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触屏时代体会“笔尖上的年味”
视听时代轰然而至,微信、短视频拜年已成风尚。然而,也正是这几年,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出现回归热潮。书法热正是其中之一,过年时写春联、贴福字成为中国人的必备风俗。这说明,即使在触屏时代,我们也需要原创的文字、图画,需要感受和触摸纸张,屏幕只不过是一个媒介而已。 法国哲学家德里达说,在今天我们所能认识的文字中,汉字是唯一......
-
〓 非遗:社会广泛参与、人人保护传承
前段时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工具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正式出版,并在近期举办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展出。该辞典编纂出版工作历时6年,500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员参与撰写,31个省(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参与组织工作,词条规划和内涵阐释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国非遗总体面......
-
〓 从“大美中华”中汲取温润人心的力量
【文艺观潮】 中国是诗的国度。千百年来,中华历史、山河与文化为文人墨客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也造就了源远流长的大美气度。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落下帷幕。从“风吹雨洗一城花”的春日唱到“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的半夏,在经典诗词与现代音乐交织而成的几十首歌曲中,一幅色彩......
-
〓 学者的率真至可宝贵——我所认识的段晴先生
3月26日一早,吴蔚琳博士微信告诉我段晴老师去世的消息,一时懵了,我在微信朋友圈用“简直难以置信”表达我当时的心情。之所以有如此感受,是因为段老师一向活力四射、行事如风,还是游泳健将,而且她患病的消息我事先一点也不知道,所以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她的离去,无疑是我国丝绸之路历史语言研究领域的重大损失。荣新江先生说:“段晴教......
-
〓 从语言到心灵:小忆与段晴老师三访巴基斯坦
段晴老师在2022年的春天因病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为学界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无尽的思念。段老师生前是享誉国际的学者,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历史语言学家,是燕园里最可亲可爱的先生。如今她走了,难过时分,静下心来,脑海中浮现的是她阳光欢快的笑脸,心中感受到的是她人格的伟大与品格的高尚。是的,这些在我以往人生经验中极......
-
〓 光明论坛:以礼仪文化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今年三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形成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礼......
-
〓 大龄读研为哪般
近日,有媒体刊发了一篇《年龄大了读研,越努力越焦虑》的报道,引起了网络上对大龄读研群体读研动机、就读压力及择业选择方面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达到457万人,比去年增长21%。自2014年起,教育部取消了考研的年龄限制,随着考研热的不断升温,考研和读研队伍中的大龄群体也逐步走......
-
〓 小剧场戏曲蒸蒸日上
自2000年第一部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登台亮相,经过二十年的探索实践,如今小剧场戏曲已经渐成规模。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每年都举办“小剧场戏曲节”“小剧场戏曲优秀节目汇演”等展演活动;各类型各级别的戏剧展演、评奖活动中,时时可见以“小剧场戏曲”冠名的剧目榜上有名,也吸引了更多的剧种、戏曲从业人员、戏曲推广平台纷纷加......
-
〓 裴氏家风彰显当代价值
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被誉为宰相村。自秦汉以来两千余年,裴氏家族先后涌现出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各个领域行业的英才达3000余人。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认为裴家传承了“三代之法”。在当今社会的诸多层面、领域,裴氏家风都具有显著的现实价值。明德为根,德行为本 “明德”是裴氏家族长盛不......
-
〓 文化评析:读书类短视频能否引流向书籍阅读
不论在什么时代,怎么读书都是备受关注的问题。时下一些读书类短视频盛行,一批读书类IP走红,聚集起数以亿计的粉丝,俨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对此,各界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读书类短视频,形式灵活、趣味性强,节省了冗长的阅读时间,满足了自身的阅读需求,因而对读书类短视频趋之若鹜,坚持打卡,成为“忠粉”。网上,有人呼吁“不要......
-
〓 原则的坚定、思想的犀利与行动的中庸
——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首先,热烈祝贺各位同学完成学业,结束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想起去年的毕业仪式,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我们能够聚集在这里,要感谢在战胜疫情的过程中作出贡献的所有人,以及仍然奋斗在疫情防控前线的所有人。衷心感谢他们! 也希望那些还在深受疫情之苦,不能......
-
〓 用功深,穷理熟,而后融会贯通——追忆白化文先生
白化文,北京大学教授。曾兼任中华书局《文史知识》杂志编委、兰州大学《敦煌学辑刊》编委、《敦煌学大辞典》编委、中国楹联学会顾问、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语言文学研究分会副秘书长。此外,他还曾担任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编纂出版委员会委员、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工程委员会委员等职。“不能不佩服李清照。李清......
-
〓 让建筑在文化的根上长出新芽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文件,要求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严禁建设“丑陋建筑”。消息一出,“丑陋建筑”迅速登上热搜,引发热议。不少人看过各地一些“丑陋建筑”的照片后直呼“无法直视”“辣眼睛”。吐槽过后,亦有疑虑和追问。其实,审美是非常主观和因人而异的,有的被评选出的“丑陋建筑”也颇具争议,很多人认为......
-
〓 光明谈:文化过节,更有滋味
博物馆,打卡的游客如织;图书馆,埋首阅读的读者爆满;科技馆,参观者簇拥在模型旁……“五一”假期,文化消费成为许多人的选择。过去,吃喝、购物是度假的主旋律,而今,注重文化体验成了度假的新时尚。在度假方式改变的背后,折射出文化消费正成为拉动假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当前,文化消费成为假日消费的重要内容,形式不再局限于文艺演出、......
-
〓 为何会“买书人嫌贵,出版人嫌低”
随着世界读书日的落幕,新一波轰轰烈烈的图书大促销也告一段落。吐槽书价太高的声音不少,且多为买书人;也有不少图书出版人认为现在书价偏低,已成为束缚中国出版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图书价格是出版业与读者之间最为直接而敏感的交叉点和矛盾点。目前中国图书的价格究竟高还是低,是否合理?书价是否反映了图书的真实价值?读书日的喧嚣过后,有......
-
〓 书展的初心和力量——写于法兰克福书展宣告重启之际
编者按:3月,北京图书订货会重启之际,法兰克福书展也发布官方通告,宣布2021年法兰克福书展,将于10月20日至24日线下重现。资深出版人韩建民曾多次到过法兰克福书展,也曾在此取得丰硕的出版成果,拥有属于出版人的难忘回忆。本文中,呈现出的是书与人,跨越国界的书友相知、文化相融的动人细节与故事。世界文化交流不会止......
-
〓 北大保安上热搜 我们看到什么
从北京大学西门的一名保安,到面向农村孩子的民办中职学校校长,张俊成频上热搜。他的经历不仅告诉人们,读书有用,人生不晚,也告诉人们,以北大为代表的中国高等教育所具有的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北大不仅培养出数量众多的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也常常上演着保安“学霸天团”“扫地僧”的传奇。这些故事让一流高等教育的意义丰盈——......
-
〓 扶持实体书店,“保增量”更要“促提质”
日前,市委宣传部召开2021年实体书店建设工作部署会,会议总结通报了北京市实体书店行业2020年发展成果。2020年北京市级实体书店扶持资金总金额达到1亿元,全市资金超过2.4亿元,极大缓解了实体书店在疫情下所面临的经营困难。(3月11日《北京青年报》)疫情期间,北京实体书店非但未出现大规模的倒闭潮,反而却逆势上扬。据......
-
〓 名家看两会·柳斌杰:文化兴 国运兴
“建设文化强国”,成为今年两会的热点议题,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逻辑的必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年的不懈奋斗,实现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的百年梦想。特别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战胜了疫情,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创造了......
-
〓 代表委员手记·韩再芬:传统艺术需活在当下
把精品奉献给人民,是新时代赋予我们文艺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优质的文艺作品是能够把握时代脉搏的,是与时代同步伐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我是一名文艺工作者,同时也是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我时刻都在思考如何让传统艺术活在当下,让更多人从传统艺术中汲取文化的力量。在我看来,人民始终是文艺作品应着重描绘的主人公,新时代的文艺作品更要能......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