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南茶马古道:汉藏交融的千年大通道
西南茶马古道是我国历史上内地同西南边疆地区和周边邻国进行商贸、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廊道遗产。就国内部分而言,西南茶马古道分为青藏、川藏、滇藏三条主要线路和数量众多的支线,它们共同组成了一张复杂交错的道路网络。其中,西南茶马古道青藏线起自陕南,途经甘肃南部和青海地区后进入西藏;川藏线东起雅安,经康......
-
〓 北宋边塞诗的资书用典
北宋边塞诗征引典故十分广泛,涉及“经史子集”四大部类。先秦典籍主要有《诗》《礼》《易》等经部著作,《论语》《孟子》《庄子》《孙子》等诸子散文,《左传》《战国策》等史传散文。此外,最常“资书入诗”的还有“前四史”、《法言》、《世说新语》、唐人诗句以及宋人笔记。诸典之中,契合边事的英雄人物,折冲樽俎的制敌方略,沉郁雄浑的老......
-
〓 王学典: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最佳机遇已经到来
——写在新冠疫情全球加速蔓延之际中共中央关于十四五规划建议稿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之所以认为这是一个重要命题,是考虑到以下几重因素:1、“中华文化”的概念在十八大以来党的文献中第一次出现。这里没使用“中国文化”,也没使用在党的文献中最流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概念。为什么?“中华优秀传......
-
〓 历史上徽州的社会保障建设
历史上徽州社会保障建设的覆盖面是较为广泛的,除了官方一般性的社会保障之外,民间社会组织提供的社会保障可以将范围从家族之内拓展到家族之外,从定居者到流寓者,从徽商群体到更多的徽州外出谋生者。既解决生存问题,又解决发展问题,从而形成了良性的发展模式。诸如兴建学校,便利学龄儿童接受较好的教育;兴建养济院、育婴堂、惠民药局等,......
-
〓 也说“衡阳雁”
“衡阳雁”是古代诗词中的经典意象,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均与之相关,如杜甫“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等。“衡阳雁”意象之所以生成,当与“雁不过衡阳”的观念有关。关于其成因,前人有几种不同说法:一是地势使然。南岳衡山有七十二峰,最南端即位于衡阳的回雁峰。古人认为回雁峰地势极高,阻挡了......
-
〓 陈子昂作《座右铭》献疑
《座右铭》“事父尽孝敬”一文,现存最早的陈子昂集刻本明弘治四年杨澄刻本《陈伯玉文集》不收,今天所知明代的所有抄本、刻本陈集也都不收,直到清编《全唐文》才补进陈子昂的文章中,此后童养年先生的《全唐诗续补遗》卷一又补入陈子昂名下,题下小注说“《陈伯玉集》未收”“《文苑英华》七九〇《铭》”。中华书局1960年出版、上海古籍出......
-
〓 辽代文学中的美趣
《辽史·文学传》说,辽起松漠,礼文之事固所未遑,但其风气刚劲,“然二百年之业,非数君子为之综理,则后世恶所考述哉”。说明辽代文事逐步成为社会统治的重要内容,显现出风气刚劲的独特风致,体现在审美取向方面,既质实有物、美善一体,又多元异质、繁彩纷呈。通览陈述编《全辽文》,共计出现了91处“美”字,不论是简洁有力的口语记录,......
-
〓 唐宋转型与碑志文创作
碑志文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唐宋文化昌明,文学昌盛,碑志作家多、作品多,众所周知。而从转型的角度比较分析碑志文的发展流程和风格特征,有助于深化唐宋之际的文学认识。碑志作家的身份转型中唐以来,士人的主体身份和文化心理身份发生了变化,这影响到碑志文的创作。初盛唐朝廷选拔撰碑文者多注重文词之士,此尤以玄宗时期为最。如......
-
〓 从出土文献看汉《诗》分卷
《汉书·艺文志》记载,“《诗经》二十八卷,鲁、齐、韩三家”,“《毛诗》二十九卷”。但鲁、齐、韩三家《诗》具体如何分卷,《毛诗》多出的一卷到底是什么,一直都有争论。王引之认为鲁、齐、韩三家《诗》二十八卷分别是:十五国《风》为十五卷,《小雅》七十四篇为七卷,《大雅》三十一篇为三卷,三《颂》为三卷,合起来二十八卷。至于《毛诗......
-
〓 用儒学智慧助力世界和平
20世纪80年代,在讨论“面向21世纪”的国际会议上,有西方学者提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致力于社会和谐、天下大同。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减少纷争、消弭战乱,需要借鉴中国儒学智慧。“和而不同”与相互尊重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 宋代乡约乡礼
“乡约乡礼”一词,首见于北宋中叶,其雏形可追溯至周代。“乡”是周代时设立的行政区域。以齐国的都邑建制为例,王宫之内居住的是大贵族和官吏,城外和郭内的地区统称为“乡”,乡下辖州、党、族、闾、比。每年正月,各级乡官都要召集乡民“读法”(宣读政令),引导乡民尊德向善,“读法”是“乡约”的最初表现形式。“乡约乡礼”代表着一种“......
-
〓 抗战大后方研究的新进展及新趋向
“抗战大后方”是与根据地、沦陷区相对应的战时中国的三大政治版图之一,是抗战时期中国各派政治势力和社会各界普遍使用的概念,也是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中的重要术语。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政治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中共的“抗战大后方”概念,强调大后方是云、贵、川等地。1939年3月,周恩来在分析全国形势时,表示......
-
〓 陶渊明为何自作祭挽诗文
目前陶渊明诗文研究几乎到了“陶尽门前土”的地步,似乎已无可挖掘之处。但细细品读陶集,仍有值得关注和研究之诗文。如陶集中有一篇《自祭文》和三首《拟挽歌辞》。《文选》选陶渊明《挽歌》第三首,题曰《挽歌诗》;王叔岷《陶渊明诗笺证稿》、龚斌《陶渊明集校笺》和王孟白《陶渊明诗文校笺》等均改“《拟挽歌辞》”,题作“《挽歌诗》”,认......
-
〓 汉唐诗文中的琴瑟寓意
编者按诗歌、音乐和舞蹈,在发生之初即密切相关。当舞蹈独立后,诗乐仍长期默契配合,除《诗经》、乐府及词、曲等诗乐结合的典范之外,音乐与文学的其他方面同样也结缘颇深。本期的三篇文章,从不同视角切入,对音乐与乐府歌诗及文学的相互渗透做了独到的个案探讨。《汉唐诗文中的琴瑟寓意》通过对汉唐典籍的梳理,发现琴瑟除喻婚姻外,尚有多种......
-
〓 传记视阈下的汉末魏晋南北朝乡贤与乡村治理
乡贤,指那些长期居住在乡村、不应察举与征辟或者在出仕以前或辞官以后不担任朝廷官职且以道德文章为乡人所推崇敬重者。汉末魏晋南北朝,王朝更迭频繁,国家政权的权力往往无法抵达社会的末端——乡村,造成乡村治理的缺失。在此种情况下,乡贤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乡村道德伦理的恢复和建设方面,体现得尤为显著。汉末......
-
〓 学术笔谈:唐五代宋初敦煌私社的社会功能
主持人语 本期主持:郝春文(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名誉会长) 本期主题:古代敦煌民众的社会生活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强调“要加强敦煌学研究”。“敦煌文献等重点古籍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敦煌文书是敦煌学研......
-
〓 由文入质 文质彬彬——古代诗歌的若干形式标志和内容分层
古代诗歌的字词、词组、句、句群、段落、篇章,都有内容分层时需要研究的问题。有的诗歌字词的字义或词义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含义却可以不同。 例如,李商隐《无题》诗第一句“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两个“难”字,都是“困难,不容易,做起来费事”的意思,但是第一个“难”侧重客观上的困难,后一个“难”侧重主观上情感的困难。诗歌上下文......
-
〓 浅谈《诗论》与孔子删诗
笔者的学术研究,是从《孔子诗论》开始的。廖名春先生曾指出简文并非全部是孔子论诗,故改称《诗论》。而经过简序重排,所谓颂、雅、风的顺序说明显然站不住脚。《诗论》的出版,并没有解决大家关心的子夏传《毛诗》、诗序等问题。不过笔者曾经据《诗经》等,指出《关雎》《鹿鸣》《文王》《清庙》这风、小雅、大雅、颂的首诗,被称为鲁诗之......
-
〓 中华大漆 文明之光
中国是大漆使用的先行者,也是大漆艺术的发祥地,是世界上第一个形成大漆文明的国度。中华大漆文明历经8000年发展,源远而流长。漆器在新石器时代前就已曙光初现,而汉代和明代的漆器艺术是中华大漆文明岁月长河中最为璀璨的两颗明珠。我们的先民用勤劳的双手、智慧和匠心创造了绵延流长的辉煌漆器艺术,滋润了中华文化,也恩泽了世界文......
-
〓 汉初的劝农诏及农事题材创作
重农桑务耕织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铸就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一种精神标识。《吕氏春秋·上农》引后稷之语称“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也”,耕织为本的思想渗入到先民的精神深处,崇武尚法的秦在彰显其功德的《琅琊台刻石》里写道“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汉初的文景之治吸取秦亡历史......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