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定陵:长明灯祭
明朝在位最久的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个皇后一起安葬在定陵。这定陵从万历皇帝22岁的时候开始建,一直到他28岁的时候才建成。据说用了800万两银子,工程质量极佳。 地宫深处,品字形的三个汉白玉石宝座前,各放置了一口青花云龙大瓷缸,缸内满置香油,油中漂一根长芯,浮一柄铜瓢。铜瓢和灯芯有铜管与油相通,点燃那长芯,地......
-
〓 国学给思想一个跳板
青春是个圆,圆里的故事美丽又精彩,生活是个圆,圆里的故事精彩又耀眼,人生是个圆,圆里的故事芬芳又芜杂。踏着青春的脚步,摇着青春的风铃,吼着青春的号子。青春拥有梦想,豪情演绎青春。驰骋在青春的竞技场,漫步于人生的芳草地,行行浸润多彩的年华!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对生活是如此的乐观,我会说:和国学网对话,如醉如痴!五千年华夏文......
-
〓 古时候的年终奖
过年了,在正常薪水之外,再给员工或者下属发点儿红包和礼品,作为年终奖励。这个规矩,老早就有……文武百官的年终奖政府不同于企业,企业怕员工跳槽,政府却不怕官吏辞职,毕竟饭碗不同,在政府上班,端的是铁饭碗,收入稳定,还有夜草可以偷吃,从古至今,挤破头往里进的人多,两袖清风拂袖而去炒领导鱿鱼的少。大概因为这个缘故,过去政府给......
-
〓 “兔话语”中的科学之光
煌煌五千年中华文明,积淀了丰厚的“兔话语”;某些“兔话语”至今仍闪射着绚丽的科学之光,对今人贴近自然、开阔视野、启迪科学思维,仍是一种宝贵的可开发资源。《尔雅》《说文》中的“兔特征”《尔雅》是中华第一部辞典,《说文》是中华第一部字典,这两部经典工具书是怎样认知、表述“兔特征”的?“兔”字最早的书面诠释见《尔雅·释兽》:......
-
〓 《老子》中的有与无
“有”、“无”是老子哲学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可以说这二者与“道”是并列的。无独有偶和“道”一样,历来对“有”“无”的诠识总是飘浮不定、公婆异说的。从古到今关于对“有”“无”的认识,有如下几个方面:(1)体用说:认为“无”就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存在的依据,兼涵万有,包容一切,“无”也就是全。将“无”比喻为根干,将有比喻为枝叶......
-
〓 人才史话:一时之誉难辨才
资料图片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六月,白居易因主持正义而遭当权者忌恨和打压,被贬为江州司马。放逐途中,有感于好友元稹《放言》五首所表达出来的悲愤情怀,遂......
-
〓 家风家教大家谈: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是家风
家风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相当重要。父母说一句话,孩子记一辈子,会影响终生。 从小,我父母就对我讲,“要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这句话,我一辈子都受益,也一直在努力这样去做。从1956年考入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开始,我就将对无线电的兴趣变成了我一生的事业。我这一生就做了一件事:研制雷达,然......
-
〓 我当代表委员这两年: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沟通
这两年,在履行委员职责的平时和全国两会期间,除了提交相关提案,为社会公众关心的放生、文明敬香、生态文明等热点话题建言献策外,“一带一路”、文明互鉴、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佛教自身建设、文化“走出去”等都是我调研和关注的重点。今年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来到友谊宾馆,与宗教界委员一起共商国是......
-
〓 光明论坛:让“大不自多”成为大学的精神气质
浙大120周年校庆之际,校歌、校训、校史被一再提起,而对学校而言,最好的礼物就是继承发扬,把校歌、校训、校史中的精神,化作当今大学的精神气质,形成可以感知的校园氛围,成为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文化力量。何谓大学,朱熹有言:“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梅贻琦则曰:“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浙......
-
〓 国学网“诱”我出了本书
2003年6月伊始,我的工作发生了迟来的变动,预料之中却并不喜人——适应新领导和新的工作环境无论如何都不是件让人愉快轻松的事儿。我的新岗位和反腐败有关,虽然我一直痛恨腐败,但要真刀真枪、大张旗鼓、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地站到对立面上,却似乎有点儿踌躇不前呢!——并不是说我们这儿腐败情况有多严重,也并不是说反腐败这事儿有多大......
-
〓 宋画好在哪里?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北宋文同《墨竹图》波士顿美术馆藏宋徽宗赵佶《五色鹦鹉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五代周文矩《重屏会棋图》一场学术会议,让流传千年的宋画又“火”了。不久前,浙江大学在杭州举办了一场“宋画国际学术会议”,邀请了12位全球范围宋画知名专家与会发表各自最新学术成果。原本只是一场小型学术会议,但因报名“旁听”的人数接近千......
-
〓 干部谈读书:读点诗词养点气
诗词中不仅传递着韵律和丰富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能使人读出浩气、骨气、地气、清气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悠悠中华几千年历史,延绵不绝的,是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对炎黄子孙潜移默化的熏陶。那些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感人至深的诗家情怀,不仅传递着古诗词的韵律和丰富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能使人读出浩......
-
〓 人民论坛:让端午唤醒文化记忆
粽香浓、雄黄烈;龙舟竞逐、吟诗折柳;插艾条、菖蒲辟邪,带铜钱、肚兜祈福……端午临近,这一中国节,再次激活历史传统、唤起文化记忆,塑造着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灵认同。“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端午节内涵丰富,从其各种别名中可见一斑。天中节、龙舟节、浴兰节、端阳节、诗人节……顾名可思义,岁时节点、人神祭祀、祈福纳祥、家庭人伦,......
-
〓 “钱学森之问”:从历史文化视角看创新人才的培养
钱学森(1911-2009)是中国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2005年,这位科技帅才在温家宝总理登门拜访他时,对中国的教育和科技发展提出更高期待:“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
-
〓 大地漫笔:听《幽兰》读孔子
夏日昏昏懒读书。于是听曲。可静心凝神的,首选古琴。著名的“老八张”里,第一张第一首便是《幽兰》。《幽兰》是保存下来最早的古琴曲。据东汉蔡邕的《琴操》记载,《幽兰》为孔子所作。这位郁郁不得志的哲人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一度离开鲁国,带着弟子周游列国。但孔子的游走并无收获,他的才智未得到赏识,只得返回鲁国。在由卫国返回鲁国的途......
-
〓 文化评析:文化节目如何PK综艺秀
在2014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属于标准的“收视黑马”,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期间,竟然有4.3亿不重复的观众收看。而同期举办的网络活动“全民焐热冰封汉字行动”则吸引了6亿人次参与,活动的微博话题阅读量达到了1320.5万。这样的成绩单,已然超过了很多明星综艺秀。于是乎,很多像笔者一样的观众不免乐观地翘首以待:有......
-
〓 不读《世说新语》
作者简介:刀尔登,六十年代生人,北大中文系出身,做过行政、研究、编辑等工作倒退十年,要我在《世说新语》和《颜氏家训》里选一种,推荐入“不读书目”,我怎么也不会选中《世说新语》。《颜氏家训》代表着健全的常识,可常识,那是人人都有的,且人人都自以为多得向外溢,摆上小摊,一毛钱一堆,也没人买哩;而《世说新语》,才是趣味和才智......
-
〓 猴子与“猴头菇”
说起猴子,人们就会想到《西游记》中的孙猴子,凭一根金箍棒,保唐僧去西天取经。在民间,猴子是讨人喜爱的。旧时街上有耍猴戏的,常常吸引过往行人。现在每逢节庆佳日,人们还爱带着孩子去动物园观赏猴子。猴子的活泼与灵巧,颇得人们赞赏。人们常称那些机灵、敏捷的人像“猴精”一样。在自然界,猴子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动物,我国共有#$种品类......
-
〓 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
CFP 认知自我,寻找自我,定位自我,并不仅仅是青少年所需要做的事,每一个人,都该扪心自问。阅读,正是为人类指出了这样一条通向自我的路径。 “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据说这是清代嘉庆年间礼部尚书姚文田自题书房的对联。 有人问拉美文豪博尔赫斯,你想象中的天堂是什么样?博尔赫斯说......
-
〓 京城图记:公主坟琐记(下)
“公主”这一称呼,据考证是从春秋战国时开始的。《史记·吕后本纪》上说“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这可能是“公主”称呼较早的记载。从西汉开始,只有皇帝的女儿才能称为“公主”,诸侯王的女儿则称为“翁主”。同时,因和亲等缘故出嫁的宗女或宫女,一般也加封为“公主”。到了清代,前清时期“大汗”(......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