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曹定云:商“司母戊”不应错为“司马戊”
商“司母戊鼎”(如图)于1939年3月出自河南省安阳侯家庄武官村。1959年由南京博物院移交给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为国之重宝。“司母戊鼎”之定名,公认是郭沫若所为。鼎铭一共三字,即“司母戊”。该鼎名震华夏,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上,都会提到它。它是商代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文化......
-
〓 古代服饰:云鬓簪事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不小心滑落的“玉搔头”就是玉簪。唐代妇女髻式复杂,约发用具的种类也很多。其中单股的为簪,双股的为钗。而簪源于先秦之笄,用以固髻,后于顶端雕镂纹饰,所以簪体加长。钗以装饰为主,又名花钗。唐代后妃、命妇所簪“花树”,实际上就是较大的花钗。 唐代妇女髻式复杂,约发用具的种类也......
-
〓 国学小常识:什么是进士题名碑
进土题名碑,是将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的进士之名刻于碑上而成。它源自唐代新科进士的雁塔题名。进士题名刻石立碑,大概开始于北宋时期,开始时一般立于京城的寺观或礼部贡院。京城孔庙的进士题名碑最早出现于元代皇庆二年(1313)。孔子历代被尊称“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不仅是天下读书人的祖师爷,也是皇帝的老师。考中进士并能......
-
〓 故宫博物院“镇院之宝”选介:德化窑白釉观音坐像
明德化窑白釉观音坐像(局部)明高28厘米,底座径13.3厘米 观音低首垂目,面形长圆,饱满丰润,神情慈祥,似在俯瞰尘世众生。通过衣衫的褶纹,观众可以感觉出观音的肢体形态。 明代德化窑白瓷极力追求完美的玉质感,在瓷坛上独树一帜。此像出自明代德化瓷塑大师何朝宗之手,其工艺成就代表了德化窑的高超水平,是何朝宗传世......
-
〓 “笔”的雅称
笔是文房四宝之一,许多文化行为的名称都和笔相关。 提笔撰文、写诗、作画叫“命笔”、“涉笔”;文章的开头叫“起笔”;自己写成的文字叫“亲笔”;受人之托写的文字叫“嘱笔”;集体讨论,由一人或数人动手写叫“执笔”;写作时中断或停止叫“辍笔”;文章的韵味和风格叫“文笔”;练习性的写作叫“练笔”;尝试性的写作叫“试......
-
〓 桂陵之战——批亢捣虚、围魏救赵
战国中期,齐、魏、燕、赵、韩、楚、秦七雄并立,征战频繁。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大将庞涓率8万精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苦战了一年,眼看就要撑不住了,急忙向盟国齐国求救。齐威王正欲向外扩张,于是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兵8万去救赵国。孙膑是兵圣孙武的后代,出生于齐国。他曾拜兵学家鬼谷子为师,......
-
〓 浔阳三隐——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东晋隐居文人陶渊明、周续之、刘遗民合称。萧统《陶渊明传》:“时周续之入庐山事释慧远,彭城刘遗民亦遁迹匡山,渊明又不应征命,谓之“浔阳三隐”。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
-
〓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守护马头琴非遗“活化石” 传承“活态”民族文化
图为比赛现场。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随着我国非遗保护水平持续提升,利用途径不断拓展,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制度,为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经验”,非遗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在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内蒙古赛区总决赛斩获总冠军的呼和浩特民族......
-
〓 周公东征——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周武王在克商朝后二年病逝。当时「天下闻武王崩而叛」,周公旦为了应付危难,一方面立武王的幼子诵为周成王;另一方面,自己又亲自摄政,结果引起了内部的争权斗争。管叔、蔡叔也乘机散布流言,引起了成王对周公的怀疑。最后成王开启金滕之箱,看见策文,周公才获得信任。于是管、蔡勾结武庚起兵反周。是时武庚利用战机,联络庸、奄、薄姑、徐戎......
-
〓 开悟堂聊砚④:砚上汉风
从汉代起,人们对这种研磨工具就不再叫研磨器,而改称砚了。汉之前,汉字书写以朱砂书、漆书、墨书并举,所用之研磨器,无典籍与系统的考古发掘实物可考。故夏商周秦虽有研磨器可用,然砚制基本延续史前研磨器。尤为重要的是,秦以前的研磨器基本是古人就地取材,选择自然、适用的石块为研磨器,没有在原石基础上进行加工或刻制纹饰。因此目前只......
-
〓 什么是《九歌》?——哀婉缠绵,托以风谏
《九歌》的名称,见于《左传》、《离骚》、《天问》和《山海经》,可见这是一种古老而著名的乐曲。“九”表示由多篇歌辞组成,不代表实际篇数。屈原的《九歌》共十一篇,是一组祭神所用的乐歌。王逸《〈九歌〉序》中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
-
〓 建安七子——雅好慷慨,梗概多气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
〓 “经部”包括哪些典籍?
“经” 有“五经”、“九经”、“十三经”之说。“五经” 指的是先秦时代《周易》、《尚书》、《诗经》、《礼》、《春秋》五种儒家经典。秦始皇焚书,除《周易》作为术数之书得以保留外,其余四种皆被焚毁。汉儒凭自己的记忆将其恢复,将其定为官学,设立“五经博士”,五经之名正式确定下来。唐代开科取士,其中“明经”科考试内容变为“九经......
-
〓 敦煌遗书——近代古文献四大发现之三
敦煌遗书是中国甘肃省敦煌莫高窟发现的中古时期纸质写本和印本文献。又称敦煌古文献、敦煌文书。发现和被劫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看守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箓同一杨姓抄经手在第十六窟干活时,杨某将抽烟用的纸捻插入靠近窟门内部北壁的墙缝,不料纸捻陷入缝中。王、杨二人怀疑壁中可能另有一洞,于是乘夜凿壁,果然发现内有一洞(即第十七......
-
〓 元白诗派——诗到元和体变新
元白诗派是指贞元中期到元和年间的中唐诗坛,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作诗务实、尚俗和务尽。元白等人发起的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新乐府诗创作,是承杜甫的新题乐府而来。他们借用古题或另拟新题来创作新体乐府诗,在诗里谈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讽刺时政。元、白在元和年间所写的......
-
〓 节气里的韵味中国:小暑开鹏翼 新蓂长鹭涛
7月7日起,开始了暑气相连的日子,小暑、大暑相继而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曰:“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从小暑开始,热气由小渐大,热浪滚滚袭来。民谚有曰“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天地之间就像架了一口热锅,“蒸”去了潮湿而起的霉气,“煮”出了一轮收获的谷物。 暑气渐涨,湿气需消,民俗便......
-
〓 说“传胪”
一甲传胪砚台二甲传胪插屏 古时,殿试公布名次之日,皇帝至殿宣布,传于阶下,谓之传胪,为唱名之意。清代科考,进士一甲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一名称为传胪。明代则三甲第一名也可称为传胪——在不严格的说法里,状元、榜眼、探花甚至也可以传胪包括之。 古代中国,科举是天下读书人进身的正道。由此催生出各种与科考寓意相......
-
〓 古史撷趣:祭灶那些事儿
因为信奉万物有灵,并把神灵进行人格化想象,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鬼神崇拜的传统。灶神崇拜乃是其一端。《礼记》中说:“王为群姓立七祀”,其中就包括了灶神。《孔子家语》中有“燔柴于灶以祀焉”的说法。《论语》中说:“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可见灶神信仰与灶神崇拜源远流长。那么灶神到底是谁呢?刘安《淮南子》一书有“炎帝作火,死而......
-
〓 何谓“六甲”——从天干地支到传宗接代
“六甲”指“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源自天干地支。我国古代实行干支纪年法,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而得六十甲子,其中“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分别领起一竖行,遂被称为“六甲”。......
-
〓 故宫博物院“镇院之宝”选介:冯承素摹兰亭序卷
冯承素摹兰亭卷(局部)唐冯承素摹 纸本,行书,纵24.5厘米,横69.9厘米。 此本用楮纸两幅拼接,纸质光洁精细。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后纸明项元汴题记:“唐中宗朝冯承素奉勅摹晋右军将军王羲之兰亭禊帖”,遂定为冯承素摹本。书画鉴定大家徐邦达先生曾评点:本帖点画种种特点,我以为可能大都是保......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