空的敬意;抗战胜利纪念馆里,抗战老兵坚持用亲历者的讲述传承民族记忆;神州大地,防空警报再次响起……记忆从未褪色......
-
〓 馆藏文物之痛:文物腐蚀的结与解
2013年7月18日,甘肃省考古研究所的专业人员正在实验室中修复马家塬战国墓地出土的车辆金属配件。本报记者 李韵摄 近日,一个关于全国馆藏文物腐蚀率超50%的数据,引发公众对馆藏文物安全的关注。 这组数据从何而来?包含怎样的内容?折射出我国馆藏文物保护的哪些问题?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文物局和相关单位及专家学者......
-
〓 王本道:家书抵万金
逢年过节,各式各样的祝福短信总会铺天盖地而来,许多短信通常是转发或是群发的,这种形式化的祝福短信读来让人兴味索然。对于家人和亲友而言,更让人有隔靴搔痒之感,大失所望。这就让我格外怀念源远流长的书信和家书文化。传统社会里,通讯手段落后,书信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和渠道,许多文人墨客在书信的形式和内容上也尽显文采辞......
-
〓 南锣鼓巷四记之四:创意诚可贵传统价更高
美国广告大师李奥贝纳说,创意给人生命和生趣。在北京如果说想去一个充满创意的地方,那么南锣鼓巷绝对不会让你失望。这里有创意小店、彩色涂鸦墙,只有你想不到,没有看不到。金粉世家、铁皮猴子、倒翅、本土意识、肚脐眼、无相、触礁……各种创意店名与小店一起,汇聚成了独属于南锣鼓巷的创意文化。 说到创意,不得不提一家叫......
-
〓 陈平原:谈读书,兼怀一位师长
作为具体的“读书人”,你一辈子只从事一个小小的专业,就精神需求而言,实在有点可惜。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高深的专业研究之外,保持对于宇宙、对于人生、对于艺术的广泛兴趣,这是一种值得欣赏的生活态度。过分学科化与专业化,导致不同知识类型之间很难沟通、对世界及人生的理解支离破碎,以及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之间存在巨大鸿沟,......
-
〓 阮直:现代化就是让多数人惰性化?
作了几十年的编辑,突然发现自己会写的字越来越少了。那天老婆发短信,问我“襄樊”的“襄’字怎么写,我怎么也想不起来,我说你转到拼音键不就完事了,可她又不习惯打拼音。便有了讽刺我:“你也算个编辑?”近些年由于我完全依赖键盘的字母书写汉字,别说复杂的字,就连一些常用的字不借助拼音输入法有时也想不起来了。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给人们......
-
〓 乙未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文
惟公元二零一五年四月五日,岁在乙未,节届清明,三阳开泰,碧宇澄清,炎黄华胄以至诚至敬之心、鲜花雅乐之仪,祭告我始祖轩辕黄帝之陵曰: 我祖赫赫,开辟洪荒。功化神圣,世代仰望。培植绵绵民族之根,肇造煌煌文明之魂,德佑泱泱强盛之梦。回望甲午,务在改革。锐志复兴,弘扬祖德。简政放权,修法安国。整纲肃纪,峭若高城。......
-
〓 光明时评:在线教育是传统教育的补充而非颠覆
教育显然不能单纯只是知识的传递,传统学校中的师生和生生互动具有在线教育无法替代的巨大价值。 据《光明日报》12月11日报道,近年来,随着“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音译为“慕课”)等在线教育产品的推出,“随时随地,想学就学”成为口号,甚至有业内专家表示,在线教育将“颠覆”传统教育。但新东方的创始人俞......
-
〓 大地漫笔:种子正在发芽
副刊编辑常要面对的一类稿件是“时令稿”。没错,蔬菜瓜果分时令,稿子也有时令:四季时节,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循环往复。但是因为有不一样的作者,便有了不同的书写,不同的感悟,相似的多,独特的少,编辑的一大任务便是从中努力去寻找和“发现”。最近,因为看了太多抒写春意的稿子,反而让我拿起了一部古代农学名著——《齐民要术》。在这......
-
〓 文创产业功夫在诗外
前些天,朋友圈里流传着一段动画:明成祖朱棣从画像中跳出来,唱着Rap,玩着自拍,用微信、QQ等与自己后宫和大臣联络……虽然大家已经习惯了故宫的守正出奇,但这更“潮”的创意还是让一众网友直呼“萌化了”。600岁的故宫,正在与互联网进一步亲密接触,不断扩展自己的影响力。文创产业怎么搞?故宫的做法颇有可取之处。故宫,作为中国......
-
〓 书法的阔气
前些日子,去参观一个书法展览,看到不少佳作。隶草楷行各种字体都有,春兰秋菊,各为一时之秀,大至尺幅盈丈的飞白,小至玉润珠圆的蝇头小楷,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引人驻足,叹为观止。最近几年,很多地方的书法活动方兴未艾,书法竞赛、书法展览、书法讲座……这对弘扬传统文化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是件好事。听说此次参展的作品,在章法、布......
-
〓 光明论坛:重温中山装的文化自信
有文化自信,才会有文化创新,才会有文化自强。通过传统服饰载体激活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民族记忆和创新活力,对于构建新时期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意义重大。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先生以西服、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等服装的造型结构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的审美理念,并考虑到具体的使用功能,运用“洋裁法”......
-
〓 陈平原:关于“教”与“育”的思考
前些天接受专访,被问及是否“读书无用”,我当即回答:此乃伪命题。但如今谈大学生的读书热情,可就没那么乐观了。 长期在大学教书,且不时走南闯北,我深知中国大学的学术氛围不太理想。面对如此令人尴尬的话题,无论政治家、企业家、学问人、媒体人,还是众多学生家长,谁都能说上几句。比如,当下中国,大学校园里人满为患,......
-
〓 光明书话:用诗境打开心墙
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回到家,看到书桌上摆着一张父亲剪给我看的报纸,题目是“古典诗词让人心灵不死”,内容是介绍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的。我读过之后马上上网查询相关内容,然后就购买了《唐宋词十七讲》,买了很多本,送给同事,送给学生。那会儿,我已在初中教了三四年的语文,总会被学生问一些类似“背这些古诗有什么用,考试会不会考到”......
-
〓 世界读书日特辑·文化历史读书剪影:春秋勃兴读书风
千年易往,惟书长存。自从有了文字,人类文明便得以代代相传。那些在历史上绽放光芒、泽被千秋的经验与智慧,最后都化为文字,载入史册,留与后人勘学。回溯文明长河,可以说,书的兴衰一直都与社会文明休戚与共、互为因果。历史上凡是读书蔚然成风之日,必是思想活跃、文明进步、精神文化拔节生长、社会人心昂扬进取之时。今天恰逢“4·23”......
-
〓 诗说节气:大暑
日子走着走着就到了大暑节气,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段,也就是百姓常说的盛夏季节。文人著文时常会在他们的文字中,出现一些诸如酷暑难捱、热气炙人、炎热难耐、炎暑逼人、骄阳灼人、烈日炎炎等文绉绉的书面语,意思都是言天气之炎热。 古时没有风扇空调,炎炎夏日,或栖于树荫下,或倚靠在水畔亭旁,避暑的方式完全是自然的。我......
-
〓 《金瓶梅》与明代的灯俗
作为反映明代市井生活的文学作品,《金瓶梅》不仅描写了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也有许多民俗,丰富多彩的节日彩灯就是其中一项,第十五回《佳人笑赏玩灯楼狎客帮嫖丽春院》就是一篇专门描写上元节(元宵节)彩灯盛景的回目。那一日,应李瓶儿之邀,西门庆的大小老婆月娘等人率家奴前往看灯。李瓶儿家的房子有“门面四间,到底三层:临街是楼……”......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