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时间9月14日下午,“文明遇·鉴:中国昆曲江苏周”在巴黎的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举行开幕仪式,也拉开了今年的中国昆曲文化展览的大幕。14、15日连续两晚,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的演员们带着南昆版《牡丹亭》走上了巴黎雷波拉戏剧院的舞台。七次谢幕,掌声雷动,中国戏曲艺术之代表昆曲在巴黎闪耀。
从1986到2023,《牡丹亭》点燃法国昆曲热
9月14、15日晚的蕾博拉戏剧院座无虚席,两个多小时的精湛演出难以落幕,大幕在一浪一浪经久不息的掌声中一再拉开,主演孔爱萍、施夏明足足谢幕七次,法国观众们的掌声与喝彩对演员们来说就是最大的奖励,杜丽娘扮演者、梅花奖获得者孔爱萍表示,“37年前,我跟随张继青老师来巴黎演出同一版《牡丹亭》,那时候我演花神;37年后,当我以杜丽娘主演的身份再来巴黎,这种传承和回忆,让我激动,给我一股特别强大的力量,贯穿整个演出。观众的反馈让我感到没有辜负张老师在天之灵,今天在场的虽然不是原来的观众,却还是当年的气氛。”
昆曲不是在37年前才传入的法国,但确实是在37年前才开始在法国的舞台上闪耀。早在1937年,焦菊隐先生在巴黎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今日之中国戏剧》中就已论述了中国昆剧艺术,但直到80年代,昆曲在法国都还只是汉学家们研究的课题,尽管也有诸如费智(Fegly)这样的汉学家千里奔赴中国实地考察中国各个昆剧院团和演出,但对于绝大多数法国市民观众而言,正宗的昆曲表演到底是什么样,恐怕知者甚少。直到1986年9月,江苏省昆剧院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继青率团携《牡丹亭》应邀赴巴黎在摩加多尔剧院演出,引起轰动,这一次演出让法国观众大开眼界,掀起了一波昆曲热潮。
37年后的今天,昆曲已经成为中法两国文化艺术交流最重要的媒介之一。据省昆介绍,这次在巴黎演出的《牡丹亭》采用了商演售票的形式,票房很不错,这一方面来源于省昆对《牡丹亭》市场信心满满,另一方面也因为在正式演出之前,省昆就已与法国的演出公司共同进行了一系列工作坊、讲座、街头快闪等形式的推广。同时,为了让昆曲跨越语言的藩篱,江苏省昆剧院联合中法两国专家力量专门为本次演出配备了法文字幕,让本地人也能看得懂剧情,品得出滋味。
内容创新推动民族艺术长青于世界艺术之林
从某一种程度来说,《牡丹亭》几乎成为中国昆曲在海外的代名词,也是目前海外观众们认知度、接受度最高的剧目。当然,《牡丹亭》本身就是昆剧艺术王冠上的珍珠,是当之无愧的瑰宝级剧目,但在昆剧艺术之中,《牡丹亭》并不是一枝独秀,我们不仅有老祖宗们传承下来的经典昆剧剧目,这些年来,以省昆为代表的江苏各昆剧院团都在大力探索发展更符合现代审美、更加与时俱进的昆剧艺术,不管是将经典折子戏改编作“青春版”,还是新创现代昆曲,又或对昆曲作先锋艺术式的探索,站在传统昆剧艺术的肩膀上探索更多可能性的未来,是当下昆剧人一直在为之努力的事。
这一次在巴黎的演出,带去的不仅是最经典的《牡丹亭》,新编昆曲《伯龙夜品》也惊喜亮相。相较于在传统剧院演出的传统剧目《牡丹亭》,首演于2010年的《伯龙夜品》就代表着现代昆曲在审美艺术和内容创新上的探索,在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里,省昆的演员们为当地观众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演出,观众们跟随着演员的脚步,在庭院中移步换景,近距离感受着昆剧演员们的身段吐息,中国戏曲的魅力在近距离中被放大,这对于第一次接触到昆曲的观众而言无疑是非常震撼的。
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首先要传承与延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民族文化没有扎实的民族根基,立足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便无从谈起,守住中国文化的根,然后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以戏曲艺术为例,不仅要让最经典的那几个剧目走出去,更要让我们当下最为鲜活的新创剧目走出去,在各类戏剧节、艺术节框架之下的戏曲演出、交流是一种渠道,来自民间的传播力量同样值得重视,在海外社交平台上,不仅有沉淀着中国千年历史的传统服饰、乐器,更有来自最鲜活当下的流行美食话题、网红城市VLGO打卡。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不能单靠着“吃老本”,从内容到形式都需要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民族艺术长青于世界艺术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