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光明论坛:让“阅读”变“悦读”
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阅读”一词似乎被一个谐音的新词“悦读”所取代。一些报刊、网站甚至微信公众号都将阅读专栏演变成了“悦读”栏目。其实,传统的“阅读”和时兴的“悦读”还是有细微区别的,前者是推什么读什么,后者在推送的同时还兼顾读者愉悦的心理感受。“悦读”的流行,一语双关,既体现了编辑们的读者情怀,也反映了现代读......
-
〓 随笔诗
一、追梦鸟我是一只追梦鸟,感谢上帝赐给我一双天使般的翅膀,我要借助它轻快地越过海洋、越过高山,飞到有梦的森林。我是一只追梦鸟,感谢上帝赐给我一双敏锐的眼睛,我要借助它敏捷地躲闪猎人的枪口,躲过高高的捕网,飞到有梦的森林。我是一只追梦鸟,感谢上帝赐给我一颗坚定信念的心,我要在它的伴随下,飞向蓝天,飞向白云,飞到有梦的森林......
-
〓 莫砺锋:硅谷窥园记
我一向都是“目不窥园”的,倒不是想学董仲舒,而是我寓所的窗外通常只见邻家的屋顶,要不就是远处的一片水泥森林,根本无园可窥。女儿来电话说她在美国的新家有个小小的后园,园中花木葱茏,引起我强烈的窥园兴趣。当女儿控诉邻家的猫常潜入后园偷偷排粪时,我就义愤填膺,想买一架弹弓带去帮她打猫。我自幼喜用弹弓射鸟,虽然命中率极低,后来......
-
〓 文化评析:作家能否“大学造”
“大学造作家”,既是对“文学创作能力培养”的尝试,也是对“由高校承担起作家培养责任”这一理念的尝试。这种培养,概括起来说,大抵离不开两个字:“术”与“道”。 关于作家能否“大学造”?相关争议一直没有停歇过。日前,北师大文学院新增“文学创作”硕士专业方向,并聘请格非、严歌苓、李洱等知名作家出任导师,又重新激......
-
〓 毕业季·校长致辞:至知、至仁、至勇,成就精彩人生
回首过往,难说再见;扬帆起航,满含嘱托。此时此刻,我应传递给你们什么样的能量,给你们哪些临行前的嘱咐,让你们在快速的生活节奏里多一份心灵的沉静,在现代化的外表下多一份思想的厚重,在市场化的大潮中多一份内心的坚守,这是我作为校长,作为你们的老师,作为你们的学长,也作为你们的朋友,希望也必须给你们讲的最后一节课。我......
-
〓 大家手笔:历史研究须正心术
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而历史学正是一门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但在当下,受西方学术思潮影响,一些人将各种相关而不相同的“历史”混为一谈,断言“历史在本质上是一种话语虚构”。这种观点如果不断泛滥,显然不利于历史学发展。其实,每个人的亲身经历就是历史,其真实性毋......
-
〓 好书一页:宋代的休闲服
图为着直领对襟窄袖背子的宋代女性。各朝各代都有休闲服,可是翻遍中国服装史,最优雅最舒适而又最具中国文化特质的,要数宋代的背子。最常见的宋代背子款式,是以直领对襟为主,衣长不等,前襟不施袢纽,袖子可宽可窄;衣服两侧开衩,或从衣襟下摆至腰部,或从腋下一直开到底,还有根本不开衩的款式。在同一个时代,背子被男女老少不分尊卑贵贱......
-
〓 让我们的教育回归
关于传统文化,现在的认识极不统一,有人觉得它非常宝贵,有人觉得它一文不值。 教育部发文要在中小学开写字课,我到一些地方后就有不止一个人问道:现在为什么这么重视写字啊?写字的重要性怎么提得这么高啊?我回答他们:“中国人写中国字、说中国话,这就像一杯泉水那样纯洁、那样透明,难道还需要什么别的理由吗?”当然光讲......
-
〓 “一天一本书、一周一学期”期末很疯狂
浙江省杭州市,期末考试前,监考人员在黑板上书写注意事项。资料照片一到期末就开始瞎忙,似乎已经成为我们的惯例。这些天,朋友圈里充斥着“一天一本书、一周一学期”“只要专业选得好,年年期末像高考”“死猪不怕开水烫,考试越近我越浪”的自嘲和吐槽。再看看周围,同学们已经陷入“期末的疯狂”中了:室友小许天天到通宵自习室去“刷夜”,......
-
〓 坚持梦想绽放人生——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今天一定是难忘的一天!谢谢同学们送给我的纪念册,让我一起回望了过去的四年时光,带着这满满的一本记忆,你们将离开母校,踏上新的征程。 四年前,数以万计的学生想来电影学院寻梦,但四年后的今天只有523人真正实现了梦想,你们中的每一人都是这幸运的1/523。对于学校来说,大家都是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四年的精雕细......
-
〓 海上“读书慢”
至今仍时常忆起两年前跟随“远望号”测量船出征大海的那段时光,海上的一百四十多个日日夜夜,组成了我年轻生命中最漫长的一次远航。 上学时常为无法及时读完导师开列的书单而苦恼。浩如烟海的经典名著犹如豪门盛宴上的美馔佳肴,养眼养心不假,但眼花缭乱之间反倒不知从何处下箸也是真。出海前,一件恼人的事情就是准备随身携带......
-
〓 喜欢国学网的代价
1999年,我还在一所高中做语文教师,当时创办了一本校刊《希望》,用以登载学生的习作。包括我和所有的社员,没有谁会打字,大家的手稿都是拿到校外打字社,打字后拷贝回来再出样刊,经过排版、校订、绘图、印刷、发放等程序,校刊最后发到学生手中,做得很辛苦,但是很有乐趣。2000年的时候,学校只有一台电脑可以上网,只在党办那个房......
-
〓 文化评析:求学四“道”
求学问道本身是门学问,要掌握其中的方法,绝非易事,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才能悟出点“道”来。总结起来:就是勤读书、多实践、少浮躁、善执着。 做学问要勤读经典的“有字书”。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经得住时间、实践和人民的检验,能够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东西。读经典是做学问的正途,看似走“弓背”路,实际上是走“弓......
-
〓 从三首古诗看星象学
《光明日报》“科技天地”版2013年12月23日《让“伪科学”露出真容》中说:“天上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它们的位置和运动、变化,都绝对不可能影响到地球上的人或者事情”,这句话用来说明“不会认可星座决定性格和命运”有一定道理。但这句话也不太严谨。因为从星象学上来看,恒星和行星的位置和运动,都极大地影响到地球上的人或......
-
〓 代表委员手记:“文化小康”呼唤文化管理人才
刚刚过去的2014年,中国这块土地上精彩不断。一切都在坚定而平稳地进步,一步步走近几代人共盼的“全面小康”。 2015年是个令人更为期待的年份。于我而言,最关注的莫过于一个问题:如何在“全面小康”进程中真正实现“文化小康”,让物质上富裕起来的人们更好地享受文化、舒展精神?求解这个问题,涉及面极广,答案很多......
-
〓 大师“自损”,戳破了乡愿的窗户纸
“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近日,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1934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所写的一段抱怨考试的日记引发关注,网友纷纷称赞大师真性情。日记出版时曾被建议删改,季羡林则决定一字不改:“我70年前不是圣人,今后也不会成为圣人。” 虽然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已经作古,而先生学问思想中的精华,依然还在......
-
〓 豆棚闲话:古代春节的“致富秘籍”
“除夕日取富家田中土泥灶,招财,勿令人知,可致富。”张宗法《三农纪》里说的跟《枕中方》、《如意方》讲的如出一辙:“立春日取富家土涂灶,令人得富。”这说明春节在古人心中不仅意味着欢乐,也是致富发财的好日子。《如意方》、《枕中方》、《灵奇方》、《淮南子术》以及古典小说《录异传》等都可称得上是古代的“致富秘籍”,跟今天市场兜......
-
〓 文化评析:中国应有更多的大学博物馆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落成并将于今年9月面向公众开放。大学博物馆的意义在哪里?大学艺术类博物馆要做什么?1683年,牛津大学成立了世界首个大学博物馆,阿什莫利博物馆,艺术品是其重要的收藏门类。19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许多大学,相继创建了各自的艺术博物馆,如1816年剑桥大学创建非茨威廉博物馆,1832年耶鲁大学创建西半球最......
-
〓 拜年:温暖的文化仪式
兔年春节将至,有一句话开始越来越多地从心里冒出来:“给您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对祖先的祭拜,是炎黄子孙慎终追远情结的反映;对长辈的祝福,是中华民族孝心文化的演绎;对亲朋好友的感谢,是知恩图报的道德文化的衍伸;对邻人街坊的问候,是华夏文明中礼仪文化的延续;对自己新年生活的美好向往和祈祷,是理想和信仰文化的表......
-
〓 光明时评:用制度激励教授给本科生上课
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就必须想方设法真切地对本科教学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让教授回归到本科生的课堂。 近日,浙江大学姚缨英、张振跃两位教授因长年坚持在本科生教学一线,受到全校师生的广泛认可,每人获得“浙江大学心平奖教金”100万元的奖励。浙大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陆国栋说,获得百万元奖励的这两位老师是经......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