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他是编辑标杆——送别黎丁同志
(人物素描:郭红松) 仁者寿。8月14日,光明日报文艺部最老的编辑黎丁同志,以96岁高龄驾鹤西去。三十多年来,在心中一直以他为自己编辑生涯的标杆,但却始终也没有达到他的高度,不胜感慨,不胜唏嘘! 黎丁不仅是我们文艺部、不仅是光明日报,同时也是中国报人的一个传奇。20世纪80年代我到文艺部之前,就听说了他的许......
-
〓 光明论坛·温故: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2014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语出唐代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文章讲述了长安人郭橐驼善于种树,成活率高,果树挂果早,还很茂盛,人......
-
〓 董文武:怎样读《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述春秋后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的言行事迹的古典文献,是研究晏子以及当时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晏子(?-前500年),名婴,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弱之子,先后事灵公、庄公,相景公,前后五十余年。《晏子春秋》记载的事情主要是发生在景公时期。《晏子春秋》共八卷,分为内篇和外篇......
-
〓 乡绅消失后的乡村命运——兼谈“叶落归根”的意义
传统中国乡村,在当代人的眼里,可能是与贫穷、饥饿联系在一起的地方,然而无论是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还是在乡村耆旧的心中,乡村更多的是充满温情和诗意的祥和。我们只要从晋南村落今幸存的老宅走过,看看那残留的“耕读传家”“地接芳邻”“稼穑为宝”“职思其居”“居易俟命”“君子攸宁”之类的门楣题字,从这些连今天的大学生都不能......
-
〓 文化评析:全民阅读关键在提升阅读质量
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已是连续第三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正呈小幅上升趋势,但人均4.56本纸质图书、3.22本电子书的阅读量,远低于以色列、日本、法国等国家,不仅与我们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要求有较大差距,而且与中国人诗书继世的文化传统形成了极大反差,引起社会各界的忧虑......
-
〓 巨鹿路888号之痛问责不是终点
对违法行为人罚款人民币3050万元,对相关政府责任部门及10名责任人员严肃问责——上海市静安区日前公布了巨鹿路888号优秀历史建筑被拆毁事件处置结果。处理态度坚决、惩处力度空前,应了“对破坏历史建筑的行为,一查到底、绝不姑息”的承诺,这样的雷霆手段不仅在上海,在全国范围也算首例。巨鹿路888号之痛,能否真正推进城市建筑......
-
〓 天工开物的当代命题——由传统工艺振兴谈非遗传承
树高叶茂,源于根系。无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还是制度自信,都离不开文化自信,离不开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传承积淀。历经碰撞与融合的中华文明,在创造出绚丽多彩的文化形态的同时,也留下了名目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今人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从2001年昆曲入选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开始,中国非遗事业就以联合国《......
-
〓 做学问要有什么态度
智慧版1月9日文章《学问与心态》,读后很有感触。再联想到前不久贵报头版评论《我们今天怎样做学问——四谈切实改进文风》,马上联想到最近三位名家关于学问心态的言论。 一是更新知识。做学问不能不读书,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但据一项调查,很多大学教师不读书,最大原因是没有时间读。这种情况下的研究成果其质量没有人敢......
-
〓 对照徐生翁,我们缺什么——对书法发展的思考
露竹霜涤故多劲节 日华云实长伴幽人(隶书)徐生翁墨荷图轴(中国画)徐生翁徐生翁(1875—1964年)过世50多年,评价越来越高。对照徐生翁,我们缺什么?每个书法家也许有不同的答案。但以我一个外行人看,我们当代书法,最缺的是一种笔墨精神,一种能体现时代价值和个性品质的东西。应该说当今书法发展迅猛。以绍兴为例,以沈定庵为......
-
〓 文化评析:莫言家的墙砖有什么“文气”
前往莫言旧居参观并无不妥,但这种敬仰更应是一次与文学大师开展“精神对话”的过程,是一次价值共鸣的心灵之旅。 据媒体报道,清明小长假期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旧居成为热门景点,吸引了数千游客。持续的人流对莫言旧居造成了一定损害,有些游客挖走了墙角的砖头,有些游客则抠下了旧居的墙皮,说要带回去把土撒在家里沾......
-
〓 人生三昧:闺中情思谁人知
那天在遂宁,转过了各种景点以后,大巴将我们载到一处较为空旷的地方。前后左右看去,不见山峦起伏河流奔腾,也不见亭台楼阁寺宇巍峨,而后,却有人将我们引进了一条小径,新修的石板路,小草清新鲜嫩地围绕在脚边,一抬头见旁边墙上有一些木牌,上面刻有散曲: 《天净沙》——其一,哥哥大大娟娟,风风韵韵般般,时时刻刻盼盼。......
-
〓 顾明远:不言之教——读《道德经》有感
夜来无事,翻读历代碑帖书法,偶得《赵文敏书道德经真迹》一册(1940年文明书局版)。除欣赏赵孟頫的书法艺术外,对《道德经》里有一句话,由于职业的敏感而有所感。《道德经》曰:“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四十三章)我想很切合现代教育理念。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为了不教”,与老子的说法基本一致。现......
-
〓 栏杆拍遍英雄登楼——品读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首词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在南渡之后所作,建......
-
〓 文化类节目如何做“文章”
近两年的电视荧屏上,相继涌现的一批原创文化类节目成为一道新景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最美是中华》等立足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通过独特的文化视角和接地气的节目形态,让传统的文化类节目变得更好听、更好看,实现了传承文化、涵养心灵的传播效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央视近期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以“走心”的节目设置......
-
〓 曹旭:怎样读《诗品》
作为“百代诗话之祖”,我国第一部诗论著作,《诗品》以其“思深而意远”、“深从六艺溯流别”(章学诚语),与同时代的《文心雕龙》堪称双璧。《诗品》中的诗学史观、诗歌发生论、诗歌美学和批评方法论,都垂远百世,沾溉后人,对我国文学理论、诗歌理论以及日本和歌理论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具有奠基诗学的意义。《诗品》的作者钟嵘(约46......
-
〓 柔软的心灵
唐代绯闻最多的诗人是元稹。唐代官至宰相而又开一代诗风的人是元稹。唐代忠诚于爱情和友情而又被指责为薄情寡义的人还是元稹。元稹身上缠绕着太多的重重迷雾……一对元稹人多诟病其薄情无常,例证之一是对崔莺莺“始乱终弃”;例证之二是辜负了女诗人薛涛的一片真情。这两个例证皆为人所知。元稹是中唐和白居易齐名的诗人,而且与白居易一生私交......
-
〓 民间端阳
秭归民间,没有“端午节”的说法。老人孩子都知道五月初五是头端阳,五月十五是大端阳,五月二十五是末端阳,“头端阳”是仅次于过大年的节日。民间端阳最为郑重的习俗呈现、祭祀礼仪、吟诗唱和、迎来送往等等重要的事件,都集中在五月初五头端阳。秭归的端阳粽子,不花哨,很纯粹。宽宽的箬竹叶,把粽子包得有棱有角,糯米中间会放颗红枣。老人......
-
〓 智海观澜:中国元素与艺术智慧
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丰厚的文化艺术遗产,具有各不相同的表现特征和风格。中国元素,就是经过时间的锤炼与锻造,从传统文化遗产中提炼出的精华。民间艺术的粗犷朴实,宗教艺术的博大深邃,文人艺术的典雅隽秀,无不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也构成了中国元素的艺术基石。 象征性图形在中国元素中占有很大比重......
-
〓 解说台湾地名
现在,不少大陆游客已进入深度游台湾阶段,在台湾搭客运、火车,或者骑着自行车上山下乡,有不少难以从字面理解的地名引起大家的兴趣。探究地名不仅满足好奇心,也是深入了解一地的途径,现就笔者了解的一些地名与读者分享。宜兰 旧称“噶玛兰”、“蛤仔难”,来自宜兰平原上的原住民平埔族分支“噶玛兰”。清朝于光绪元年在此设县,县名保留......
-
〓 对屈原的仰望与理解
《屈子行吟画》(国画) 傅抱石《橘颂》(国画) 程十发 满腔忠贞、满腹委屈的屈原,行吟泽畔,行吟于遍生橘树的楚国,走进一个水汽淋漓的节日,走进民族的情感深处。从长远来看,民众将情感投向哪个人,并非宣传教育的结果。他来自浪漫的楚风 帝子降兮北渚, 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