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黑水城西夏文文献整理与研究
【核心提示】正是由于黑水城西夏文文献数量巨大、内容丰富,极具学术价值,所以对黑水城西夏文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其意义和价值是不言而喻的。黑水城遗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东南的荒漠中。其地在汉代属古居延地区,著名的居延汉简就在附近发现。自汉至唐,这里多数时段相继为少数民族统治和经营。宋元以来,为党项、羌、蒙古族控......
-
〓 首届国际经济史论坛综述
中国经济史学会和香港科技大学于2011年8月29-30日在香港科技大学联合举办了“2011年国际经济史论坛”,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瑞典、葡萄牙、乌拉圭等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30位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董志凯和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李中清出席并主持会议。论坛的主题是探讨......
-
〓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起源、实质与启示
本文为作者在复旦大学的讲演稿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提出《经济学人》今年4月发表《第三次工业革命:制造业与创新》的专题报道,描述了目前正在发生的由技术引领的制造业的深刻变化。而美国著名未来学者杰里米·里夫金(Rifkin)的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出版,也论述了由互联网与再生性能源融合导引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引发广泛关注。其实,......
-
〓 史学研究走向田野与社会
【核心提示】与传统史学重视上层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自上而下”视角不同,社会史的研究更重视芸芸众生的历史与日常。举凡人口、婚姻、家庭、宗族、农村、集镇、城市、士农工商、衣食住行、宗教信仰、节日礼俗、人际关系、教育赡养、慈善救灾、社会问题等等,均从“社会生活的深处”跃出而成为社会史研究的主要内容。今年适逢山西大学建校11......
-
〓 新中国经济史学的繁荣与发展——访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武力
中国经济史研究发端于清末,形成于民国时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经济史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是以西方进化论和实证研究为特点的学派;二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为指导的学派。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经济史研究的角度、内容以及目的,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理论整合。作为横跨经济学与历史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中国经济......
-
〓 历史变迁中的文化记忆
连连作为强调社会事实和集体意识的涂尔干的学生,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是在“记忆的社会框架”之中讨论个体记忆如何在集体互动中得以塑造,集体如何通过决定其成员记忆的方式来获得并保有记忆。这一社会学的研究路径既被阿斯曼继承又被其发展,作为历史学家,阿斯曼不满足于哈布瓦赫以交往记忆为特点的集体记忆理论,提出了以客观的物质文化符......
-
〓 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综述
【内容摘要】由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2011年4月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与会学者围绕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及影响、历史上的海上贸易口岸及海关、南海文物及文化遗产、南海主权及海权意识、南海区域的中外关系及华侨华人等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与交流,会议取得了丰硕成果。【关键词】中外......
-
〓 近百年来社仓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内容摘要】从学术史的视角对社仓研究的成果进行评述尚付阙如。本文拟对近百年来社仓研究成果予以评述,意在总结学界已经取得的学术进展,并提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希冀对推进社仓研究有所助益。【关键词】社仓;研究;回顾;思考【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十八世纪社仓积贮政略研究”(L10DZS010)【作者简介】穆崟臣(197......
-
〓 一个无专著的教授的学术观——访姚大力
姚大力 2009年11月,清华大学恢复上世纪20年代的国学研究院建制,显然是希望藉此更全面地接续这所百年老学堂曾有过的浑灏沉潜的人文学术传统。有意思的是,新国学院的五名特聘专、兼任教授中,三位有南京大学的学历背景。这当中,来自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的兼职教授姚大力,很可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读博士时间最长的一人。......
-
〓 回归本然:朱绍侯先生对中国古代史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以《中国古代史教程》为中心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朱绍侯先生始终如一地致力于中国古代史教材建设,致力于把中国古代史研究新成果、思想、方法融汇于中国古代史教材编纂和教学实践之中,在成功主编了十院校本《中国古代史》之后,以耄耋之年又主编了《中国古代史教程》,实现其史学思想向“本然”的回归,是当代史学研究与历史教育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新中国史......
-
〓 第三届近代中外关系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概述
【作者简介】侯中军,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婉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06)。2010年8月11—14日,“第三届近代中外关系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学科与中山大学历史系联合举办,共有来自日本、加拿大以及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
-
〓 史无定法 识人唯长
——吴承明先生的治学与为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100836在去年那个闷热难熬的八月,几经犹豫后我还是决定应邀撰写关于不久前辞世的吴承明先生的学问人生。尽管此前也为之写过两文[①],还是担心自己因先生离去的悲痛昏昏沉沉,而且时间很紧恐难完成这篇长文,更怕能力学养不逮无法全面、准确地写好先生一生的坎坷光辉与博大精深。不过,好在最终还是按时交了稿......
-
〓 “传承与变革——10-14世纪中国的多边政治与多元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1年8日27-29日,“传承与变革-10 -14世纪中国的多边政治与多元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复旦大学历史系主办,来自国内外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考了会议,共收到专题论文19篇。学者们就宋元时代的政治、经济、法律、军制、思想文化等社会侧面,及宋元史研究的新材料、新方法等,展开了热烈讨论。首场......
-
〓 “终身板凳安清冷,半句文章莫放空”:记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李瑚
在6月10日通过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名单中,近代史研究所李瑚研究员荣列其中。得知这一消息,他平静地说:“设置荣誉学部委员称号,是国家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尊重社会科学家劳动的重大举措,对社会、对学术界都是十分有益的事。我已耄耋之年,获此殊荣,对此将终生难忘。”熟知他的为人与学问的同辈晚学,由衷钦佩他在中国近代史,特......
-
〓 吴承明先生与中国经济史论坛——缅怀经济史界的智慧之星
经济史界一颗智慧之星陨落了。2011年7月8日,94岁高龄的吴承明先生离开了我们。吴承明先生无疑是当今中国经济史界最具影响力的一位学者。学贯中西,淹通今古,年高德劭,机敏睿智,在经济史园地耕垦不辍,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他的离去在中国经济史学界所留下的空缺,短时期内是难以填补的。吴承明先生和中国经济史论坛有着特殊......
-
〓 访法国著名汉学家魏丕信教授:历史学家必须冷静、客观
【作者简介】陈晓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教师。魏丕信(Pierre-Etienne Will),法国著名汉学家,1944年生于法国东部城市格莱,1988——1991年任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研究主任,1991年至今在法兰西学院任教,执掌中国现代史教席。在40余年的汉学研究生涯中,魏丕信著作甚丰,......
-
〓 点一点西方学术的家底
这间书房原本是车库,给拿来放书了——全部是西书。感兴趣的读者不妨好好端详。正对着车库的这间书房,有空调有地暖,恒温恒湿。Loeb丛书就整齐地摆在远处过道的书架上。陈恒,1968年生,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古代希腊史、西方史学史与史学理论。1996年至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工作。曾任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现......
-
〓 2012年考古学综述
——2012年终特刊:历史学之四
2012年,是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结合继续夯实中国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关注国内外前沿热点问题,在域外新知介绍、跨学科研究等多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同时,这一年,地下考古、文献资料、海外鲜见资料的发掘与梳理,都较往年有较大增长。这是历史学认识论、方法论高度自觉性的体现,说明中国历史学逐渐汇入世界学......
-
〓 改革开放以来唐史研究若干热点问题述评
30年前那场思想解放运动,对于中国当代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怎么估计也不算过高。一般而言,虽说学术研究并不完全是政治气候的晴雨表,但是政治开明、思想解放毫无疑问是学术事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由于改革和开放,中外学术交流之渠道畅达,海外学术著作的翻译与介绍也日渐增多,海外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对于国内中古史研究也有很明显的影响。......
-
〓 沉痛告别吴承明先生(图片)
2011年7月14日,吴承明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兰厅举行,吴老的亲属、同事、学生以及京内外内外学者百余人参加了告别仪式。灵堂遗像遗体花圈花圈花圈花圈花圈亲属孙子与儿媳本文照片系纪辛先生拍摄和提供...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