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靠传承保护展示大运河文化魅力
6月9日,2021大运河国际交流季暨“大运河城市广播联盟”融媒体大型报道活动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举办。“大运河城市广播联盟”旨在充分发挥北京城市副中心在国内运河沿线城市间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依托北京广播电视台媒体优势,打造兼具国际性、开放性、创新性和传播性的宣传阵营,推动运河沿线城市建设发展和品牌塑造(北京青年报2021年6......
-
〓 “相望烟水深”——春夜逛涵芬楼
冬去春来,“双跨”的节奏又开始了。每周三和周四晚上一门本科生课,一门博士生课。三节课的时间,有时因为课后有学生来找我问题,有时因为本就“拖堂”,离开教室通常都是在九点半以后十点左右了,记得有一次还曾把夜色中暗淡下去的二教拍了一张图放在朋友圈上。难得的一次九点不到就下了课,倦游的一天即将过去,现在可去哪里转转呢?去涵芬楼......
-
〓 马识途:怀念周有光老人
我认识周有光先生很晚,慕名已久却无缘识荆。一日在京和老友张彦(《今日中国》原副主编)说起,恰他是周老旧友,于是便引我去周老家拜访。我们寻寻觅觅,终于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背后找到了坐落在后拐捧胡同的一幢旧楼,这便是周老家所在地。我们沿楼内陡梯上到三楼,走进周老的家,来到他窄狭的书房。书房两壁书架的中间,靠窗有一张三尺小桌,......
-
〓 西山何处忆芹溪
曹雪芹曾长期在北京西山居住,殚精竭虑创作《红楼梦》。那么,曹雪芹究竟居住在北京西山的什么地方呢?遗憾的是,史述中没有明确记载。有志于此的学者们踏遍青山,从历史记载的蛛丝马迹中进行了辛苦而又耐心的爬梳、分析与探寻,从而获得了可喜进展,“黄叶村”与“谢草池”进入了研究者的视线。那么,它们究竟位于何处呢?“我不是红学家,我没......
-
〓 光明论坛·温故:民齐者强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南部战区海军视察调研时强调:“要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深化练兵备战,加快转型建设,全面提高部队现代化水平,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党和人民所需就是军队使命任务所系,人民军队是为人民打江山、为人民保卫江山。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古语“民......
-
〓 文化评析:非遗保护不妨多些“围炉煮茶”的别致
不久前,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入选,居世界第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每一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 江蓝生:我与商务印书馆的不解之缘
编者按:今年,是商务印书馆125年华诞。商务印书馆在其125年的发展历程中,以各种方式参与推进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并以多种方式深度参与了个人的生活。商务印书馆的作者、译者、读者和员工以“我与商务”为题讲述他们与商务结缘、交往与合作的经历和感悟。以下刊出的为这一系列文章的第一辑。今年是商务印书馆创办125年之庆,我能以......
-
〓 前门大街上的京剧旋律与戏曲文化
京剧不仅是北京剧种,也是中国的国剧,在世界享有“东方歌剧”的美誉。西方的歌剧以唱为主,京剧则是唱念做打,全方位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与审美。前门大街是北京中轴线的重要段落,也是京剧重要发祥地与历史上的重要演出地。笙歌檀板,二黄西皮,流溢着丰盈多姿的戏曲旋律,具有丰沛的艺术底蕴。 北京的中轴线以永定门为始点,至鼓楼全......
-
〓 琐语中秋
“端午节之后的大节日,当属中秋节了”(迟子建),不过中秋节只是我们中国人所特有的传统节日,外国人未必懂得它的节日内涵。汪曾祺1987年中秋节在纽约给妻子施松卿写信时就提到,“美国人不过中秋,安格尔不解何为中秋,我不得不跟他解释,从嫦娥奔月,中国的三大节,中秋实是丰收节,……他还是不甚了了。”赏月是中秋节的保留节目。贾平......
-
〓 “写小说”而非“表演写小说”——我眼中的作家钱钟书
作为钱钟书的读者,我想从个人的阅读经历谈谈对这位“老文化人”的一点儿感受——在这儿得说一句,所谓“老文化人”指的是“老的文化人”而非“老文化的人”,这种辨析就来自于钱钟书本人在《围城》里发明的句式,最初说的是“老科学家”高松年校长。又很惭愧,我缺乏严格的学院训练,尽管也知道钱钟书写过许多充溢着学问干货的巨著,《谈艺录》......
-
〓 光明时评:筹建中的“钱学森科技大学”缘何引热议
据报道,近日,《湖南省推进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发布,其中提到,要支持区域内高等教育发展,推进在浏阳市筹建钱学森科技大学(暂命名)。这一条,引发了舆论热议。2005年,钱学森发出世纪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因此,对于湖南准备筹建钱学森科技大学一事,......
-
〓 教师专业成长三字诀:悟、通、新
我们在现实中发现,不同教师的职业发展和专业成长有的快、有的慢,有的顺利、有的坎坷,其中固然有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教师的主观因素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自身专业成长的效能?2014年第30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勉励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
〓 汪曾祺笔下的元宵节
有人给汪曾祺先生贴标签,说他是乡土作家,他不乐意接受;又有人说他是风俗画作家,他就很开心,并坦承好像是有这么回事。他说自己爱看风俗画,也爱看讲风俗的书,并说:“我对风俗有兴趣,是因为觉得它很美。……风俗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对‘活着’所感到的欢悦。” 在他笔下,各种风俗浓得化不开。有时候感觉他不是在写小说、......
-
〓 光明论坛·温故: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
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资本的积极功能,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和经济问题。在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古语“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要求“我们要探索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资本的消极作用”。这为辩证把握资本性质、抓好资本治理提供了根本遵......
-
〓 诗意空间下的经典再演绎——评张曼君新作赣剧《红楼梦》
作为一个被不同媒介和艺术形态反复改编的故事,《红楼梦》于大众而言变得越来越熟悉,这个故事也被越讲越通俗。如何让《红楼梦》再度诗意化、神圣化,并以一种全新的面貌进入现代人审美视域,赣剧《红楼梦》在剧作结构的创新之处显然给出了某种启示。 首先是结构的精巧设置。张曼君导演通过赣剧这样一个古老而典雅的剧种为她心目中的《红......
-
〓 自然与人文的交响——冯骥才散文漫谈
显然,作为画家的冯骥才是敏锐的。这从他的散文可以见出。一般而言,20世纪后的作家对于自然风物已经稍显迟钝,更不用说在文字中加以强调和刻画。难道那个“自然”真就叠印进了史籍之中,成为19世纪的旧物? 如同对这“旧物”的缅怀,《逼来的春天》中湖上的冰层,雪与风,绿意与春光,以及破土而出的苇芽,虽然它们是年年靠近我们的......
-
〓 傅杰的2021私人书单:“大年硕德与高才”的三先生文集
标题截自王焕镳先生的《劬堂夫子青衿周甲敬赋四章志庆》:“造物于师偏不吝,大年硕德与高才。”我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硕士毕业留所工作,九十年代后期从复旦大学中文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留中文系任教,到前年又调回已合并了杭州大学的浙江大学新成立的马一浮书院。这一年间,正好得见两校三位生于上世纪初、且精勤耕耘至老不懈......
-
〓 不妨给孩子们开具一份权威书单
眼下正值“双减”政策下的第一个暑假,从校外培训负担中解放出来的孩子们有了更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媒体报道,当家长们在眼花缭乱的童书市场上为孩子,尤其是为幼儿选书时,就会发现这不是件容易事。经历过文化资源匮乏年代的人们,对书籍供应紧张、为借一本书跑几里甚至几十里地的苦楚记忆犹新。然而若干年之后,我们面临的完全是另外一幅景象......
-
〓 “表演型”学术研讨会,当止!
不久前,北京大学一位教授发表的文章《学术研讨会为何会沦为“表演”》引发学术界的广泛讨论。文章说,现在学术研讨会多且主题泛,学者们常常疲于奔会,而且会议之后,很少有人关心取得了哪些共识、厘清了多少问题,相反更关注什么级别的领导出席、会议是否够气派、多少家媒体到场、报道在微信圈转发的情况……这些观点,得到了相当多学者的赞同......
-
〓 闲思杂录:疫中笔记
鱼与熊掌你来选新冠肺炎大流行,许多人改变了人生观。原想搬家,现在不搬了。原想卖房,现在不卖了。有人赶快结婚,有人赶快离婚。没立遗嘱的人立遗嘱,立了遗嘱的人改遗嘱。人生原是不断的选择,他们重新作出选择。新冠病毒出现初期,有人愿意戴口罩,有人不肯戴口罩。上街买东西,有人看见店员没戴口罩,就不进去了,这家店不注意防疫,里面不......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