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评析:“大语文”的旗由谁来扛
注资、融资、卡位、竞争……近日,“大语文”培训机构消息不断,引发公众和媒体对“大语文”的关注与反思:“大语文”是否是伪概念?语文学习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大语文”方向何在?“大语文”当然不是伪概念。追溯源头,新中国成立前后,叶圣陶先生把国语和国文合起来称之为“语文”,这个定义,从叶老的初衷上来讲,其实已经指向大语文。可惜......
-
〓 文化评析:书法进入一级学科 弘扬传统文化落地
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将“美术与书法”正式列为一级学科,2023年下半年启动招生的研究生培养计划将按照新版学科专业执行。这个消息对于中国书法界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在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书法也迎来了宝贵的发展机遇。 书法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
-
〓 嚼梅与作诗
也许是受中医影响,古代中国人有吃什么补什么的信仰。为了写好诗歌,“张籍取杜甫诗一帙,焚取灰烬,副以膏蜜频饮之,曰:‘令吾肝肠从此改易。’”《云仙杂记》中的这则记载未必真实,张籍作为唐代著名诗人,其文学成就也不是靠吃什么喝什么得来的,但这并不妨碍古人对吃啥补啥的执着。 除了取前贤诗卷焚烧吞食之外,古人更是相信多吃梅......
-
〓 光明论坛·温故:立文之道,惟字与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立文之道,惟字与义。’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止于至善,方能臻于至美。” “立文之道,惟字与义”语出我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所作《文心雕龙·指瑕》。其文为:“夫立文之道,惟字与义。字以训正,义以理宣。”文章的写作方法,不外用字和立义......
-
〓 开个史前“盲盒”
讲述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 朱雪菲 这两年,我们正在逐步重启舟山群岛地区古文化遗址的田野考古工作。在省文物局的支持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舟山市文物保护考古所逐年、定期、有计划地开展了考古调查,穿插着进行文物保护区域评估以及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发掘。 在去开展考古调查工作之前,我对于舟山史前史的印象,完全来自......
-
〓 古代那些“别人家的孩子”
身为父母,在有意无意中总把自家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由于“这山看到那山高”心理作祟,总觉得孩子是别人家的乖。于是“别人家的孩子”一词悄然发生了语义增值,既是对人家孩子的充分肯定,也被赋予了优秀孩子的潜在含义。在当下,“别人家的孩子”一词常见于各类媒体,传播广泛;那么古代有没有“别人家的孩子”呢?有,不过表述与现在......
-
〓 温故: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6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把握时代潮流 缔造光明未来》。文中指出:“‘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包容普惠、互利共赢才是人间正道。我们要坚持开放包容,拆除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藩篱,引导推动全球化健康发展,让资金和技术自由流动,让创新和智慧充分涌现,汇聚世......
-
〓 吃瓜
不知为什么,现在有一个网络流行语,把看热闹名为“吃瓜”,那些看热闹的人就叫“吃瓜群众”。此瓜远非彼瓜,今瓜已非昔瓜,这个瓜已完完全全地变异了。这倒让我想起当年吃真瓜的味道。我八岁以前是在农村度过的,只留下了吃西瓜的记忆。那时农民以粮为命,土地以粮为本,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年代,西瓜不但是调剂生活的奢侈品,亦是一个乡村孩子......
-
〓 光明论坛·温故: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7月1日,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主席引用了苏轼名句“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希望新一届特区政府切实排解民生忧难,强调“香港最大的民心,就是盼望生活变得更好”。 “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
-
〓 “擅自修复野外文物”暴露文保修复盲区
前阵子,一位青年艺术家的展览引起不小的争议。据涉事艺术家自述,此次展出的50余尊石窟造像,均是该艺术家2014年在甘肃、陕西、宁夏找到的,由他“亲手修缮”,并在修复时“将自己的形象和对佛像的理解以及当时的心情一并融入造像之中”。在野外被找到的这些石窟是否属于文物?是否可以如此“修缮”?在这背后又折射着哪些文物保护修复的......
-
〓 一个清华学生对何兆武先生的追忆
2021年5月28日,何兆武先生以高龄辞世,报道中有说享年100岁的,也有说享年99岁的,前者说的是虚岁,后者说的是周岁,当然都对。这让我想起28年前我初入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读书时,程钢老师转述的何先生本人对于年龄的一个说法。某一次,有人问何先生的年龄,他说自己是69岁半。何先生生于1921年9月13日,到今年9月......
-
〓 地名管理立规矩是对历史负责
人有名,地也有名,地名存在于中国,不仅有数千年历史,且成为社会常态。无论自己的家乡,还是他乡异土,都有属于那一方水土的名称。地名与人名附着的对象不同,功能却是一致的,就是区分彼此。人有你我他,凭借姓名加以区别;地同样拥有此与彼,此地名与彼地名成为区分两地的标识。区分彼此是地名产生的缘由,因此一地历史有多远,地名就有......
-
〓 光明论坛·温故: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败敌者,众也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败敌者,众也。’战略科学家是科学帅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中的‘关键少数’。当前,全球进入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的复杂性、系统性、协同性显著增强,战略科学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败敌者,众也”出自古代兵......
-
〓 以茶为媒 连接世界——“湖南博物院万里茶道文物联展”解读
“世纪动脉 万里茶道——九省(区)茶文物联展”目前正在湖南博物院展出,受到观众和社会各界好评。该展览汇聚了16家文博单位的300余件文物,通过“茶的故乡”“茶播万里”“文化之路”“联合申遗”四个部分,从中国韵味到西式风情,为观众讲述了关于“万里茶道”的故事,再现了那段车水马龙、驼铃悠悠的茶叶贸易之路。 中国是茶的......
-
〓 古韵新咏:新春感怀
一新岁听钟意马腾,心潮共与海潮生。浪飞高牖当茶饮,书垒宽桌解惑能。隐隐已听春脚步,殷殷都盼疫归零。老夫尚有耕耘趣,牛起祥犁赶一程。二码头游艇入眸殊,景色撩人胜画图。河水常流弹雅韵,椰风不请访新庐。惑时伏案读杨绛,兴起凭栏诵大苏。常伴关工霞彩梦,桑榆不改抱心初。...
-
〓 《星空瞰华夏》:考古视角下的中国历史
考古纪录片在科学考古、历史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中国历史,讲述中国历史,传播中国历史知识,必然是助力世界理解中国、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之一。由五洲传播中心和美国国家地理、英国Wild Blue Media联合制作的三集考古纪录片《星空瞰华夏》通过国家地理国际频道、国家地理美国频道播出,同时在国内爱奇艺和哔哩哔哩两大视......
-
〓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礼乐文化
去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红毯铺道,红旗漫卷,在国宾护卫队护送下,英雄们前往人民大会堂,登上授勋台。看到电视屏幕上闪现“国家最高礼遇”那一瞬间,我们百感交集。 今年北京冬奥会开幕盛典上,雪花飞舞,火炬点燃,烟花绽放,中国在冰雪的世界,向世界张开热烈的臂膀。当冰雪之约如遇而至的那一刻,我们激动万分。 礼序乾坤,......
-
〓 热点观察:《只此青绿》是如何成为“爆款”的
编者按: 由故宫博物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人民网共同出品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是近年来少见的现象级舞台艺术作品。近日,该剧刚刚结束第二轮全国巡演海口站、北京站的演出,所到之处,场场爆满,甚至应观众请求,一再加演。这一“爆款”作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它爆火“出圈”的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诀?今日,本版特邀中国东方演艺......
-
〓 茶文化与网络文艺的诗意相融
【网络世界 中国风情】 北京时间2022年11月29日晚,“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充分表明中国茶文化的全球影响力,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有重大意义。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
-
〓 粽飘香 端午到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当粽香与艾草香在街巷弥漫,我们就知道端午节来了。端午,是略带伤感的节日。戴花冠、佩长剑的屈原,独晤山水,静对心灵,写下千古诵读的长诗。“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国之忧虑,对民众之关心在字里行间浮现,端午节也由此承载......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