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失根”与“误读”——试析当代中国画文化精神迷失的困境
在“全球化”“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中西体用”之辩不再焦灼,当代中国美术也经历了各种快速的演进。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看似快速发展的当代美术潮流背后,是思维的无序、方向的错乱及评判的失语等让人尴尬和迷惑的困境。究其根源,则是文化自信和自觉长期缺失后的本土迷失。在中国画领域,我们逐渐意识到,失去传统文化的基因,......
-
〓 我与中华古籍有奖征文选登·兰侠:做历史文化的守望者
我和古籍结缘,完全是一个“偶然事件”。大学入校不久后的一次还书经历,我至今还记忆犹新。那次上楼梯的时候,不知不觉多走了两层,习惯性地走进阅览室,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大木柜,隔着玻璃看见的是一摞摞古书,原来自己走错了地方。柜子里那一摞摞古书引发出我强烈的好奇心,于是开始和管理古籍的老师攀谈起来,老师说这里就是图书馆......
-
〓 书法:立象以尽意
当今书法创作非常活跃,理论上也更加强调书法的文化属性。但书法作品的艺术水准有很大提升空间,书法界对书法的理论认识还比较含混,不少人对书法产生迷惑和怀疑。因此,需要为中国书法确立一个明确的哲学根基,形成一个比较凝练的主题论断。我认为,《易经·系辞》提出的“立象以尽意”客观上是中国书法遵循的根本原则。 中国古......
-
〓 误读的历史典故
说话或是写文章时,我们常常会引经据典。典故若运用恰当,可以使语言精练,形象生动,文章亦因之而增色不少;反之,若对成语典故的本意、出处搞不清楚,只是想当然地加以使用,就容易犯下“望文生义”的错误,而贻笑大方。下面就列举几个容易被人误读误用的典故予以辨析。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句子,如:“某某岗位炙手可热,引来竞聘者数百人。......
-
〓 光明时评:问题论文“闯关”打了谁的脸
“只要随便堆砌几万个文字,通过答辩,就能从‘博士生’摇身一变为‘博士’。这样的‘博士’到底价值几何?”日前,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吉德在评审一篇教育部抽检的博士论文后,发博客称该论文差到让他愤怒。他强烈建议教育部有关部门追查论文的相关单位和作者的责任,并作出相应处理。陈吉德教授的“冲冠一怒”,暴露出当前论文评审的诸多问题。......
-
〓 最好的纪念是传承——写在巴金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之际
一一个伟大、杰出的作家,既是时代的产儿,也是他所属时代的代表。巴金走过漫长的百年历程,他说自己是五四运动的产儿。1904年出生的他,在1919年五四运动中获得思想、精神与文学的滋养、力量,走过风雨,在起伏跌宕的社会演变过程中,其生命一直走到2005年,最终与他经历的时代永远告别。岁月沧桑,跨越百年。巴金所经历这一个百年......
-
〓 让中华文化资源“活”起来
轻车简从,上任伊始,习近平同志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参观了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复兴之路”大型图片展。在参观了一幅幅历史图片、一张张人物手迹和一件件历史物品后,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伟大的中国复兴之梦——博物馆的展览此时成为最鲜活的“教材”。 博物馆,西方发达国家经常把它作为全民温故历史、教育后代、传承文化......
-
〓 人才史话:识人如何突破“德考”困境
资料图片 经世之道,识人为先。自古以来,识人都存在“德考”困境。用人,前提是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识人选人。但这个“德”,内在而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决不是那么简单就能识别出来的,它需要经年累月的考察和检验。 正因为如此,白居易在《放言》诗中写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
-
〓 文化评析:24小时书店要生存须找准经营模式
近日,济南首家24小时书店倒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4小时书店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个新事物。它具有不同于一般大型图书商家的优点,比如流动人员少,读书者能够安静品读,推荐的书籍较有品位,包装设计高雅等特点。济南首家24小时书店睿丁岛书店由店长亲自设计,店内风格简单高雅,最令普通读者惊喜的是书店会经常邀请文化界人士、学者来讲座......
-
〓 徐娟:让“静”的图书馆“动”起来
如果图书馆有好多玩具,孩子是不是会喜欢上图书馆呢?广州就有一座玩具图书馆,位于广州图书馆2楼,馆内有玩具400多件,免费对外开放但需要预约。在日前该馆举办的绘画比赛中,孩子们用画笔表达心声,他们希望图书馆在花朵里、彩虹上、苹果中…… 知识改变命运,读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专为人们提供阅读服务的图书馆重要性同......
-
〓 大家手笔·陈平原:“双一流”建设应兼顾效率与公平
“双一流”,即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当前,“双一流”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国家战略,不仅不少大学翘首以待,唯恐错过加快发展的机遇;媒体和公众也未见其形先闻其声,时刻关注其“闪亮登场”。但如此热切的期盼,反而让人有点担忧:“双一流”建设是件好事情,但不能用力过度,因为它不是全民运动,不应成为震天响的口号。打个比方......
-
〓 文创+非遗大有看头
刚刚落幕的2016年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若论人气最高,除了VR虚拟现实技术体验区,就属非遗展区。各种巧思妙想的非遗周边衍生品让参观者大开眼界。“文创+非遗”,大有看头。用天然靛青浸染,农村嫁娶常用的“苍南夹缬”,图案、材质大胆创新,开发出环保布袋、餐垫杯垫等;“永康铸铁”,由传承人自创的铁壶品牌,在传统手艺中注入文......
-
〓 传统节日的全媒体传播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中华传统节日在传统社会有其特定的传播方式,主要依靠人的空间移动、国家政令的颁布以及节日文献(如文稿、书籍)的传播来实现。如今,由于电子媒体、数字媒体的发展和普遍使用,综合运用文字、影像、图表、声音等各种表现形式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并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多种......
-
〓 今日谈:致敬奋斗的青春
重温“高考必背的古诗文”,晒出自己当年的准考证,分享“改变人生轨迹的大考”与自己的那些温馨故事……随着高考拉开帷幕,打捞高考记忆成为这两天微信朋友圈里的一道独特风景。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高考印记,但不论哪个年代、哪个地方,成长、汗水、拼搏是每一位经历过高考的人共同拥有的人生关键词。正如一句话所言,“高考,它没有多复杂,也......
-
〓 忘不了它燃烧我心口的感觉——我与前辈散文家的交谊
位于河南卢氏五里川的曹靖华故居曹靖华吴伯萧郭 风秦 牧 我因研究中国现当代散文之故,先后与曹靖华、吴伯萧等老一辈散文家有过文字之交。 “文革”结束后,学校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我感觉在大学里要当好一名教师,除了教好书之外,还得学有专攻,著书立说,才能站得住大学讲台,于是,便在教学之余集中精力从事现当代散文研......
-
〓 现代性的因缘
现代性的因缘,是对我个人而言的。此处的“现代性”是文学史视野中的“现代性”。对现代性的思考依存于对其母体——文学史,尤其是新文学史——的梳理。梳理的过程是从思想史回归学术史的过程,是对既有文学史进行重写和对既有文学史学科进行重建的过程。作为梳理对象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以其作家的“呐喊——彷徨”、作品的“生成——接受”......
-
〓 针对浮躁功利的不良学风当今学界尤须倡导“实学”精神
实事求是是我国学者的优良传统。综观当今学界,求真务实是治学主流,但也存在浮躁功利的不良学风:一些学者奉行“出名要趁早”的理念,蜻蜓点水、率尔为文,东拼西凑、粗制滥造,甚至公然剽窃造假。这种学风不仅危害学术研究本身,而且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这表明,当今学界尤须倡导“实学”精神。具体来说,治学之“实”有以下几重涵义......
-
〓 光明时评:“毕业赠言”流行的针对意义
假如被视为“精英”的年轻族群,只是一心精致地盘算自己的个人利益和“小前途”,这样的“高智商”,于国家和人民何益之有?假如“不负此生的生活”只对应锱铢必较的个人利益,那么这样的“精英主体”,只能给我们堪忧的未来。 这一阵是大学举行毕业典礼的高峰期,网上“毕业赠言”很流行,而“转载率”最高的,大概莫过于香港中......
-
〓 右丞诗境绝冲和——王维的四首禅意诗赏析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鹿柴(zhài)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维(701-761)字摩诘,山西运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
-
〓 继承鲁迅思想找准文化坐标
今天,我们要顺着鲁迅的脉络,继续思考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建设问题。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既了解自己的传统,又能够站在人类认识的最前沿,了解世界的新变化,从而审时度势,创造出具有中华民族特征而泽被世界的新价值。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35周年和逝世80周年。作为20世纪中国最值得谈论的作家之一,鲁迅是近代中国一个禁得住反复咀嚼......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