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世象·文化名片与国家形象:缓减当代中国的文化焦虑
大国之大,不仅在于体量庞大、肌肉强健;更在于文明昌盛、垂范万邦。在这个多元的世界中,我们既要承认不同民族国家的差异性,也要看到共同的责任和命运。中华民族用了近一个半世纪的奋斗,先后缓减了民族国家的主权焦虑、生产力焦虑,现在到了认真思考和缓减文化焦虑的时候了。拥有世界范围的巨大文化影响力,是大国全面崛起的重要标志。大国之......
-
〓 常德柳叶湖诗墙的启示
传承经典是一种文化自觉,它不如办一台歌舞那样轰动;也不如上一个项目立见政绩。但是它埋下了文化的种子,会潜移默化,长久地辐射能量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中,只有诗歌是最集中表现人的情绪,并通过意境和韵律给人以美感的,实际上它已经包涵了绘画和音乐。如果说文学是“人学”,诗就是“人学”中的情感学、灵魂学和审美学。哲人说,是艺术这双慈......
-
〓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在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今天是你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各位新同学从五洲四海汇聚到这里,与未名湖、博雅塔结缘,为古老的燕园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校长和老师,看到大家一张张鲜活的面孔,我由衷感受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快乐。 北大是各位同学曾经的梦想。来到这里,你们又站在了一个实现更大梦想的起点上。进入北大,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更宽广......
-
〓 新语:文学需要“寂寞”的长跑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甫一揭晓,朋友圈里好几个人同时炫耀:“全中!”“全中”,说的是5部得奖作品都在他们意料之中。对关注当代文学创作的人来说,这次的评选结果似乎没有太大异议。这5部作品的确扎实、分量重且各有突破,担得起茅奖的荣誉,也当之无愧是中国当代文学这4年来的重要收获。5位获奖作家,除了60多岁的金宇澄是近两年携一部《繁......
-
〓 马斗全:说文人气骨
宋人笔记《曲洧旧闻》,记录这样一件事,给人印象颇深,亦颇耐今人寻味: 谢良佐,字显道。韩师朴在相位,闻其贤欲招之而不敢。乃遣其子以大状先往见之,因具道所以愿见之意。 贵在相位,听说谢良佐是位贤士,欲招之而不敢。从“不敢”二字可知,这位谢良佐即使不是风骨凛然,也有几分严正孤傲,至少是不能轻易“招之”的......
-
〓 光明时评:“学霸”激励当代青年自我拼搏
近来,媒体上不断出现冠以“学霸”头衔的形象。重庆大学“学霸班”32人中有30人保研;71岁“学霸爷爷”到武汉大学蹭课,打算恶补一年俄语明年报考硕士研究生;“学霸宿舍”4人3年获奖117项,集体保送名校。在网络投票中,有近九成人表示“想要做学霸”。 继与“土豪”做朋友之后,网上又掀起了一场与“学霸”为友的风......
-
〓 文化评析:回归“语文学”以赓续绝学
现今于中国学界濒临断绝的这几门学问对于传承中国古代文明的重大意义自不待言,失去了它们,我们将失去理解和解释“丝绸之路”和中国古代文明的权利和能力。1928年,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之际,傅斯年先生曾雄心勃勃地呼吁要将“东方学之正统”从巴黎夺回到中国。有鉴于伯希和等西方汉学大家技高一筹,不仅懂汉学,而且还通“虏学......
-
〓 辣评:大学缘何频陷“雷同门”
日前,最新版的武汉大学录取通知书刚一曝光,立刻被指有模仿中国人民大学录取通知书样式之嫌。尽管两所高校尚未对此进行回应,但近年来,高校频陷“雷同门”,还是未免让人感到忧虑。校名雷同、校训雷同、主题宣传片雷同、专业设置也雷同……钱学森之问,叩问当代大学缘何培养不出创新人才,我们也不禁要问,如果大学本身都不具创新能力,又如何......
-
〓 光明论坛:传统文化要回归生活
从央视《百家讲坛》热播到国学培训兴起,再到新编语文教材增加传统文化篇目,广大中小学生、老师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回归。注重立德树人、传承文化记忆、培养君子淑女直至圣贤,传统文化的拥趸有自己的理由。然而,作为受教育者的儿童在这一问题上往往失声。今年8月,一篇题为《读经少年圣贤梦碎》的报道引发社会热议,10年的“包本......
-
〓 文化世象:春节是株没有年轮的树
□ 中国人只要还在意过春节和家庭团聚,中国文化就仍然根基牢固。□ 春节,让时间融入了空间,它成了现代乡愁的载体,埋藏了更多当代中国人的情感密码。□ 春节对中国人文化精神的涵养和化育,让这一方乡愁的意义从个人修养抵达家国理想的层面。乡愁的根基在乡情、在家庭,境界在情怀、在家国。□ 春节要真正成为全世界的节日,必将超越乡愁......
-
〓 茅盾文学奖作品能成为经典吗?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选日前已开始征集作品。茅盾文学奖是当代文学的一项重要的、具有相当权威性的文学奖项,至今已经已走过30多年,评出了8届共30余部作品,其中的一些作品如《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历经几十年仍经久不衰。有人会问,这些获奖作品都能算是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吗?当然不能以获得茅盾文学奖为标准来确定经典。但这个问题......
-
〓 守真抱朴术有专攻——《石渠宝笈》的启示
故宫博物院此番对于《石渠宝笈》的“纠错”,不隐恶,不遮丑,体现了学术研究应有的严谨不苟,同时也给整个文博界和大众传播上了一堂大课——对于文物市场的复杂性要具有清醒的认知和充分的准备在全民收藏的大潮中,在各种因素的推促下,一些文博专家开始介入市场鉴定,部分专家陷入名利诱惑的漩涡。文博专家应不应该介入市场?介入市场后应该扮......
-
〓 光明论坛:师生之间应互祝快乐
9月28日是孔子诞辰日,教育部正在规划将教师节由9月10日改至这一天。网络问卷调查显示,这项规划得到了近七成网友的支持。 孔子是“万世师表”,他与弟子们其乐融融,留下了“孔颜之乐”的佳话。这让我想起了今年教师节的一个情境。教师节当天,我给同学们上课。“今天是教师节——”同学们回应道:“祝老师快乐!”我说:......
-
〓 国学漫谈:鸟舟竞渡
关于端午竞渡,我们几乎都认为,竞渡一开始就是龙舟竞渡。但事实不是这样的,最初的竞渡是鸟舟竞渡。 与龙舟相关的文字记载最早的是《穆天子传》,说是“天子乘鸟舟龙浮于大沼”。对于这段文字,有人认为是“龙”字下面还有一个“舟”字脱了,这只是一种猜想,没有说服力,一个人不能同时踏上两条船,这是常识。可能这段文字并没......
-
〓 网络时代别冷落了经典
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就当下的经典阅读状况发出了呼声。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詹福瑞说:“除了每天读一些浅文化以外,我建议还是多读一点经典。”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作协主席迟子建也认为,经典书是书中的黄金宝石,“经典才是真正的时髦”。 自人类进入书籍时代以来,经典书就是阅读的首选和重点,这本是常......
-
〓 呆若木鸡
“呆若木鸡”这一成语,意思大家都明白,现在一般贬义的倾向比较多,形容一个人呆呆地,来不及有反应,然而,它最初的意思却是说一只斗鸡进入了最佳的战斗状态。原文出自《庄子·外篇·达生》,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叫纪渻子的人为齐宣王训练斗鸡,常常能够获胜。他训练斗鸡的标准什么呢?如果这只鸡雄赳赳气昂昂,好斗好勇,“疾视而盛气”,......
-
〓 四世同堂忙春节
上世纪70年代,国家号召独生子女,我父母只生了我一个,可家里当时四世同堂,我是曾长孙女。春节年夜饭,就有二十几口人。过年,是家里最大的一件事。进入腊月,就要开始清扫。几个表兄弟负责把餐桌椅一件件抬到小院,用热水洗一遍。我要帮忙拣菜。因为菜市场提前很多天就关门,蔬菜都是整麻袋买回来的。奶奶、姑妈带着放寒假的我,围在小饭桌......
-
〓 家长“拼孩子”为了谁的梦想?
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恰好是周末,许多孩子却仍将忙碌。“我要去上跳舞班”“我要去听英语课”“我要参加围棋决赛”……一些孩子早已忘了,上一个“无忧无虑”的儿童节是在几岁。 重重社会压力之下,家长把“拼孩子”变成了一项艰巨的事业来完成,由此也造成了教育的“渐进式扭曲”。 孩子能上重点大学是多数家长的期望,......
-
〓 雒三桂:往往酒后
红梅小鸟(中国画) 孙季康 在我近几年的生活中,最惬意的一件事是与孙季康兄在一起喝酒,然后看他画画。 打开一瓶二十年的老白汾酒,小酌几杯,醺醺然,陶陶然,觉世间万物与我为一矣,展纸铺毫,信笔而挥洒之,或鸭戏苇塘,或山雀鸣春,或孔雀开屏,或红花映日,栩栩然呼之欲出。掷笔而视之,不觉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在旁......
-
〓 丁宝桢与名菜宫保鸡
黔川两省的菜谱中, 都有这一道名菜: 宫保鸡。无论正式宴请或是家庭小聚, 几乎都少不了它。此菜做法简单。取去骨鸡肉切成2 厘米左右大小的丁状, 用盐、酱油和水芡粉拌匀待用。将油烧至七成热, 倒入鸡肉翻炒至熟,起锅滤油备用。锅内留少许油, 放入糍粑辣椒, 炒出香味, 再放入蒜片、姜片炒出香味, 之后放入炒好的鸡丁, 稍微......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