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气里的韵味中国:秋深叶落已立冬
立冬是入冬后第一个节气,标志着闭蓄冬藏、万物休养的开始。所谓“冬藏”,在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述得十分具体生动,“是月立冬前五日,西御园进冬菜。京师地寒,冬月无蔬菜,上至宫禁,下及民间,一时收藏,以充一冬食用。于是车载马驮,充塞道路”。民以食为天,物藏孕育着冬的到来。 古人基于长期生活实践观察,将立冬分为三......
-
〓 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打造“数字丝绸之路”
习近平:在智慧城市、5G、人工智能、电子商务、大数据、区块链、远程医疗等领域打造更多新的合作亮点,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和政策沟通协调。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打造“数字丝绸之路”。这段话出自2020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数字经济......
-
〓 这个皇帝的书法不简单,大师级!
宋高宗,赵构,是注明“书画皇帝”宋徽宗赵佶的儿子。两个皇帝治国不行,但都是艺术仙手。他在位三十六年,苟且偷安,匿怨忘亲,恬墮煨儒,坐失事机。卒至纳币称臣,割弃淮北,乞和于金,使宋代成偏安之局。今天,我们介绍的这件书法是他的真草《嵇康养生论卷》,而且是纸本墨迹,非常难得。先来看字吧: ......
-
〓 典籍中的“腊八”
腊八起源于上古时代,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日子。《礼记·月令》载:(孟冬之月)“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孔颖达在注疏中解释说:“腊,猎也。谓猎取禽兽以祭先祖五祀也。”《风俗通》说:“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腊,汉改曰腊。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当时腊......
-
〓 从上博东馆谈起,看公共艺术如何为博物馆赋能?
上海博物馆东馆建设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为提升上博东馆空间环境水准,打造上博东馆文化艺术品牌,上海博物馆东馆公共艺术全球征集大赛于今年6月正式启动,目前已收到超过500份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品方案。10月14日,由上海博物馆和上海大学主办、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上海博物馆东馆公共艺术全球征集大赛‘卓越城市建设与公......
-
〓 为什么说玄奘“西天取经”,是古丝绸之路上不朽的纪念碑?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主题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实现共同发展繁荣”。“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上意义重大,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占有重要地位。回顾历史,我们会想到张骞......
-
〓 秋分祭月与中秋赏月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宋代诗人李朴的《中秋》描写了在广袤无垠的月夜里赏月的情景。中秋赏月是由秋分祭月演化而来。祭月是一种古老的祭祀礼仪,祭月在上古作为季节祭祀仪式被列入皇家祀典、例行祭祀。先人认为,“日者,阳之主”,“月者,阴之宗也”。日月代表着阴阳两极,两者和谐是万物蓬勃......
-
〓 记一副对联 学十点知识
著名教师章闻,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曾自编一副包含十个知识点的对联给学生,并让学生自己翻阅工具书或上网查找对联所涉及的内容。不仅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库存、拓宽了学习视野,还使学生养成勤于查阅、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其对联是:读三苏、诵三曹、研三袁、探三玄,志求三乐;温四史、展四库、惜四孟、度四美,心美四君。此联一气呵成,读来......
-
〓 二十四史的源流
所谓“二十四史”,是指中国历史是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的统称,起于汉武帝时诞生的《史记》,终于清乾隆时刊行的《明史》,前后相隔一千八百多年。“二十四史”的概念亦是逐步形成的。历史上,三国时期已有“三史”之称,原指《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
-
〓 中国古代官制常识
史:商代设置,原为驻外武官,后成为王左右的史官,掌管祭祀和记事。马:商代设置,负责征讨和射猎。戍:商代设置,督率“族”、“众”,从事守边和征伐。小史:周代掌管邦国之志和贵族世系。小臣:商和西周时朝廷官员,亦称少臣,常奉王命从事占卜、祭祀、田猎和征伐。卿士寮:官署名,商末、西周时设置,其长官称为卿士,执掌国家政务。太史寮......
-
〓 东汉三君八俊
东汉时期,太学生把敢于同宦官进行斗争的清流人物,冠以“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称号,表示对宦官集团的不满和蔑视,其中以“三君”窦武、刘淑、陈蕃为领军人物。典出《后汉书·党锢列传》:上曰“三君”,次曰“八俊”,次曰“八顾”,次曰“八及”,次曰“八厨”,犹古之“八元”、“八凯”也。窦武、刘淑、陈蕃为......
-
〓 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为中国古代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一称“汉石经”。其字体为一字隶书,故又称“一字石经”。汉代立五经于学官,置十四博士。各家经文皆凭所见,并无供传习的官定经本。博士考试亦常因文字异同引起争端,甚至行贿改兰台漆书经字。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议郎蔡邕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得到灵帝许可。于是,参校诸体文字的经书......
-
〓 六经皆史
六经皆史之方,治之则明其行事,识其时制,通其故言。是以贵古文。古文者,依准明文,不依准家法。成周之制,言应《周官经》者是,不应《周官经》者非。覃及穆王以下,六典浸移,或与旧制驳(周礼犹今会典,时有增改。穆王以后,制异《周官经》者多矣,然其为周礼一也),言应左氏内外传者是,不应左氏内外传者非,不悉依汉世师说也。何以言之?......
-
〓 自古春季称谓多
古代将夏历的正月、二月、三月称为春。一年四季在于春。在古代春天还有各种各样的雅称,这些雅称从不同角度生动地传达了人们对于春天的感受、憧憬和希望,记载了春天的文化意义。 三春:古时以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简称“三春”。诗人孟郊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句。 九春:春季三个月共九......
-
〓 在沈阳故宫看清代伊秉绶、王澍等的“篆隶中兴”
清代是中国古代书法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篆书、隶书两种衰微的书体在清代再次兴盛,迎来“篆隶中兴”。澎湃新闻获悉,“高古苍浑——沈阳故宫博物院藏篆隶书法对联展”近日对外展出,36件(套)书法作品展现“中兴期”的篆书、隶书以及清代碑学书法家“求质”“尚朴”的审美取向。此次展览按展出书体分为“清代篆书”“清代隶书”两个......
-
〓 “春节”小知识:我国现行“春节”今年整整“100岁”
新华社天津2月9日电(记者周润健、蔡玉高)2月10日,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人一年一度最为看重、庆祝最热烈的传统节日——春节。民俗专家表示,虽然已有4000多年历史,但是将农历正月初一作为过年之日,称之为“春节”,并且放假,是在辛亥革命以后的1914年开始的,加上今年春节,现行春节整整“100岁”了。 天津......
-
〓 国学小常识:贡院是一种什么建筑
贡院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时会试使用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又称为考棚。贡院的设置,最早开始于唐朝。为什么我国古代的考场叫“贡院”呢?在古代,凡是送给皇帝的物品都叫贡品,唯独“贡院”贡献的是人才。所以贡院就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或国家的意思。北京的贡院建立于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大门五间,称为“龙门”......
-
〓 亮宝:“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之谜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膊2014年岁杪,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丝绸之路》展异常火爆。其中,“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膊引起观众极大兴趣。这件蜀地织锦护膊,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列入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时光倒流。1995年10月,中国—日本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墓地进行考古发掘。在清......
-
〓 撷趣:古今琴弦知多少
越南的独弦琴只有一根弦,右手弹,左手控制弦的松紧,松则音低,紧则音高,能演奏出优美的琴声。 两根弦的琴有很多:二胡,从西域传来故称“胡琴”;京胡、京二胡、中胡、大胡、板胡都是两根弦;蒙古族的马头琴也是两根弦,不过琴弓不是卡在两根弦之间,而是在弦外平拉。 中国传统弹拨乐器“三弦”,顾名思义有三根弦。 ......
-
〓 古人如何计时
中国是世界上最先懂得计时的国家。大约商朝后期,中国就出现了把一昼夜分为100等分的百刻计时制,而且历朝历代沿用不衰,一直到清末才废止。因为出现了百刻计时制,因此中国古代便拥有了统一的计时标准。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先人的一个伟大创举。 有了计时标准,古人都发明了哪些计时器呢? 日晷 日晷,本义是指太阳的......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