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桂梅获七一勋章”致敬乡村教育“燃灯者”
近日,七一勋章颁授仪式隆重举行,张桂梅获七一勋章。她帮助近2000名贫困山区女孩圆了大学梦,拖着病体忘我工作,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张妈妈”。(6月29日澎湃新闻)作为“燃灯者”,张桂梅老师照亮和温暖了许多大山女孩前进的道路。囿于家庭经济困难、“重男轻女”的生育偏好和文化枷锁,一些大山女孩早早辍学,陷入了“辍学—打工—结......
-
〓 文化评析:如何缓解石窟寺考古人才断档之痛
中国石窟寺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分布广泛、规模宏大、体系完整、内涵深厚,是我国灿烂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文明同其他古代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中国的石窟寺,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世界同类文化遗产数量的63%。几十年来,中国石窟寺研究与保护成绩斐然。目前,中国的石窟寺保护逐步实现了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并重”......
-
〓 文化评析:电视文化类节目传播中国传统东方美学理念
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中国主流电视媒体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窗口,必然要立足于本土文化,坚守文化自信,争取国际话语权,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范式,传播中国传统东方美学理念。近年来,国内原创电视文化类节目热度上升,《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国家宝藏》《衣尚中国》等“现象级”原创电视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屏幕上......
-
〓 “探墓短视频”走红,文保如何升级
一手拿相机,一手举探照灯,拍摄者独自向漆黑的古墓深处走去……近年来,惊险刺激的探墓类短视频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互联网平台上。有网民说看这类短视频能“长知识”,也有人担心探墓类短视频倘若引发效仿,有损毁文物的风险。古墓题材短视频受网友关注,从一个侧面说明文博主题仍是自媒体时代大众兴趣的焦点之一。但在镜头里,不少古墓和遗址旁,......
-
〓 去无所逐来无恋——苏轼的“变”与“不变”
人们为什么爱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永恒命题,激发着千差万别、绵延不绝的回答。笔者的回答,要从一件《献蚝帖》说起。这件书法作品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生蚝的两种烹调法,即酒煮和火烤,至今仍是我们享用海鲜的常见方式;二是苏轼的调侃与幽默。很多人爱苏轼,可能出发点都是这两个方面:新鲜的知识,活泼的乐趣。这篇小文写于海南。另一篇......
-
〓 作家说老师
作家的学历千差万别,但没上过学的估计不多。“人不能忘记真正影响过自己的人”,那作家眼中的老师又是怎样的呢?无规矩不成方圆,老师给学生上第一堂课时,总要先讲一下上这门课的注意事项和要求。罗家伦回忆,辜鸿铭上课时先与学生约法三章,“你们受得了的就来上我的课,受不了的就趁早退出:第一章,我进来的时候你们要站起来,上完课要我先......
-
〓 读书:从不悬目的到自生目的
无论教学,还是做研究,对学生,还是对自己,我都十分强调要读书,只有读好书,才能教好书,关于读书的心得体会,自然也比较多。我以前在某网站连载过一部《岸边读书记》,总有四五十篇文字,文言白话各有其篇,文言文占了十之六七强。曾有人问我:何以取“岸边”为名?其实这原本是清代周济批评南宋张炎的词过于局促,如在岸边“把缆放船,无开......
-
〓 非遗之水浇开现代设计之花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不少人眼中,非遗就像老古董一样,有点高冷,只适合摆在博物馆的展架上,“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最近这几年,只要你稍微留心观察一下就会发现,非遗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从书签、文具、茶杯到时装、家电、数码产品,从吃的、喝的到玩的、用的,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含有非遗元素。 将非遗摆渡进现代人生活的是......
-
〓 文学家的母亲
母亲之于子女,是生命永恒的光亮,照亮了孩子的人生之路。 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茅盾的父亲沈永锡属于务实维新派,母亲陈爱珠从小就“跟老秀才学会了读、写、算,还念过不少古书”,又因为家塾中授课的是茅盾的祖父,不但授课内容陈旧,“而且教学不认真,经常丢下学生不管,自顾出门听说书或打小麻将去了”。因此,......
-
〓 舞剧《赵氏孤儿》:传统美德的当代表达
《赵氏孤儿》作为中国古代经典故事之一,可谓家喻户晓。因其有着深刻的中华文化哲思和充满张力的人物形象,古往今来,《赵氏孤儿》演绎出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先后被改编为京剧、豫剧、越剧、秦腔、歌剧、话剧、音乐剧、舞剧等舞台艺术作品,亦有改编成为小说、电影、电视剧等作品,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 近年来,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出品、......
-
〓 “满江红”英译之我见
电影《满江红》片名(亦即岳飞名作所用词牌名)英语译为“Full River Red”,一时讥评如潮,纷纷以为太简单而不好。然而,此译貌似简单,其实不简单,反倒是大巧若拙,一字不易的绝妙好译。 先看词牌“满江红”的意思:一说是指某种水生漂浮植物,秋冬变红,广布水面的景象;一说是指朝阳照临江面的景象,如白居易“日出江......
-
〓 丛帖始祖《淳化阁帖》的曲折归国路
一念在兹,万山无阻;克艰克难,荣归故土!《归来:中国海外文物回归纪实》(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系“中国精神标识研究”丛书第一本。全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失海外的文物进行了系统梳理和专业解读,主编翁淮南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主任,作者李竞辉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副研究馆员,作者杨晓明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馆员。......
-
〓 光明时评:为青年科研人员开“机会之源”节“时间之流”
科技部、财政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这是4年来有关部门开展的第三轮科研人员减负专项行动(减负行动3.0),旨在聚焦青年科研人员,推动减负行动效果持续深化,保障青年科研人员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工作。 近年来,我国科技人才队伍持续保持并加速呈现年轻化特征。科研人员总量之所以能够保持......
-
〓 文化评析:珍视“博物馆热”背后的文化寻根需求
暑期高温难挡观众热情,近期各地博物馆迎来参观热潮。一票难求、门庭若市成为博物馆的日常,各类衍生文创产品亦备受热捧。近年来,文博游已然成为潮流时尚,饱览文物真迹、享受文化盛宴,博物馆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列为出游计划中的必选项。 博物馆“打卡热”的兴起,离不开大众对博物馆历史文化价值的发现和认同。《国家宝藏》《只此青绿......
-
〓 光明论坛·温故:为政之要,以顺民心为本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民本思想源远流长,重民本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独特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指出:“‘为政之要,以顺民心为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关键在于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这个重要论述不仅揭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所在,也深刻阐发了传统民本思想的时代价值,充分彰显......
-
〓 光明论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浑厚的历史温度,镌刻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炽热的现实热度,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着鲜明的未来刻度,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而更强、始终奔向伟大复兴的底气所在和不竭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
-
〓 热点观察:如何让传统节日持续焕发时代光芒
“原来屈原才是中国式浪漫鼻祖”“屠洪刚端午奇妙游定军山”“河南卫视端午晚会飞龙在天多绝”……刚刚过去的端午节,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再次引爆全网,中国传统节日又火了。几年前人们还曾普遍担忧中国传统节日在“洋节”冲击下日渐式微,如今对其火“出圈”已经习以为常,而且对相关创新表达的期待值也已普遍提高。 中华优秀传统文......
-
〓 光明论坛·温故:谋度于义者必得 事因于民者必成
1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指出:“中国古人说:‘谋度于义者必得,事因于民者必成。’让我们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放在心头,把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时代使命扛在肩上,携手前行,接续奋斗,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创更加繁荣美好的地区和世界!” “谋度于义者必得,事因......
-
〓 莫砺锋:私德、师德与公德——纪念唐圭璋先生120周年诞辰
应邀参加南京师大举办的纪念唐圭璋先生120周年诞辰大会,感慨良多。1984年10月我在南京大学博士毕业,唐老是我的答辩委员。当时唐老仔细审阅了我的学位论文,在肯定其优点的前提下,也指出了论文的不足与错误,使我获益匪浅。借用古人的说法,唐老是我的“座师”。可惜我一直局限于业师程千帆先生指定的唐宋诗研究方向,不敢涉足词学,......
-
〓 文化评析: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西风东渐”开拓了我们的文艺视野,深化了我们对文艺的认识。随着中国文艺的不断发展,我们越来越感受到,一味地追随西方文艺和批评的话语体系,中国文艺就不可能建立起自身的主体性。而且,这些建构于西方文艺创作基础上的文艺批评和理论,面对日益丰富和发展的中国现实,越来越失去批评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于是,弘扬中华......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