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回归本然:朱绍侯先生对中国古代史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以《中国古代史教程》为中心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朱绍侯先生始终如一地致力于中国古代史教材建设,致力于把中国古代史研究新成果、思想、方法融汇于中国古代史教材编纂和教学实践之中,在成功主编了十院校本《中国古代史》之后,以耄耋之年又主编了《中国古代史教程》,实现其史学思想向“本然”的回归,是当代史学研究与历史教育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新中国史......
-
〓 真假亚当·斯密
——从“没有分工的市场”看近世中国乡村经济的变迁
【内容提要】本文聚焦于阿里吉《亚当·斯密在北京》一书,对国内外中国经济史学界有关斯密型动力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批评与讨论,对阿里吉与加州学派有关斯密分工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表现所做的解读提出强烈质疑,并通过阅读斯密、马克思的原典,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斯密,即强调“社会分工”的斯密,并引入吴承明“没有(社会)分工的市场”概念,主......
-
〓 2010年先秦秦汉经济史研究综述
2010年先秦秦汉经济史研究成果在数量上较上年减少,但总体研究水平有所提高,研究方法更具多样化,部分硕士论文值得关注。兹分述如下。总论 本年度先秦秦汉经济史研究专著主要有陈力的《东周秦汉时期城市发展研究》[①],高婉瑜的《先秦布币研究》[②],朱宏斌的《秦汉时期区域农业开发研究》[③]。一些相关硕士论文值得关注。主要......
-
〓 良师难遇
——回忆吴承明先生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缘分。荀子说:“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辨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一个人能够遇到好老师,是他一辈子的福气。然而这种福气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正如佛家所云:世间万物皆因缘而生,因缘聚则物在,因缘散则物灭。我本人在读书和工作时,有幸得到多位良师的指导,因此我是非常有福之人。......
-
〓 走向未来的秦汉史研究
——“三十年秦汉史研究的理论反思”笔谈之二
【作者简介】彭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大陆秦汉史研究的进步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上世纪50年代末史学界逐渐形成的对唯物史观的僵化教条理解被打破,“以论带史”的研究方法被摈弃,通过对中国历史自身发展的研究,解释中国历史进程,得到学界普遍认同。第二,大量新出土......
-
〓 吴承明先生与中国经济史论坛——缅怀经济史界的智慧之星
经济史界一颗智慧之星陨落了。2011年7月8日,94岁高龄的吴承明先生离开了我们。吴承明先生无疑是当今中国经济史界最具影响力的一位学者。学贯中西,淹通今古,年高德劭,机敏睿智,在经济史园地耕垦不辍,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他的离去在中国经济史学界所留下的空缺,短时期内是难以填补的。吴承明先生和中国经济史论坛有着特殊......
-
〓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起源、实质与启示
本文为作者在复旦大学的讲演稿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提出《经济学人》今年4月发表《第三次工业革命:制造业与创新》的专题报道,描述了目前正在发生的由技术引领的制造业的深刻变化。而美国著名未来学者杰里米·里夫金(Rifkin)的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出版,也论述了由互联网与再生性能源融合导引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引发广泛关注。其实,......
-
〓 第三届近代中外关系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概述
【作者简介】侯中军,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婉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06)。2010年8月11—14日,“第三届近代中外关系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学科与中山大学历史系联合举办,共有来自日本、加拿大以及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
-
〓 “文化”的“译”与“释”:思想史背景下的概念引进和学科建构
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一词,对于中国语文而言,是一个新词和新概念。“文化”概念的引进是西学输入的结果,对于“文化”与“文明”等词汇的语言学研究和转输过程的讨论,既有研究已经走出了就概念来理解概念的阶段,注意将其置于历史语境之下来进行解析,提示了极佳的研究取向。而作为中国学人广泛接受和使用的“文化”概念,它在西语及其输入过......
-
〓 农史学科发展与“农业遗产”概念的演进
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启动了“全球重要农业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1]保护项目,农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和相关研究逐渐成为学界的热点之一,为农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动力。关于“农业遗产”及相关诸概念,目前学界存在不同的意......
-
〓 访法国著名汉学家魏丕信教授:历史学家必须冷静、客观
【作者简介】陈晓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教师。魏丕信(Pierre-Etienne Will),法国著名汉学家,1944年生于法国东部城市格莱,1988——1991年任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研究主任,1991年至今在法兰西学院任教,执掌中国现代史教席。在40余年的汉学研究生涯中,魏丕信著作甚丰,......
-
〓 吴承明先生学术生平
吴承明先生,享誉海内外的资深经济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研究员。1917年1月3日生于河北省滦县,2011年7月8 日15时45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先生1932年考入北洋工学院预科,1934年入清华大学理学院学习化学。1936年秋天转考入北京大学史学系。1940年毕业后供职于重庆......
-
〓 2012年考古学综述
——2012年终特刊:历史学之四
2012年,是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结合继续夯实中国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关注国内外前沿热点问题,在域外新知介绍、跨学科研究等多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同时,这一年,地下考古、文献资料、海外鲜见资料的发掘与梳理,都较往年有较大增长。这是历史学认识论、方法论高度自觉性的体现,说明中国历史学逐渐汇入世界学......
-
〓 一位巨星的陨落
——纪念雅克·巴尔赞
刘芳编译当地时间2012年10月25日晚,美国文化历史学家雅克·巴尔赞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中南部的圣安东尼奥去世,享年104岁,离其105岁的生日仅仅还差一个月。雅克·巴尔赞,美国著名的史学大师,研究西方文化六十余年,蜚声国内外。他兴趣广泛,一生出版了四十多部作品,内容涉及哲学、音乐、思想史、当代艺术。在学术理论上,巴尔赞......
-
〓 《二十四史》的前世今生:“百衲本”与“聚珍本”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二十四史》总共3249卷,约有4000万字。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二十四史》的内......
-
〓 “中国经济史中GDP估算的资料来源与理论方法研讨会”纪要
2011年5月7日,《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清华大学经济史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经济史研究中心在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联合举办了“中国经济史中GDP估算的资料来源与理论方法研讨会”,来自中国社科院经济所、近代史所、当代中国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行政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
-
〓 2000年以来国内粟特研究综述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粟特人的研究,特别是粟特人进入中国的研究在不断进步。从1999年开始,以虞弘墓的发现为肇始,随之而来的是安伽墓、史君墓、康业墓,这一系列重大发现推动了栗特研究的深入。这些墓葬的发现也吸引了全世界从事粟特研究工作的学者,但由于条件限制,笔者不能穷尽近十年来国外学者的论著,只能就国内的研究成果做一个阶段......
-
〓 点一点西方学术的家底
这间书房原本是车库,给拿来放书了——全部是西书。感兴趣的读者不妨好好端详。正对着车库的这间书房,有空调有地暖,恒温恒湿。Loeb丛书就整齐地摆在远处过道的书架上。陈恒,1968年生,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古代希腊史、西方史学史与史学理论。1996年至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工作。曾任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现......
-
〓 2010年辽金西夏史研究综述
2010年是21世纪辽金西夏史研究的第一个十年。这一年新出的专著主要有佟柱臣《中国辽瓷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向南、张国庆、李宇峰辑注《辽代石刻文续编》(辽宁人民出版社),杨军《契丹开国皇后》(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孙进己、孙泓《契丹民族史》和《女真民族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杨忠谦《政权对立与文化融合:金代......
-
〓 “传承与变革——10-14世纪中国的多边政治与多元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1年8日27-29日,“传承与变革-10 -14世纪中国的多边政治与多元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复旦大学历史系主办,来自国内外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考了会议,共收到专题论文19篇。学者们就宋元时代的政治、经济、法律、军制、思想文化等社会侧面,及宋元史研究的新材料、新方法等,展开了热烈讨论。首场......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