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评析:面向大多数青少年——三谈“戏曲进校园”
关注大多数,是“戏曲进校园”工程的初衷和方向。要在现有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更新、细化顶层设计,以“精准”的科学态度助益未来。《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是京剧名段,常合称“大探二”。“戏曲进校园”历年推进成效可观,作为一项长期文化工程,不断深化势所必然。笔者借京剧名段“大探二”之谓,谈一下戏曲进校园或待明晰的目标、思路。......
-
〓 宋元南戏里的春游故事
宋元南戏《新编刘知远还乡白兔记》讲述了后汉开国皇帝刘知(智)远发迹的故事。此剧共三十三出,专门列出第八出“游春”记述刘知远和李三娘婚后游春的场景,可见对于春游习俗的重视。这在其他南戏剧目乃至在其他剧种中都比较罕见。其中的三段“游春”的唱腔有助于我们还原古老的游春习俗,为我们挖掘文化遗产提供了线索。 南戏形......
-
〓 温儒敏:语文教材主治不读书少读书
这次语文教材对篇目的选择是下了很大功夫的,选文要兼顾到方方面面,是充分考虑到社会相对共识的。统编本语文教材的面世不应该理解为对既有语文教材的颠覆,以前各个版本优秀的、好的经验也应尽量吸收进来。另外在编写过程中也注意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特别是克服随意性。还要编得好用,接地气,能够满足一线教学的需要,甚至能够对当前语文教学......
-
〓 人民论坛:把“冷板凳”坐热
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84岁的屠呦呦身着紫色长套裙出席领奖。那一刻,她是最美的人。多年间,屠呦呦带领团队默默无闻潜心研究青蒿素,试千方、尝百药,终为人类健康作出历史贡献。这样一种把“冷板凳”坐热的大美,令人感佩。坐冷板凳不易,把冷板凳坐热更不易。在许多人眼里,坐冷板凳不舒服、不是滋味,与名利无缘、跟热闹无份,与寂寞冷清相......
-
〓 青年驿站:书生意气又何妨
每逢毕业季,我总是想起复旦大学陈正宏教授的一副对联:“史亦尝考,文亦尝校,答辩近了,犹思几度改论稿;家总要成,钱总要挣,奔走红尘,莫忘曾经是书生。”最初看到这副对联是在一个复旦同学的论文后记里,那时我刚签了工作,正在准备古典文献专业的毕业答辩,这两句话可谓直击心头。而不曾想到的是,这副对联后来竟在网上热传起来,激起了不......
-
〓 历史昭示我们开创未来——文化抗战与抗战中的中国知识分子
1937年7月29日,卢沟桥炮响后的第21天,北平沦陷。城中的120万中国人,面临国破家亡、走投无路的惨痛现实。 一夜之间,北平由一座美丽可爱的城市变成人间地狱。作家沈从文出门探听消息,遇到一位老警官:“先生,快回家去,不要再上街了。我们打了败仗,军队全退出城了。”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北平沦......
-
〓 用文化的力量塑造中国形象
中国文化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延绵数千年的生命、系统庞杂的规模、代代相传的延续性都使其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存在。但更让人惊艳的,是中国文化的创新性始终能带给世界不同的惊喜。丝绸之路在历史上描绘出一幅不同文化交融的和谐画卷,“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出再度掀起沿线国家文化交流的热潮,为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创造了契机。在俄罗斯,近......
-
〓 人才史话:举贤良与化民风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洛阳南宫的庆功宴上发话说,大家实话实说,我为何能得天下,项羽为何会失天下?部下回答不得要领,刘邦干脆点破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
-
〓 人才史话:古代官员的360度评价
一天,乾隆皇帝命和珅整修御道。和珅禀奏,石料需全部换新,所需至少十万两白银。乾隆应允。但是刘墉发现:和珅只是把原有石料反过来重新铺设,工程实际上只花了一万两银子。第二天早朝时,刘墉反穿朝服走进太和殿。乾隆责问:你怎么把朝服都给穿反了?刘墉顺势跪下说:启禀皇上,微臣罪该万死。可是现在有人仅仅将御道翻个面,就来欺瞒......
-
〓 中国话语·传薪绝学:古籍修复技艺的传与承
我国的古籍修复事业历史悠久。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就记载着:“书有毁裂,郦方纸而补者,率皆挛拳,瘢疮硬厚。瘢疮于书有损。裂薄纸如薤(音械)叶以补织,微相入,殆无际会,自非向明举之,略不觉补。”这应是文献中有关古籍修复的最早记录。“自晋代已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所谓装背......
-
〓 艺坛杂议:“舌尖”风暴刮起的是文化风
期待许久,央视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终于开播。纪录片继续沿袭了第一季的蒙太奇叙述风格,娓娓道来。在电视艺术创作热衷于寻找感官刺激的年代,相比于赚笑声、骗眼泪、拼出位、玩炒作来博取收视率,《舌尖2》用视听艺术将味觉表达得如此淋漓尽致。可以说,味蕾是《舌尖上的中国》发现的新的电视节目感官。 纪录片把......
-
〓 文艺新视界:以创造精神振兴传统工艺
●文化遗产凝结着创造者的认识和实践能力,是创造精神的延续,因而继承传统不单单要沿袭,更重要的是超越,在这个意义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将机器生产的精细准确渗透于手工再生产的环节,将机器生产的科学性、精确度和手工艺品的差异性、个性化进行有机整合,让机器和手工的特质在互补中实现创造性转化●传统工艺具有催生新的社会生产关系......
-
〓 行走京城在胡同中寻找鲁迅
鲁迅种植的两棵丁香树鲁迅卧室“老虎尾巴”鲁迅曾在此工作过的民国教育部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八道湾胡同鲁迅故居现状砖塔胡同鲁迅故居西三条胡同鲁迅纪念馆今年是辛亥革命百年、鲁迅诞辰一百三十周年,在胡同中寻找他的足迹具有特殊意义。鲁迅虽然生于绍兴,但他工作生涯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城市独属北京。他和我们大家一样,曾是京城的长住居民。1......
-
〓 拒娶公主两例
阅史至东汉,有两则帝王为公主向臣子议婚事,一则发生在汉光武刘秀与大臣宋弘身上,一则发生在一百多年后的汉桓帝刘志与大臣杨乔身上,两则婚事都没成功,但结局却完全不同。《后汉书》卷二十六:时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汉光武刘秀)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宋)弘被引见,帝令主坐......
-
〓 金台随感:心灵御寒
对冬天的寒冷,有人抱怨,有人骂,有人暗自哭泣,但也有诗人说“寒冷有益于我的健康”,另一位沿着初雪漫步的诗人还渴望在柳树的枝杈上“也嫁接上我的两只手臂”。这两位诗人我都爱,是他们教给了我心灵御寒的功课。寒冷,其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本身谈不上好与坏,人却擅自做了区分,看到寒冷有益的一面乃是“达观”,能够把寒冷变成好事更是了......
-
〓 被疏与放逐
《史记·屈原列传》说楚怀王“怒而疏屈平”,屈平“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史记·太史公自序》则说“屈原放逐著《离骚》”,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亦曰“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说屈原“被疏”后作《离骚》,又说屈原“放逐”后作《离骚》,两种说法是否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后代学者有不同看法。 《荀子·修身》说:“......
-
〓 说古论今:两大文明的“金玉良缘”
不同文明的交往与激荡本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但中国与印度这两大文明的交光互影似乎更恢宏瑰丽。印度河与恒河孕育出来的文明、黄河长江孕育出来的文明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圈与辐射地,由于地缘的关系,这两大文明又经过撞击、吸收、改造、融合等多种形式的双向交流。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两世纪,中国的布和竹杖就已经到了印度......
-
〓 颜真卿习字
颜真卿,字清臣,琅邪临沂人也。五代祖之推,北齐黄门侍郎。真卿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开元中,举进士,登甲科。事亲以孝闻。四命为监察御史,充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五原有冤狱,久不决,真卿至,立辩之。天方旱,狱决乃雨,郡人呼之为“御史雨”。又充河东朔方试覆屯交兵使。有郑延祚者,母卒二十九年,殡僧舍垣地,真卿劾奏之,兄弟......
-
〓 陈文璟:师品润笔墨
墨竹图(中国画) 陈玉囿 1976年,年仅30岁、初中学历、一直在家务农的父亲陈玉圃被山东省曲阜师范学院聘请为大学讲师,这在当时的山东画坛,也是一个小小的轰动了。虽然父亲自幼爱画,也有点才气,但没有一些名师的指点,绝不可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16岁的时候,父亲去济南城里买宣纸,抱着纸在马路边走,对面有位先生......
-
〓 无名指的哲学
作者简介:李国文,1930年出生于上海。念过戏剧学校,当过文工团员,去过朝鲜战场,做过文艺编辑。写过《冬天里的春天》、《花园街五号》等小说,《中国文人非正常死亡》、《李国文说唐》等随笔。获过首届茅盾文学奖等奖项。当过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现在是离休在家的荣誉委员。 “踏踏实实,像无名指那样贡献出自己的一滴鲜红的血,写出与......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