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丹青不负少年头——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赏析
图为千里江山图卷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绢本青绿设色,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说起这件传世名作,就不得不提及北宋宋徽宗的一项绘画教育的创举——画学,王希孟就是这所学校的硕果之一。 北宋有过三次兴学的高潮,第一次是范仲淹的庆历兴学,直接管理和资助地方州学;第二次是王安石与熙......
-
〓 中国文化艺术如何进军海外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随着国际上各种文化交流交融日益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要从经济优势转化为文化优势,要让世界知道我们,理解我们,弘扬中国文化,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海外文化和价值观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有一件事也令我记忆深刻。不久前有人来找我,说国内有一个400人的业余老年......
-
〓 商业推土机,请离明故宫再远些
越在流光溢彩的时代,越需要拒绝过度商业化,拒绝将城市建设凌驾文物保护之上南京明故宫原占地面积超过100公顷,部分遗址至今仍可见,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南京市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可如今,在明故宫皇宫遗址西南角40万平方米的地块上,一个总投资额达200亿元的商业地产项目——中航科技城,正在火热建设中。媒体的“起......
-
〓 见仁见智:冯骥才为何反对“开发”文化?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在两会记者会上说,我最反对对文化用“开发”这个野蛮词汇,他直言,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我是忧大于喜,而且忧大大地大于喜”。 冯骥才委员是长期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村落文化保护的专家、学者,以敢讲真话而著称,以往每年两会,他都要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大声疾呼,今年两......
-
〓 官员,博士?
学位是分层次的,有学士、硕士和博士;官员是有级别的,省部级、厅局级……平心而论,学历高并不是什么坏事儿,甚至我们一般人打心底里认为拥有一个高学历是件大好事——不论你是平头百姓,还是手握权杖的官员。但,官员的“学历”往往容易出现问题。“博士”这个语词本身即可呈现出一种历史的纵深感。自古及今,围绕着博士发生的很多事,好像......
-
〓 思考者说:文章之喻
自从文章诞生以来,有关文章的比喻就层出不穷。 以人体喻文章。刘勰在《文心雕龙·附会》篇中说道:“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然后品藻玄黄,摛振金玉,献可替否,以裁厥中。”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文气”说和“风骨”说长盛不衰,代代相传,就是以人体喻文章的具体表现。 以植物喻文章。白......
-
〓 中国之中——《记住乡愁》文字统筹札记
能够以文字统筹的身份,加盟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工程,我觉得无比幸运。幸运的是自己能够通过阅读这些台本,感受到我所热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温度、美丽、优雅和强大生命力,让我更加感恩古圣先贤,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加自信,也更加感受到作为一个文化人,身上责任之重。 许多台本,我都是流着热泪读完的,透过......
-
〓 诗说节气:立夏
进入五月,迎来的第一个节气便是立夏,也是夏季开始的第一个节气。今年立夏在5月6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的这句诗最能代表立夏时节的景色。 《礼记》上说:“夏之为言,假也。长之,养之,假之,仁也。”意思是说,万物在这一季节里,都要长大,走向成熟。《逸周书·时讯解》中云:“立夏之日,蝼蝈鸣......
-
〓 有大志者事竟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施建军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大学,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崭新平台,体现为个人心智提升、能力和素质养成的过程。大家如何经过四年本科阶段或者几年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锻炼,从青涩、稚嫩、懵懂中转变成长为一名成熟、优秀的贸大人,这不仅是你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学校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永恒主题。作为校长,我有三点期望。 第一,希望你们不断加强道德......
-
〓 白先勇:我的“牡丹情缘”
图为吴冠中拙政园素描和高马得所绘昆曲人物。 制图:蔡华伟对于昆曲,近十年可以称得上“黄金时代”。从2001年被列入世界首批非遗名录,到逐渐打开市场,昆曲正远离“博物馆艺术”阶段,逐步实现活态传承。政策与市场,都为昆曲提供了时代的机遇。那么,昆曲的下一步应迈向何方?作为诸多探索中的一种,青春版《牡丹亭》制作人白先勇的尝试......
-
〓 光明论坛·温故: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2017年7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香港已经回归祖国20年。依照中国的传统,男子二十谓之弱冠,今天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成年礼,正所谓‘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回首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成长历程,我们可以自豪地说,20年来,香港依托祖国、面向世界......
-
〓 文学时空:鲁迅与旧诗
和朋友聊天,说起各自最喜欢鲁迅哪首诗,我想都没想,说最喜欢他1933年题写给日本友人的那首《无题》:“一枝清采妥湘灵,九畹贞风慰独醒。无奈终输萧艾密,却成迁客播芳馨。” 鲁迅还有不少诗,短短几句写自己的形象,非常生动,如“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还有著名的《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
-
〓 《论语》绎义·知人论世的样本:《论语·先进篇》品藻
自本篇至《尧曰》篇等十篇文字,通常被学者称为《论语》的“下编”。和“上编”中的十篇相比较,“下编”十篇中有关孔子的称谓体例不一,文字风格也有一定的变化,所涉及的某些背景性史料则不无可疑之处。缘是之故,在辨伪之风炽烈、疑古之论风靡情形下,一些学者对“下编”的真实性可靠性程度曾有所保留,如梁启超在其《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
-
〓 光明论坛·温故: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2015年1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菲律宾马尼拉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并发表题为《发挥亚太引领作用 应对世界经济挑战》的主旨演讲,他指出:“中国古代哲人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必须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出自《管子·治国》。在《管子》一书中,富民的......
-
〓 光明论坛·温故: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2016年6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六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实践证明,‘上海精神’催生了强大凝聚力,激发了积极的合作意愿,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功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和指导原则。”“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话,出自学生记录其言行的《传习录》。其中......
-
〓 光明论坛·校训文化专家谈·徐梓:校训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校训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精神的表征,体现了特定学校的特定性格和气质。一则个性鲜明、恰切允当、具有强大感召力和生命力的校训,一方面在于它生动地传达了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风格,另一方面则在于它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从丰厚的传统文化中吸取了养料。 经典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所在,魂魄所系,它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基......
-
〓 抄袭就是抄袭,错了就是错了
暑热刚起,一则博客抄袭事件,不经意间点燃了舆论的沸点。近日,微博认证为“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的刘钢,在科学网实名博客发布了一篇关于换头手术的文章,被网友指出是明显的抄袭。此后,刘钢既没有删文章,也没有道歉,仅仅是在文末标注了出处。更不可思议的是,面对网友的质疑,他屡屡爆出惊人之语,称“文章就是剽窃了,又当何如”......
-
〓 书法艺术的源泉
书法艺术的源泉在哪里?在书家苦苦思求的悟性里吗?或者是在对前辈书家作品不断的临习、模仿中?还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艰苦临池学习中?在我看来,影响书法艺术成就的原因很多,除了书家个人的原因,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但我认为以上这三点对于成功的书法艺术的达到实在非常重要,一个成功的书法家,必定在这三者的修炼上达到相当完......
-
〓 读书论世:回不去的花果山
今天我们刊登的文章都与丙申年的生肖猴子有关。猿猴既是古今中外文学著作中的主角,也是科学家持续研究的对象,在我们的阅读中总会碰到与猴相关的图书。我们试图通过几篇书评从不同的角度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也期待这些文章可以开启我们的心灵,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编 者《西游记》的一头一尾是两座山,从花果山起,到灵山止。其实......
-
〓 光明论坛:读经典须贯穿的三条原则
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读“四书五经”这些传统经典?如何规范和引导青少年读经典?对此,笔者认为至少有三条原则格外重要,特别是对中小学生更是如此:首要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人性原则。学习经典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人的自觉和人的完善,这一点应该很清楚。很多人在灌输读经典目的时还以“培育圣贤”为目标,但大多数人对“圣贤”一词已很陌生......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