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寻踪·王仁湘·煎饼:鏊子煎出的历史滋味
仰韶文化陶鏊甘肃嘉峪关魏晋墓出土砖画厨娘煎饼图,厨娘双手举起煎饼,好像觉得成色不错。河南登封高村宋朝墓葬出土壁画厨娘煎饼图,画面上有三位执事厨娘,一位在擀面,一位用铛在烙饼,一位端起烙好的饼要离开。由饼铛的样子看,应当是平面无沿,只是这饼要先擀后烙,与煎饼工艺稍有不同。(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有鏊(音“傲”——编者注)就......
-
〓 学者本色大家风范——宿白先生九十寿辰感怀
宿白先生近照。 沈乃文摄 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先生已是九十高龄,作为他的学生,深为老人家健康长寿感到高兴。虽为考古圈外人,但近些年拜访先生的次数越发多了起来,因为每一次拜访,犹如心灵的洗礼,先生身上所放射出的人文光芒和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德,照耀着我,温暖着我。同时,多年与学界的交往,目睹学术环境的变迁,使我深感先生......
-
〓 王羲之换鹅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後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
〓 品味古籍:千古绝唱是《离骚》
楚怀王十六年,屈原因草拟宪令、主张变法和联齐抗秦,被内外反对力量合伙陷害而去左徒之职。后来楚国接连在丹阳、蓝田大败于秦,才将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齐国。至怀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次年秦楚盟于黄棘,屈原被流放汉北,当时的汉水以北还是蛮荒之地。屈原的《离骚》,就作于到汉北(今天门、应城、京山、云梦县地)后的两三年中。《离骚......
-
〓 镇馆之宝·故宫博物院:东晋王谢风流,墨迹大概只剩它了
寻宝仪 短笛绘 《伯远帖》是一封尺牍,作者是东晋的王珣。王珣是王羲之的远房侄子。书法是王家的祖传基因,王珣的书法也不错。王珣传世作品只有《伯远帖》了——实际上,可信的东晋文人传世书法作品,也只有《伯远帖》了(《平复帖》算是西晋的)。当然,相信无奇不有的琉璃厂或许还可以找到其他的。《伯远帖》前面几句的大意是,我堂弟王穆伯......
-
〓 亡国之君与情智两商
俗人虑温饱,义士忧天下。“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天下可忧之事,莫过于亡国事大,最忧亡国大事者,当为亡国之君,亡国之忧实在是对亡国之君才情的大考验、大比拼。“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南唐后主李煜,其词风无论是前期的温婉猗丽,还是后期“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的悲情凄凉,用当下的标准评说,李煜无疑是个善解风情......
-
〓 注音字母百年的启示
“注音字母”诞生至今,整整一百年了。“注音字母”,是为汉字注音而设定的符号。1913年,当时的教育部召开了“读音统一会”。3月12日,会议通过了马裕藻、朱希祖、周树人(鲁迅)、许寿裳等的提议,将章太炎的一套符号修订后作为“注音字母”。上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中高度评价注音字母,他说:“辛亥革命......
-
〓 云浩对话龚一:中国传统美学的惊世发现
我和龚一先生的《孤月枯山》与“郑卫之声”的争辩,其实是两个系统的论争。这并不削弱我对大古琴师的尊敬,君子和而不同。过去的中国文脉传统是贵族文化系统,士大夫掌握文化资源,并以此齐家治国,这个系统被多次更迭,而每一次农民起义的成功,都导致文化数十年或者数百年的倒退,中华文明就是在这样的传承与杀戮、渐进与急退之间,蹒跚走到今......
-
〓 话“剪纸”
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它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装饰图案,故称为“剪纸”。《史记》中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的事情,战国时期也有用皮革、银箔镂空刻花的记载,这些为剪纸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汉代纸的发明促使剪纸出现。剪纸制作简便,由于能够充分反映百姓的生活内容,所以在民间很流行。在新疆吐鲁番盆地古墓群......
-
〓 中国话语·传薪绝学:中国因明研究的可喜进展
因明,即佛家逻辑,肇源于古印度,是印度“五明”之一。公元5世纪起,印度因明先后传入中国汉地和藏蒙地区,逐渐形成了中国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两个传统。中国因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过辉煌,成为过世界因明的高峰;也有过低潮,以至成为绝学。最近一次低潮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当时,全国从事因明研究的学者已没有几人,成果更是......
-
〓 略谈中国围棋文化精神
闲看数招烂樵柯,涧草山花一刹那。五百年来棋一局,仙家岁月也无多。——明·徐渭南朝《述异记》有载,晋樵夫王质,入石室山,观二童子下棋,不觉斧烂柯矣。“质归故里,已及百岁,无复当时之人”。这个烂柯的故事,是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棋事,古人有很多关于烂柯的诗句,传颂着其中的围棋精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中包涵着中国文化内涵与围棋文......
-
〓 “12年苦战”呼唤改革职称考试
近日,著名作家铁流悲情苦战职称考试12年未果的消息,经《人民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后,引发强烈关注和热议。为了通过二级作家副高职称考试,铁流年年都要放下手头的创作,努力备战英语和计算机,仅去年就连考了4次计算机。这使他感到苦恼,也非常失落。 对于职称评审,不少单位目前仍然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要......
-
〓 干部谈读书:读外国历史,寻攻玉之石
借鉴他山之石也许不是唯一解决方案,但往往会引入新的视角,提供新的探索维度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著作中提到“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个场合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这都告诉我们多读历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身为领导干部,不仅需要熟知本国历......
-
〓 怎样写好开头——摘自梁晓声《中学生如何写好作文》
写作之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一、自己对开头要求极严,定的标准也高,有股子“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劲儿。《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就是典型例子。据说托尔斯泰为那一行字折磨了自己一个来月。然而这样的写作,只适于从前托尔斯泰那样的人。今天绝大多数写作者都不可能做到那样。从小学生到大学生的一切学生,更不可能做到那样。也没必要......
-
〓 人才史话: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
曾国藩像 资料图片 在中国历史上,堪称完美的成功人士并不多,笔者认为,曾国藩应该算一个。而选贤任能,可以说是曾国藩事业成功的一大法宝。 关于曾国藩的识人用人之道,有学者从其所著《家书》和《冰鉴》中发微,概括为八字诀:广收、慎用、勤教、严绳。广收,就是广泛延揽人才。慎用,就是量才取用,务求慎重。勤教,就是经常......
-
〓 紫竹斋诗话:机锋应对妙成诗
寒山拾得穴壁图 佛门禅对,又称丛林祗对,掉机锋,机锋应对。海内外的称名虽然不一,但应对的主要方式一致。应对,即通过面对面的问答智辩,有时还需要借助手势、语声、表情甚至肢体动作,来测试修业高深、智慧敏悟和应对魄力。这种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瞬时的思维碰撞,犹如边缘热敏效应产生高能粒子一样,意外和升华皆非寻常预见。举......
-
〓 国徽上的马
蒙古国徽蒙古是位于亚洲中部的内陆国,为著名的草原之国,蒙古人的生活中离不开马,长期以来,马在这个国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990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改名为蒙古国,新国徽的中心图案是一匹飞奔的骏马。在马的身上绘制了一组传统的“索云宝”图案,象征蒙古人世世代代兴隆永生的愿望。土库曼斯坦国徽土库曼斯坦是位于中亚西南部的内陆国,国......
-
〓 “十四年抗战”贯通完整抗战精神
“十四年抗战”使抗战精神的内涵更加丰富完整。作为抗战精神重要载体之一的抗战文化,也因“十四年抗战”而变得更加完整和丰富。随着教育部明确要求大中小学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这一提法更加深入人心。“十四年抗战”对中国开展局部抗战和全民族抗战两个历史阶段进行前后贯通整体解读,有利于人们更深刻地认识抗日战争发生、发展的......
-
〓 大地漫笔·编辑丛谈:由“不讲究”想到的
前段时间和一位同行聊天,不免说到编辑这份职业最常做的事——阅读来稿。尤其是谈及读到质量较高的稿子时的那份愉悦,读到质量不尽如人意的稿子时的那份沮丧,“于我心有戚戚焉”。不过话说回来,要求每一篇来稿质量都上乘,也是几乎不可能的一件事。即使是写作保持在一定水准之上的作者,也偶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所以在这方面其实也无法太过......
-
〓 贤哉,回也!
孔子有三千多弟子,一个人有那么多追随者,这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在没有纸张、没有网络、没有点击率的时代,在一个我们现在所说的传媒工具都还不存在的时代,信息的传播还处于几近原始阶段的时候,一个人因为他的思想或者说是他所追求的道,能在当时的那种社会环境中唤起那么多追随者,可见他的思想具有多么大的影响力。......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