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坐冷板凳、寻找根据地与跨学科训练
今年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和学长跟大一刚入学的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新生交流,分享一些学习经验。我从2002年来到人民大学攻读历史学本科专业,此后又继续攻读硕士、博士、留校任教,一晃二十年了。人生超过一半的时间在这一方精致的校园度过,与人大也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年的开学季和毕业季,大家都会听到很多精彩的致辞。人生的......
-
〓 端午粽香 文脉悠长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感知时光、防病除瘟、祭奠屈原……端午节在历史长河中一路采撷、糅合种种民俗,传承至今。 它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鲜明的符号。在这个符号中,有典籍中的端庄,也有五彩丝线、菖蒲艾条装点的雅趣,但究其根本,它是维系中国人家国情的纽带,更是传承民族精神的载体。 端午有诗性。是“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
-
〓 寒露,泠风送晚秋
寒露,在每年的十月交节,太阳运行达黄经195度。秋分之后的寒露,已是深秋。在寒露时节,我国北方的农田已经收获了玉米,农民开始种植冬小麦,炎夏的燥热早已消散,露水透着凉意,秋风萧瑟,层林尽染。寒露,虽万物归寂,却又硕果累累,是一个饱含无限生机与乡愁的时节。深秋,没有春的蓬勃与夏的繁茂,但她的色彩是丰富的、饱和的、充盈的,......
-
〓 在《遇鉴文明》中探索文明互鉴之路
近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CCTV-4)推出了一档以“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的大型季播文化节目《遇鉴文明》。该节目是在国际传播领域主动设置议题、主动进行文化交流的一次积极尝试,填补了总台在文明互鉴领域选题的空白,实现了跨文明体系的对话与节目创新,也让我们再次思考文明互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
〓 在运河边寻访曹雪芹遗迹
据文献记载,曹雪芹家在北京通州张家湾曾有田地和当铺。1992年,曹雪芹墓葬石刻也正是在张家湾出土。在近年正式开园的张家湾公园内,设有一处“曹石印记”景点,大量的景墙、漏窗通过诗词和镂雕娓娓道来文学巨匠曹雪芹与张家湾以及大运河的故事。张家湾,这座运河边的古镇,因与曹雪芹的这段奇妙缘分,而汇入了经久不息的“京华历史文脉......
-
〓 让秘阁典藏辉耀在亿屏兆幕
《中华读书报》(2022年06月15日15版)古文献是比宫体诗更加无趣、至为沉闷的宫廷台阁之秘藏,但其中金玉沉埋、麟翥层掩,能将真金美玉、龙麟凤翥随时呈现在新时代亿屏兆幕上,是那些致力于古文献数字化的专家们卓越贡献,说尹小林和他的“国学网”(宝典)制作群体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毫不为过。作为“七七级”文科生和文研所“新三届......
-
〓 抗战时期日伪为何推崇墨子学说
墨子主张的“兼爱”“非攻”,是对个体生命的无限珍爱,是对国家尊严的高度尊重,是对和平的永久向往,而日本帝国主义发动战争侵略中国,大肆屠杀中国人民,根本就违背了墨家兼爱非攻精神。抗战时期曾经出现过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日伪出于维护殖民统治的险恶用心,居然对中国先秦时代的墨子推崇备至。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总的政治目的是灭亡全中......
-
〓 莫砺锋:黄州何处觅东坡
我对任何宗教都敬而远之,但是对于那些伟大的历史人物,我像虔诚的宗教徒一样怀着由衷的热爱和崇敬。每当我凭吊那些伟人的遗迹,心中便产生类似朝圣的激动之情。五年前,我应邀到成都草堂做题为“诗圣杜甫”的演讲。我穿过亭台整饬、花木葱茏的草堂走进那座古朴典雅的“仰止堂”,心中激动万分,开讲之始便先对在场的成都人士表示感谢。因为当年......
-
〓 莫砺锋:“余事作诗人”的王安石
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诗人的桂冠是多少才人终生追求的梦想。然而奇怪的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杰出的诗人往往志不在此,韩愈的诗句“余事作诗人”(《和席八十二韵》)便是对此种现象的一个总结。李白自述其志曰:“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当他偶然被唐玄宗用为“御用诗人”后,却有意地“浪迹纵酒,以自昏秽......
-
〓 《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七夕晚会》:对爱情和生活的浪漫想象
七夕是中国传统节日,有几千年历史。2006年,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延续这一传统,每年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七夕晚会如约而至,都能让人们体验七夕的风俗,感受七夕节的文化气氛。 今年七夕晚会在陕西西安昆明池,以及中国七仙女传说之乡江西新余仙女湖举办,以“诗、画、礼、乐”为载体,形成四个篇......
-
〓 《清明上河图》的矛盾与统一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属国宝级文物,历次展出皆引发“万人空巷”盛况。然而,关于这幅名画的一些基本问题仍存在争议,如:《清明上河图》卷所绘,是否就是汴京清明时节的景象,画面所表现的究竟是“春景”还是“秋景”?而画面中导致学者产生相异看法的细节矛盾之处又说明了什么问题?一 有学者......
-
〓 陈平原:“现代中国”的视野以及“人文史”构想
二十三年前,北京大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在北大勺园举行成立仪式暨研讨会,嗣后在《中华读书报》(1999年8月4日)上刊出严家炎、谢冕、孙玉石、钱理群、洪子诚、温儒敏、胡军、陈平原等“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笔谈”。我在《权当“编后”》中谈及该中心的宗旨:“除了‘学术创新’‘世界一流’‘人才基地’等闭着眼睛也能想到的套语......
-
〓 在古籍保护中传承中华文明
7月28日,字节跳动公益联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国家图书馆发起“寻找古籍守护人”活动,招募创作者通过抖音、西瓜视频、今日头条等平台,创作相关内容、推动古籍活化、助力传统文化传承。目前,已有来自不同领域的九位专家学者、文化名人和抖音达人加入该活动,同时因其在各自领域的专业度和影响力,更成为“古籍宣推官”。(7月29日贵州......
-
〓 真正大写的“京剧人”
那日晨起,从微信上惊悉我所敬重的京剧人谭元寿先生仙逝,不胜悲痛。我简直不敢相信,这位活在广大观众心中的京剧人,竟驾鹤西去了!就在国庆、中秋两节期间,我还从微信的“京剧直播”中调出几年前的“中秋京剧名家演唱会”,聆听他在《定军山》和《沙家浜》中塑造老黄忠和郭建光的经典唱段,仍是那么老当益壮,那么神采奕奕!怎么就远行了呢?......
-
〓 数字出版这十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数字出版作为重要的新兴文化业态,在国家大力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的背景下,在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这十年来,数字出版意识形态主阵地地位更加凸显。特别是自2018年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以来,党管出版的原则得以进一步确立,数字出......
-
〓 紫禁城家风与明清国运
一乾隆早期,内阁中书赵翼入直军机处,凌晨四点左右入隆宗门外办公室值早班。在灰蒙蒙的天际线下,黑暗中值夜的太监们偷懒倚靠在栏柱上瞌睡假寐,赵翼的同僚们还在赶赴宫城的路上,只有少数苏拉奔走在宫苑之间。隐隐之中,赵翼发觉办公室外有一点点纱灯闪过,进入隆宗门而去。他揉揉眼睛,仔细观察,发现是一位位小皇子,惊诧莫名。早班同僚见怪......
-
〓 沪上秋临
那个父亲模样的人,低头对小孩子说,你听,什么声音?那个两三岁模样的小孩子闻言,果然就停下脚步,仔仔细细听。轰隆隆一阵巨响,小孩子倒是不显得害怕。每几分钟底下地铁开过,地铁站里都被这轰鸣充斥,人也被轻微震动,但久而久之大家习以为常。等这声音平静下来,便传来进出站台的人流交杂的脚步声,不一会儿也平静下来,站厅的什么角落里,......
-
〓 致以考古学为志业的年轻人
最近有两位高考高分考生引起公众的热议。一位是江苏省的“文科状元”——白同学,虽然她的语、数、英三科成绩全省第一,但选修科目历史是B+,按照规则,不能被清华、北大等高校录取,最终她接受了香港大学递来的橄榄枝,并选择了热门的金融学专业;另一位是湖南的“留守女孩”——钟同学,由于受到“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先生的激励,她选择了北......
-
〓 我与北大中文系·郭锡良:努力继承国学传统,博古通今
1954年夏天,我从武汉大学毕业,被保送到北京大学读语言学研究生。当时,为了创建一门新学科“汉语史”,同时加强北大语言学师资力量,中央决定把中山大学的语言学系调归北大,王力先生也从中山大学调到北京大学。北大设置了汉语专业和汉语教研室,王力先生担任汉语教研室主任。语言专业还开设了研究生班,一共招了15个人,分成汉语史5个......
-
〓 北京的银杏
从前,如果有人让你谈对北京秋色的感受,恐怕你会毫不迟疑地说到红叶,香山红叶是北京秋天最具代表性的色彩。是的,古往今来,面对北京的秋色,文人墨客诗情难抑,动情吟唱,留下了多少描写香山红叶的诗篇。细细说来,最早写香山红叶的恐怕要数金代诗人周昂,“山林朝市两茫然,红叶黄花自一川”(《香山》)脍炙人口。此后,佳作代代迭出,香山......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