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土题名碑,是将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的进士之名刻于碑上而成。它源自唐代新科进士的雁塔题名。进士题名刻石立碑,大概开始于北宋时期,开始时一般立于京城的寺观或礼部贡院。京城孔庙的进士题名碑最早出现于元代皇庆二年(1313)。孔子历代被尊称“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不仅是天下读书人的祖师爷,也是皇帝的老师。考中进士并能在先师的府院中的石碑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这是一种无上的荣耀。明代常常将元碑上的进士题名抹去,然后再刻上当时新科进士之名,因此现在元朝的进士题名碑仅存3块。明朝永乐十年(1412)以前的进士题名碑在南京国学。北京孔庙中的进士题名碑起于永乐十四年(1416)丙申科,止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计195通。明、清两代共举行科举考试201科,共有51624人考中进士,其中不乏历史上的有名之士,如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翁同和、康有为等。碑上题名之人,新中国成立后还健在的,只沈钧儒一人而已。沈钧儒先生是著名“七君子”之 一,爱国人士,解放后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其名保存在清朝光绪三十年清代最后一科的进士题名碑上,第二甲进士名刻有“沈钧儒,浙江秀水人”字样。进士题名碑上主要刻有每位进士的姓名、次第和籍贯。
清朝中期以前中了进士,都是由礼部发给牌坊银三十两,一甲三名还要另外增加五十两,用以在宗祠竖立牌坊,可谓光宗耀祖。另外礼部还要提请工部拨给新科进士们用于建碑的费用一百两白银,用以在国子监立石碑一方,刻上全体进士的姓名,以便青史留明。而甲辰恩科的时候,清朝已接近衰亡,国库极度空虚,进士牌坊的钱也就免发了,在国子监刻碑的费用,也就只好由进士们自己去想办法筹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