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闻随笔:大学老师执教中学何以引来热议
一位发表过20余篇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类索引)论文、曾主持过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硕士生导师、大学副教授执教中学,此事经由媒体报道引起热议。无独有偶,同样因“跳槽”到中学而引发关注的还有深圳中学的一位助理教授。这名曾经留学美国多年的助理教授于2......
-
〓 文化评析:聆听许渊冲先生的文化嘱托
人生百年,先生千古。6月17日,百岁翻译泰斗许渊冲逝世,网上网下共同悼念。关于他的公共记忆一幕幕闪回:89岁,他接受笔者的采访,面对“诗译英法唯一人”自评,他朗声一笑:“我们中国人,就应该自信,就应该有点狂的精神。”93岁,获得国际译联“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他以一封优雅的英文信书面答谢。相比终身成就奖,他的豪情在未......
-
〓 古书,“摸一摸”还不够
读书,离现代人很近,然而古书,距离不少人的现实生活则有些远。北京有家经营古书的书店,为此推出了一个前无古人的体验项目——摸古书,从而给读者带来崭新的文化体验。古书,通常是指1911年之前出版的书籍。在多数人的思想观念里,此类书甚为珍贵,它们应该被严实地包裹起来,细心地置于玻璃罩下,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偏偏,北京这家......
-
〓 光明论坛:加强多层次文明对话 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历史,塑造了独具神韵的中华文明。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时强调:“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中华文明中蕴含了理解中国方案、中国价值、中国理念的密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
-
〓 知世者的逍遥——忆张恩和先生
对张恩和先生的点滴印象,来自聆听先生讲学,或在教室,或在礼堂,或在先生家中。最初的一次,是1999年秋,业师王国绶先生邀请京津两地的前辈学人开设系列讲座。张恩和先生应邀而来,讲授鲁迅专题。国绶师事先介绍说张先生极为健谈,与讲座相对照,心下深以为然。除讲授的内容外,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先生的笑容。在讲座过程中,张先生常常......
-
〓 知味斋:藕
藕原产于印度,后来引入我国,迄今已有三千余年的栽培历史。藕的品种有两种,即七孔藕与九孔藕。藕又分为红花藕、白花藕和麻花藕三种。红花藕,藕形瘦长,外皮褐黄色、粗糙,含粉多,水分少,不脆嫩;白花藕肥大,外表细嫩光滑,呈银白色,肉质脆嫩多汁,甜味浓郁;麻花藕呈粉红色,外表粗糙,含淀粉多。《尔雅·释草》说:“荷,芙渠;其茎茄,......
-
〓 一店一世界 无人是孤岛
“你不带预设地走进来,遇见从未想过要翻开的书,遇见数据算法从未推送的典籍,收获满满的惊喜。”——这是我做实体书店的初衷。我曾是图书编辑专业的学生,那时周末去逛逛街头巷尾的旧书摊,沉浸在书香笔墨间,是最大的享受。毕业后我进入一家书店工作,在那里找到了实体书店的意义——在这个数字化、快节奏的时代,为人们疲倦和孤独的心灵提供......
-
〓 文化评析:“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缘何上热搜
微博热门话题里,文学算是个“冷门”。然而,“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近日登上热搜,阅读超过1亿次。这可能得益于平台在算法上的“照顾”,也和新年来临,一些机构评选新书有关。不管如何,大家对文学的热情是实实在在的。话题的置顶内容是这条:“如果我们生命中的某一瞬间可以向文学敞开,那我们所感到的那种破碎和孤独感,它就可能得到陪伴或......
-
〓 百岁哲人最后的生命光彩——纪念张世英先生
2020年8月13日下午,老友张晓崧发来微信说:“今天老父的精神状态不错,正好出版社送来再版的新书,抓紧给忠明兄题了字。老父半个多月拿不了笔了,写了两本就写不动了。”没隔几日,我即取来《我的思想家园》一书,很感动,但从张老题签的字迹中似可辨识出力有不逮,未及同年6月赠我《中西哲学对话——不同而相通》时题字之苍劲、规整。......
-
〓 三任院长讲述与故宫的故事:半个世纪的故宫情结
讲述人:单霁翔(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日子过得真快,已经到了经常被要求“想当年”的年龄。的确,总有一些记忆是岁月抹不掉的,长存心中。我从小生活在北京,对四合院有着特殊的感情。在我看来,紫禁城就是一座世界最大的四合院,而能够有幸参与故宫的保护,就是特别值得回望的经历。20世纪80年代初,在国外留学期间,我曾从事历史文化街......
-
〓 网络读书节目:让书香溢出“屏”外
一直以来,世人通过书籍的阅读,用理性抵抗滥情,用明慧抵挡诱惑,透过静默的字句,获取知识、凝练智慧、冷静推理、审视批判。大众传播时代,媒介技术带来更多可供文化寄身的载体,书籍阅读作为文化传播途径的作用在弱化和受限,人们对书籍的基本需求——消遣、资讯、知识、审美、思想等,都能够在其他大众媒体上得到满足,也由此衍生出更多元、......
-
〓 光明论坛·温故: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2018年7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对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年轻干部,要不拘一格大胆使用。不拘一格不等于破格提拔,而是要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求全责备等观念,打破隐性台阶。”“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苦笋》:“藜藿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
-
〓 见仁见智:影视助力“非遗”出圈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越来越重视,“非遗”逐渐成为影视作品的创作富矿。在影视剧中植入“非遗”元素,让其为影视的内容、剧情、服化道而添彩的电视剧越来越多。从《延禧攻略》中的绒花、打树花、刺绣、昆曲、缂丝,《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的马球、建盏与宋代点茶,《清平乐》中的宋室风筝等古装剧中的“非......
-
〓 光明论坛·温故:人不率则不从 身不先则不信
2020年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指出:“‘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带头冲在前、干在先,是我们党走向成功的关键。革命战争年代,喊一声‘跟我上’和吼一声‘给我上’,一字之差、天壤之别。新中国成立以后,也是因为我们党有一大批像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张富清这样......
-
〓 光明时评:筹建中的“钱学森科技大学”缘何引热议
据报道,近日,《湖南省推进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通知发布,其中提到,要支持区域内高等教育发展,推进在浏阳市筹建钱学森科技大学(暂命名)。这一条,引发了舆论热议。2005年,钱学森发出世纪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因此,对于湖南准备筹建钱学森科技大学一事,......
-
〓 孔庆东:非典阅卷
高考命题和阅卷,因为涉及到国家机密,所以多年来媒体向我邀约这方面的采访时,我都直言谢绝了。每年高考过后,浏览着汹涌的各路专家评论和网民吐槽,我只有哭笑不得的沉默而已。还不如看看那些造谣我叛逃美国朝鲜、加州豪宅曝光或者到天门山出家之类的新闻爆料,更能解颐。今年高考结束,我在北大计算中心偶遇已经退休的前招办领导史明老师,从......
-
〓 宋家班
一转眼,追踪拍摄一个乡村小剧团已经五年了。2014年的时候,我刚从海外回国,做了一家文化公司,想在纪录片的创作上干点什么。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山东菏泽文联孙建东先生提到了一个农村家庭传承的柳子戏剧团——宋家班。我心中一动,直觉这个宋家班一定有一些很动人的故事,是一个有内容的题材。这个叫“宋家班”的小剧团因在山东菏泽定陶区......
-
〓 追经典是一生一世的功课
当前,许多90后、00后青年热衷于经典名著、古典音乐、传统戏曲,并将其视为时尚。如根据《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中国古典名著改编的电影频频创下票房新高;《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故事里的中国》《经典咏流传》《声入人心》《一本好书》《局部》《国风美少年》《青春京剧社》《瑜你台上见》等一大批传播、传承经典的综艺......
-
〓 寓美于善 化育无声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教人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教育,在当代的教育体系中占据着愈来愈重要的位置。虽然“美育”之名由18世纪德国教育家席勒在其著作《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证,但美育之实却是古已有之的。历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艺术家都对美育有过深入的思考与实践,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和宝贵的经验。通过梳理,......
-
〓 抽检毕业论文,守住的不仅是质量“底线”
每年本科毕业季,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都会成为校园热议话题。如今,本科毕业生面对的不仅有比以往更为严格的毕业论文答辩,还有很可能遇到的论文抽检。教育部于2020年12月发布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将本科生毕业论文纳入抽检范围。这一举措,是教育部2014年发布《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