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专家谈:让经典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9月9日,习近平主席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时,从展台上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看。听说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标是全国统一,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据新华网)此前引发热议的是,新学期开始,上海一年级语文新教材“减负......
-
〓 创作的长度
“火不灭,心不死,永不搁笔!”秉持如此信念的巴金先生,创作年轮与人生周期几近等长,最好地诠释了作家两个字眼背后的分量。代表作《家》从1931年在《时报》连载,1933年开明初版,到1980年一共改了八次。90岁后,《家书》和《巴金书简——致王仰晨》两本书信集相继出版,分别收集了与夫人萧珊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的300多封......
-
〓 光明谈:“行走的书箱”激发乡村阅读力
近日,“行走的书箱”活动在山东青岛平度村庄火了起来。红、黄、蓝三色书箱,装着不同类别的书籍,在村庄和学校流通。为了保证阅读效果,政府部门给每个书箱都配备了“领读人”,负责图书借阅和交流引导,这种新型阅读方式备受农民欢迎。近些年来,各个地方“送图书下乡”活动层出不穷,但有些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由于观念意识、设施设备等诸多因......
-
〓 成长的重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杨灿明在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其前身是1948年成立的中原大学。中原大学为新中国培养革命干部和建设人才的办学初衷,直接影响和决定了中南大沿袭数十年的办学宗旨,那就是培养经世致用之才,培养能参加国家建设和推动文明发展的精英人才。肇始于首任校长范文澜提出的“学以致用”的办学原则和他至今为人所称道的“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我们“......
-
〓 消费观察:实体书店的立足之道
近几年,实体书店的生存之路走的颇为艰辛,越来越多的书店正逐渐消失在城市的地图中,实体书店走向衰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一座座曾经的文化地标为何在一片片叹息声中黯然退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实体书店受到网上图书销售的挤压,另一方面也与人们越来越少的阅读量不无关系。近年来,当当、亚马逊等一批网上图书商城异军突起,......
-
〓 《三国演义》的最初写定者应是南方人
编者按“文学遗产”曾经是本报经营多年的一个版面,在广大读者和作者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跨入新世纪之际,久违的“文学遗产”将以栏目的形式重新与读者见面。衷心希望专家学者赐稿赐教,衷心希望重新获得读者的喜爱。国家图书馆珍藏的明代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乃今所见明清时期《三国演义》的所有刻本中的最早刻本。这个版本上自始至终......
-
〓 人民时评:别让“帽子”遮蔽科学的眼睛
一些地方按照类似实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方式招徕人才,而这些人才究竟按照何种科学的评价体系予以界定,却越来越少有人关注“过多的人才计划可能会耽误科研”“不要再人为创造不平等了,让学者们静下心来做学术吧”!日前,本报刊发的《人才“帽子”那么多究竟效果怎样》,在科技教育界引发热烈反响。 据粗略统计,各部门和各省市的“人才计划......
-
〓 评论员随笔:文化场馆别唱“空城计”
最近,有媒体报道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某地花大价钱建了一个农家书屋,村民们满心欢喜,前往借阅。却发现,近千册藏书中,竟有不少是讲怎样种甘蔗的。要知道,这个村子地处北方,甘蔗根本不适宜在当地生长。于是,书屋唱起了“空城计”。“不中看,也不中用”,村民的议论,道出了当下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类似的尴尬,不在少数。比如,有......
-
〓 新闻随笔:清明踏青的纪念和记忆
如果能在图画书里找到一种宁静、再现一种回归,那该是静好岁月的写真吧。如果把这一切告诉孩子,带他们做一次纸上旅行,也真是美好。清明节也叫踏青节,在北方,捂了一冬的厚实棉衣,终于可以脱下来了。光秃了小半年的花草树木,在仲春与暮春之交,终于见绿了。孩子大人的那份欣喜与兴奋,真是无法言说。于是,吃香椿咬春,去郊野踏青,真恨不能......
-
〓 纵横:上学“混日子”该敲警钟
“本科不努力,毕业成专科。”近日,华中科技大学的一项学业新规引发热议。有人力挺,认为学业警示非常必要,给“学渣”另一种选择也足够人性化;有人质疑,学业不能救济,对学生过于宽容,必然拉低人才培育质量;还有人为专科打抱不平,觉得这背后的逻辑是一种学位歧视……尽管说什么的都有,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举措戳中了时下大学教育的一个......
-
〓 写出野草的精、气、神——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唐代进士考试很重要的一关是诗歌创作,诗题是官方给定的,题前例加“赋得”二字,意为“得”到某个给定的题目,故“赋”此诗。有志参加进士考试的读书人,平日往往模拟此类诗题进行创作训练,以期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白居易此诗,便是他青少......
-
〓 多保真文物少立假古建
如今住在城市的所谓新区,最大的缺憾就是看不到当地的文物,要看也只能去博物馆新馆,如果想看那些仍存在我们生活当中的文物,恐怕就必须去旧城,有时候去旧城看到的也只是经过翻修改造甚至拆毁重建的“一条街”或者一小片“老城区”。记得有一次去山东某城市出差,我住在新区,巍峨的机关大厦、宽阔的八车道再加大片的草坪,这种地方很难说是城......
-
〓 丝路花语:西安的文化范儿
14日,印度总理莫迪访华,西安成为第一站,这座中国西北城市一时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莫迪此次将中国之行的首站定在西安,一是因为去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印时曾邀请莫迪前往他的家乡西安看看,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西安这座城市在中印两国文明交往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西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有着7000多年的文明史。周、秦、汉、隋、唐等......
-
〓 善待历史文化遗产:让遗产与生活相互供养
出门在外,话不出三句,就习惯互相问起籍贯、说起家乡。老王来自某历史文化名村,和他聊着,话题变得有些沉重:多少家乡还载得动乡愁?老王无奈——这些年回到故乡,却慢慢开始“水土不服”。“自然正在被开发成假自然,道路和古建也成了古不古、土不土的模样。”他说,现在家乡的古河道里一概不让游泳划船、禁止捞虾钓鱼,人和河的亲密就这样没......
-
〓 习得——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民本篇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典出:《尚书·五子之歌》原文: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释义:祖先早就传下训诫,人民是用来亲近的,不能轻视与低看;人民才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安定。大禹之孙太康,因为没有德行,长期在外田猎不归,招致百姓反感,被后羿侵占了国都。他的母亲和五个......
-
〓 孤寂凄冷断肠情——读朱淑真的《减字木兰花·春怨》
内容提要:朱淑真词是朱淑真悲剧命运的写照。《减字木兰花·春怨》以独特的抒情手法书写了朱淑真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传达出令人震撼的痛苦心曲,是古代才女倾诉的名篇佳作。关键词:朱淑真;孤独;悲剧命运作者简介:吴淑玲,女,1963年生,河北保定人,博士,博士后,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
〓 育人重于育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在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在汉语中,“人才”是一个词。但“人”与“才”并非一回事,“育人”与“育才”也并非一回事。在我看来,“才”,关注的是三力:创造力、分析力、领导力;“人”,强调的是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度量“才”的词是成绩、成功、成就;形容“人”的词则是自由、快乐、幸福。中华文化的传统,从来都重视“做人”。“四书”中《大学》开头便......
-
〓 书法三说
如何才能把字写好,可称其为书法了?有三个阶段是无法逾越的,我把它概括为书法的三步曲:完成技法通常我们所说的“篆、隶、楷、行、草”五体,既有其合理性又有严谨的逻辑性。五体的形成与音乐的五音和哲学的五行,都是认识自然掌握自然的基本方法,其基本笔法构成了书法的基本技法,也是进行书法基础训练的唯一通道。现代书法中,许多人是以楷......
-
〓 孟夏里的“中国好书”
北京孟夏,牡丹、芍药、蔷薇浩浩荡荡地盛开,明媚热热,“2014中国好书”推选活动,更是让这种热烈充满希望和诗意。人生太短,世界太大。我们该如何克服生命的有限性,领略永恒和辽阔?答案是读书。书中的内容是千万人所往,远远超出了我们的个人经验,并让我们了解未知事物,提升我们的生活境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书籍都能实现这些愿望,......
-
〓 滦州皮影:千般人面各传神
滦州皮影“夜审潘仁美” 相传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地上,栩栩如生。李少翁便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请汉武帝帐中观看。这个载入《汉书》的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的起......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