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个无专著的教授的学术观——访姚大力
姚大力 2009年11月,清华大学恢复上世纪20年代的国学研究院建制,显然是希望藉此更全面地接续这所百年老学堂曾有过的浑灏沉潜的人文学术传统。有意思的是,新国学院的五名特聘专、兼任教授中,三位有南京大学的学历背景。这当中,来自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的兼职教授姚大力,很可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读博士时间最长的一人。......
-
〓 土族研究百年概观
土族研究已经走过100年。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国外一些探险家、旅行家、博物学家和传教士来到青海、甘肃一带,对土族民间文学、语言文化、历史起源、婚姻家庭、宗教信仰等多方面进行了考察和研究。主要学者有坡塔宁、柔克义、鲁鸠阿恩克、施罗德、许让等。其中,比利时神父许让撰写的《甘肃土人的婚姻》、《土族的起源、历史及社会组织》......
-
〓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起源、实质与启示
本文为作者在复旦大学的讲演稿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提出《经济学人》今年4月发表《第三次工业革命:制造业与创新》的专题报道,描述了目前正在发生的由技术引领的制造业的深刻变化。而美国著名未来学者杰里米·里夫金(Rifkin)的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出版,也论述了由互联网与再生性能源融合导引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引发广泛关注。其实,......
-
〓 王国维与中国现代学术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简介】于文善(1966一),男,安徽阜阳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在读博士,阜阳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上海200241)。【原文出处】《史学史研究》(京),2010.3.121—1262010年5月28日,时值《王国维全集》正式出版之际,《王国维全集》编委会与来自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
-
〓 新中国经济史学的繁荣与发展——访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武力
中国经济史研究发端于清末,形成于民国时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经济史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是以西方进化论和实证研究为特点的学派;二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为指导的学派。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经济史研究的角度、内容以及目的,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理论整合。作为横跨经济学与历史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中国经济......
-
〓 田昌五先生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谨此纪念先师逝世十周年
【内容摘要】田昌五先生突破既定理论体系的束缚,探讨华夏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进程,论述中国古代社会以宗族体系为核心的社会结构的特点,重新论证战国封建说,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农民历史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探寻中国封建社会循环发展的历史规律,重新划分中国历史阶段,提出中国史学新体系,在中国史研究的诸多领域均成一家之言。其思想与方法......
-
〓 2010年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述评
经济政策民国时期南京、汉口、北平等城市为缓解低收入市民居住困难,由政府出资,选定地块,兴建租金低廉的平民住宅。然而由于政府财力所限,平民住宅出现供应严重不足等问题,其建设没能坚持和扩大,其制度也逐渐形同虚设。唐博以北平为中心对这一制度进行了研究。[1]彭南生以近代江南地区的碑刻资料为分析基础,讨论了晚清江南地区地方官署......
-
〓 克罗齐:“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
谈到西方史学理论,不得不提到一个与我们曾经介绍过的柯林武德名气相当的学者,他就是意大利历史学家、哲学家贝奈戴托•克罗齐。在中国学术界,克罗齐的声名鹊起主要源自自他的著作《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还有就是那句史学理论界风驰电掣般的名言——“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Benedetto Croce)1866年2月25日......
-
〓 陈寅恪有朴素的辩证法吗?
季羡林、周一良等教授常谓陈寅恪有朴素的辩证法。季羡林、周一良等教授常谓陈寅恪有朴素的辩证法。他们所谓的辩证法,实即“唯物辩证法”,意在牵引陈氏以提升其说,而王震邦先生别有所见,认为陈氏实有取于柏拉图的“辩证法”,于论辩之前,先提“假设”,以期在论辩过程中能有一超越、由当下的论题或现实而进入抽象之“理念世界”。汪荣祖《独......
-
〓 吴承明先生与中国经济史论坛——缅怀经济史界的智慧之星
经济史界一颗智慧之星陨落了。2011年7月8日,94岁高龄的吴承明先生离开了我们。吴承明先生无疑是当今中国经济史界最具影响力的一位学者。学贯中西,淹通今古,年高德劭,机敏睿智,在经济史园地耕垦不辍,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他的离去在中国经济史学界所留下的空缺,短时期内是难以填补的。吴承明先生和中国经济史论坛有着特殊......
-
〓 “终身板凳安清冷,半句文章莫放空”:记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李瑚
在6月10日通过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名单中,近代史研究所李瑚研究员荣列其中。得知这一消息,他平静地说:“设置荣誉学部委员称号,是国家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尊重社会科学家劳动的重大举措,对社会、对学术界都是十分有益的事。我已耄耋之年,获此殊荣,对此将终生难忘。”熟知他的为人与学问的同辈晚学,由衷钦佩他在中国近代史,特......
-
〓 “传承与变革——10-14世纪中国的多边政治与多元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1年8日27-29日,“传承与变革-10 -14世纪中国的多边政治与多元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复旦大学历史系主办,来自国内外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考了会议,共收到专题论文19篇。学者们就宋元时代的政治、经济、法律、军制、思想文化等社会侧面,及宋元史研究的新材料、新方法等,展开了热烈讨论。首场......
-
〓 回归本然:朱绍侯先生对中国古代史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以《中国古代史教程》为中心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朱绍侯先生始终如一地致力于中国古代史教材建设,致力于把中国古代史研究新成果、思想、方法融汇于中国古代史教材编纂和教学实践之中,在成功主编了十院校本《中国古代史》之后,以耄耋之年又主编了《中国古代史教程》,实现其史学思想向“本然”的回归,是当代史学研究与历史教育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新中国史......
-
〓 历史变迁中的文化记忆
连连作为强调社会事实和集体意识的涂尔干的学生,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是在“记忆的社会框架”之中讨论个体记忆如何在集体互动中得以塑造,集体如何通过决定其成员记忆的方式来获得并保有记忆。这一社会学的研究路径既被阿斯曼继承又被其发展,作为历史学家,阿斯曼不满足于哈布瓦赫以交往记忆为特点的集体记忆理论,提出了以客观的物质文化符......
-
〓 宁可劳而不获,不可不劳而获——忆先师筱苏先生
——“史念海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之三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62“宁可劳而不获,不可不劳而获,以此存心,乃有事业可言。”这是顾颉刚先生在筱苏师受业时的训诲,也是筱苏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诫,多年来我一直铭记在心。虽处当今物欲横流、科研成就以数量来衡量、职称和薪金乃至一切待遇都要与发表论著数量挂钩之时代,坚持起来颇为不易,......
-
〓 点一点西方学术的家底
这间书房原本是车库,给拿来放书了——全部是西书。感兴趣的读者不妨好好端详。正对着车库的这间书房,有空调有地暖,恒温恒湿。Loeb丛书就整齐地摆在远处过道的书架上。陈恒,1968年生,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古代希腊史、西方史学史与史学理论。1996年至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工作。曾任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现......
-
〓 第三届近代中外关系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概述
【作者简介】侯中军,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婉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06)。2010年8月11—14日,“第三届近代中外关系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学科与中山大学历史系联合举办,共有来自日本、加拿大以及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
-
〓 2012年考古学综述
——2012年终特刊:历史学之四
2012年,是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结合继续夯实中国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关注国内外前沿热点问题,在域外新知介绍、跨学科研究等多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同时,这一年,地下考古、文献资料、海外鲜见资料的发掘与梳理,都较往年有较大增长。这是历史学认识论、方法论高度自觉性的体现,说明中国历史学逐渐汇入世界学......
-
〓 李四光:崎岖五岭路石迹耿千秋
石迹耿千秋毕生作写照李四光早年为悼念一个好学生曾写过此诗,亦为其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光辉写照。崎岖五岭路,嗟君从我游。峰峦隐复见,环绕湘水头。风云忽变色,瘴疠蒙金瓯。山兮复何在,石迹耿千秋。李四光,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者和领导人。他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的研究和教育事业,成就卓著,蜚声海内外,是我国冰川学研究的奠基人。他独创......
-
〓 访法国著名汉学家魏丕信教授:历史学家必须冷静、客观
【作者简介】陈晓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教师。魏丕信(Pierre-Etienne Will),法国著名汉学家,1944年生于法国东部城市格莱,1988——1991年任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EHESS)研究主任,1991年至今在法兰西学院任教,执掌中国现代史教席。在40余年的汉学研究生涯中,魏丕信著作甚丰,......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