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童年陆游在磐安
“宋之南有榷茶地,其山如绣茶如簪。一枪一旗闹初旭,谁与采者头毵毵。不妆不饰曳布袄,火前撷得浮青岚……”站在玉山茶场,清代文人陈发的这首《茶峰晓翠》自然涌上心头。磐安虽然山远地偏,却是古代文人流连之地,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玉山终年云雾缭绕,土壤肥沃,盛产茶叶。自古以来茶叶交易十分活跃,清代文人昌茂写有《茶场山》:“......
-
〓 “中国恐龙之父”杨钟健的诗与文
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杨钟健(1897—1979)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业内尊为“中国恐龙之父”。除专业研究之外,他涉猎丰富,精通多国语言,热爱诗词和散文写作。在国外留学时他就写过多首思乡爱国的诗歌。回国后在长期的野外考察过程中,他不时记录自己的所行、所见、所思和所想,创作了多部游记,堪称科学家中的作家。......
-
〓 金冲及:乐在学途未知老
专家名片 金冲及,1930年12月生于上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著名辛亥革命史、民国史和中共党史研究专家,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一大早,84岁的金冲及准时出现在自己的办公室。虽然10年前他以74岁高龄离开了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岗位,但每周仍要来室里两天,办......
-
〓 张海鹏:“学问之道在乎经世致用”
张海鹏近照。资料照片 满屋满眼都是书,从地板几乎垒到了天花板——走进张海鹏先生的办公室,小心穿过“书山”间的“小径”,方在一个老式沙发上坐定。 满头银发的张先生精神矍铄,丝毫看不出长差归来的疲惫。提及这次采访,他忙说:“对不住,前段时间都在山东忙2015年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事情,这会头一回在亚洲开,是我们目......
-
〓 学人小传:谢无量
谢无量(1884—1964),四川乐至人。原名蒙,字大澄,号希范,后易名沉,字无量,别署啬庵。文史学家。1901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后执教于四川存古学堂、东南大学、中国公学、四川大学等校。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川西博物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著有《佛学大纲》《中国妇女文学史》《中国大文学史》等。......
-
〓 “书痴掌柜”王国林
80后青年、武汉百草园书店店主王国林,被读者亲切地唤为“掌柜老王”。书店开办十年来,老王独自一人负责采购、销售、客服等所有工作。店里2万余册书籍,每一本书名、作者、出版信息、内容梗概、价格等,他都熟稔于心。实体书店面临的经营窘迫曾让他想过放弃,但他舍不得书友们。“一家书店开久了,你跟读者之间积累了非常纯粹、非常真挚的情......
-
〓 大家·同心同行·顾颉刚:跟随马克思主义者的足迹前进
在民国学术界,顾颉刚堪称能够呼风唤雨的领袖人物。他曾听人说:“抗战前,北平流行着一句话:‘北平城里有三个老板,一个是胡老板胡适,一个是傅老板傅斯年,一个是顾老板顾颉刚。’”虽然顾颉刚自认势力远不及前两人,但他周围也有大量追随者。1943年中国史学会成立时,顾颉刚“得票最多”,“频作主席”,可谓众星捧月、风光无限。但随着......
-
〓 一生能著几两屐——林散之与沙曼翁的交谊
林散之先生与沙曼翁先生是当代书坛的两座高峰,二老晚年建立了深厚的私人情谊,我对此深有感触。曼翁师比林散之先生小了18岁,忘年相契,相互切磋,艺愈精而谊愈深。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林散之先生从苏州的一位前去请教的年轻人处第一次见到沙曼翁先生的书法作品便极为赞赏,之后便有了往来。据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二老每年都会互......
-
〓 北塔:诗人合是拾遗未?
一拾遗是一种官职,始设于唐武则天统治时期,武皇执政后的第一年,即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对谏诤制度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加置左右补阙(秩从七品上)、左右拾遗(秩从八品上)各二员,从而增加了谏官的人数,其后武则天又大大增添补阙、拾遗的定员,以至当时有“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之讥。原先,谏官由门下省统辖,谏官本身如果没......
-
〓 几人不负父遗书——清代藏书家袁芳瑛藏书及其散佚
《甘吉藏书图》 齐白石画 资料图片湘潭袁氏沧州藏书古潭州袁卧雪庐收藏 袁芳瑛是清代一位大藏书家。如今他的名字不但普通人已不大熟悉,就是一些论述藏书的专著,也记载不多。究其缘由,大概是他身后藏书迅速散亡,不能如那些累世藏书之家,得享盛名。名之不传,恰如物之不遇。 袁芳瑛是湖南湘潭人,字漱六,道光乙巳年(184......
-
〓 2015永远的怀念(二)
林为干(1919-2015)1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微波理论专家林为干因病医治无效在成都逝世,享年96岁。林为干1919年10月20日生于广东台山。作为我国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的主要奠基人,林为干一生长期致力于微波科学技术研究,在闭合场理论、开放场理论和镜像理论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出版著作四部,......
-
〓 学人小传:方汉奇
方汉奇,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祖籍广东,1926年12月27日生于北京。1949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后并入苏州大学)新闻系,1950年任上海新闻图书馆研究馆员,1951年起,先后在圣约翰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从事中国新闻史教学研究工作。出版著作《中国近代报刊史》《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
-
〓 手握画笔,心觅桃源——“绘本奶奶”蔡皋缘何受关注
【人物专访】 编者按 随着儿童阅读与审美素养越来越受到各界重视,“用图画讲故事”的绘本正成为小读者们的案头书,为其心智成长输送着丰富美味的精神食粮。 怎样的绘本适合儿童阅读?如何才能推动绘本精品迭出,给孩子们带来美好的阅读体验,为他们注入成长的力量?我们走近一些创造美、呵护美、传播美的绘本创作者、研究者、使用者......
-
〓 93岁越剧表演艺术家范瑞娟“化蝶”而去
提起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不得不说范瑞娟。在很多观众心中,梁山伯就是范瑞娟,范瑞娟就是梁山伯。2月17日中午,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范派创始人范瑞娟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享年93岁。一代越剧大师“化蝶”而去。人们说,她代表了一个时代,也见证了越剧百年。范瑞娟的家乡在浙江嵊县,此地乃越剧故乡,1947年因同台演出《山河......
-
〓 追思·陆谷孙:消磨绚烂归平淡
陆谷孙 刘畅摄\光明图片他说,编词典就像做厨子,受不了做饭做菜的热气,就不要轻易进词典编纂的厨房。他这埋头一做,就是30多年。提起陆谷孙的名字,人们总能立刻联想到他主编的《英汉大词典》。一部1500万字的词典,发行海内外,伴随几代学人走过成长历程。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就在这位治学严谨的翻译大家、词典编纂家上周末突发脑梗入......
-
〓 季羡林先生未刊日记初探——尘封的记忆:季羡林先生的第一次泰山之旅
季羡林先生曾依据一句不删、一仍其旧的原则出版了自己在清华园读大学的日记。时至今日,这本《清华园日记》已经成为研究季羡林生平经历和学术道路,以及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校史的重要资料。此外,季羡林留德时期的日记也曾以《季羡林日记:留德岁月》的书名出版,完整呈现了季羡林留德十年的生活面貌。两本日记之间有一段时间被隔过去了,......
-
〓 智海观澜:胡适的毕业赠言
胡适深具教育情怀,他曾多次将反映了其人生哲学的赠言献给大学毕业生。这些赠言至今仍值得重温。 早在1911年,胡适留学美国时,针对友人来信中“明岁可毕业,但境遇逼人”以及将以卒业自吊的话,提出:“欧美学校谓卒业之日为Commencement Day,译言肇始之日也。”“卒业之学生或另入他种更高等学校,或辍学......
-
〓 待驱逐仇寇 复神京 还燕碣
卢少忱近照 宫苏艺摄 2014年9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曾经参加入缅作战、如今已是93岁高龄的卢少忱,应邀参加此次座谈会。 闻听总书记的讲话,卢少忱顿时心潮......
-
〓 齐白石:天然意趣得真妙
编者按 图像是有生命的。拥有思想的感光镜,图像才会折射出带着温度的光与影。一张照片、一卷书画、一件设计,甚至一方小小的藏书票、一帧定格的影像,背后隐藏的都是凝结在时光里的故事。眼睛后面有头脑,令人触动的画面震动着情感,牵动和启发着个人的审美经验。以图像之根干生发文字的枝叶,用文字记录图像,讲述图像背后的故......
-
〓 第一个没有钱锺书相伴的年头——杨绛在1999
一钱锺书先生于1998年12月19日逝世,他有言在先:“只要两三个亲友送送,不举行任何仪式,恳辞花篮花圈,不留骨灰。”第三天,李铁映院长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院员工,前来医院送行。一位随行朋友纪红在八宝山告别室,拍摄到几张照片(见图)。钱锺书先生是一位世界文化名人,谁也不能料到,他为自己安排的葬礼,绝无仅有。灵柩在告别室......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