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结合继续夯实中国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关注国内外前沿热点问题,在域外新知介绍、跨学科研究等多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同时,这一年,地下考古、文献资料、海外鲜见资料的发掘与梳理,都较往年有较大增长。这是历史学认识论、方法论高度自觉性的体现,说明中国历史学逐渐汇入世界学术发展潮流,并推动国际历史学不断纳入与充实“中国视角与经验”。回望过去,成绩斐然;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会继续为推动中国史学的发展而不懈努力。
【核心提示】2012年的考古发掘以配合全国各地基本建设所做的抢救性发掘为主,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为配合大遗址保护所进行的主动发掘。除更多科技方法和手段在考古工作中深入应用外,发掘前首先要进行文物保护规划已经成为了很多考古工作者的共识。
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评选所获得的关注远远超出以往,大量来自于普通民众的关心与反响不但表明公众考古学对于考古学科的积极推动意义,也表达了群众对于寻根寻源的强烈诉求。
考古发现与发掘
2012年的考古发掘以配合全国各地基本建设所做的抢救性发掘为主,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为配合大遗址保护所进行的主动发掘。除更多科技方法和手段在考古工作中深入应用外,发掘前首先要进行文物保护规划已经成为了很多考古工作者的共识。
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于今年4月在北京揭晓。河南郑州老奶奶庙旧石器时代遗址,福建漳平奇和洞遗址,浙江余杭玉架山史前聚落遗址,内蒙古通辽哈民史前聚落遗址,四川宜宾石柱地遗址,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辽宁建昌东大杖子战国墓地,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窟顶北魏辽金佛教寺院遗址,山东京杭大运河七级码头、土桥闸与南旺分水枢纽遗址等十个项目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2年,这些遗址的后续保护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文物保护和相关工作
2012年6月,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一致同意将中国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42项。7月10日,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以这次会议为标志,我国文物事业发展将进入新的阶段。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在2012年也得到继续重视,如6月启动总投资1000多万元、预计工期3年多的大昭寺壁画维修工程,7月山西省彩塑壁画保护工程启动等。
在文物保护方法上,更多强调了新科技手段的应用,如“数字长城工程”就是利用航天航空等现代空间信息技术、网络与高性能计算技术、数字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考古、实测及文献研究进行有机结合,对长城进行研究、保护和利用的一项庞大工程。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文物损毁惊人,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升等。这些问题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但是当务之急应该是修订和健全相对滞后的法律法规,避免类似“维修性拆除”和“保护性拆除”等事件的发生。
人才培养
2012年5月,国家文物局在京组织召开考古学学科建设发展研讨会。全国考古研究所、各高校考古院系的负责人参加会议并就考古学学科发展方向、学科专业设置、人才需求等问题进行研讨。4月,北京大学考古专业60年庆典活动举行;5月,“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成立暨考古学专业40周年庆典”举行;9月,吉林大学考古学科建设40周年庆典举行。这让我们思考:考古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学科体系和学科传统,今后应该思考怎样转变以适应社会的新变化和新需求。在当下社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稍有脱节可能就会影响到自己的美誉度,高校应该有忧患意识,不但要为考古行业输送合格人才,还要努力输送实用人才和适用人才。
2012年11月,中国考古学会第十五次年会在河北召开,主题为“环渤海考古学研究”,涉及史前考古、夏商周考古、汉唐考古以及陶瓷考古、盐业考古、冶金考古和动植物考古等专业领域。理事长张忠培指出:本次大会上80年代出生的学者成了重要力量,我们看到了希望;大会也为河北考古研究搭建了一个舞台,将当地的文物研究工作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本次大会会员提交的论文比历届都多,是对考古学的一次大检查,是一次收获的大会。会上,大家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形成了考古研究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本次年会的胜利召开,必将为推动中国考古学的研究起到重要作用,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壮大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