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对于“竹岛”的记载至少要早于日本近四百年
韩国和日本关于独岛(竹岛)领土主权的纷争由来已久,今年入秋以来,两国再次为独岛(竹岛)领土主权剑拔弩张。韩国以为“独岛”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罗时期,当时“独岛”被称为于山岛(512年)、三峰岛(1472年)、可支岛(1794年)、石岛(1900年),1906年起称为独岛。未见“竹岛”一词。而日本方面则于日本宽文七年(166......
-
〓 选择——摘自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在2013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词
开栏的话 临近7月,大学校园迎来了毕业季。告别的泪水,真诚的祝福,交织着毕业典礼上师长们的语重心长。为此,我们在这个特别时间段里开设《校园·毕业季》栏目,为毕业心情筑一个放飞的花园。首篇,我们推出《选择》一文,摘自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在该校2013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致词。在张校长充满才情与气势的排比句中,......
-
〓 改变乡村教育的“离农”状态
农村“两后生”正成为失管的一代。据媒体报道,近日,吉林省政协委员姜艳芳撰文,直陈当下农村“两后生”所面临的困境。“两后生”指的是初中、高中毕业后未继续升学的学生,这个群体年龄在15岁至20岁之间。从姜艳芳调研的情况来看,农村“两后生”家庭条件都很一般,很多孩子家庭经济困难且家庭管教不力。他们往往知识贫乏,技能欠......
-
〓 文化评析:历史不会留给我们“备份文物”
线路可以改道,开发可以延迟,经济发展可以试错,唯独历经千年的文物无法复制,一次有意或无意的损毁,都是无法修复的错误。 据媒体报道,日前,广州市萝岗区来峰岗遗址考古发掘现场遭到破坏,5座商代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墓葬被毁坏,已露面的先秦陶罐等文物被挖走。 又是一次文物被毁!民国建筑金陵台、妙高台一夜之间被......
-
〓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苏轼的寒食节(上)
春天里的寒食节春天的到来,调动生命的感官技能,去看,去闻,去听,去感受。风,看不见,但拂动的枝叶可以告诉我们——春天就在那里。唐代诗人李华在《春行寄兴》有: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这是今天的我们应该去用心体会的自在、自适和自由的境地。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一簇桃花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
-
〓 时令漫谈:春来说杏
杏树在我国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甲骨文中就有“杏”字。《管子》中有“五沃之土,其木宜杏”的记载;《礼记》记载可食用的1000多种果实中,也有杏;《齐民要术》中不仅记载了杏树的栽培,还有“杏可为油”,“杏子仁可为粥”的记述。 与“杏”有关的地名也很多。据说以“杏花村”为名的地方,全国有几十个。杜牧的“借......
-
〓 人才史话:“三驾马车”因何制胜
资料图片 俄罗斯有一首民歌叫《三套车》,自翻译介绍到中国来后,很快就传唱四方,家喻户晓。这首歌的名字,与我国历史上曾经纵横驰骋的“三驾马车”同出一源,说的都是三匹马拉一辆车。在我国古代,最早是指战车的形制,后来也指王侯车驾的规格。其配置模式,通常是由一匹辕马与两匹梢马组成。辕马负责驾辕,梢马负责拉长套。辕马稳健,......
-
〓 今日谈:让文化遗产融入生活
6月11日,第十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发出呼吁,“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文化遗产如何告别孤芳自赏,商业开发怎样把握好度,再次成为人们思考的现实命题。诚然,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走入百姓生活,离不开商业开发。然而当下,有不少文化遗产从遥远的历史走来,遭遇了现代商业的尴尬。某些极具特色的古城古镇,因为过度商业化而异化成庸俗......
-
〓 教师节应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13日,《光明日报》“光明视点”栏目刊出对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谢庆生、河北省政协副主席段惠军、江西省政协副主席郑小燕以及福建省政协副主席陈绍军4位政协委员的访谈。委员们建议,以孔子诞辰作为教师节,以孔子为教师形象代表,有利于丰富教师节的文化内涵。 近些年,几乎每次两会都能听到将教师节改为孔子诞辰日(阳历9......
-
〓 中国话语·传薪绝学:“冷门”甲骨学代有传承
开栏的话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绝学”指濒临灭绝的重要学问,它们记录着人类文明的来龙去脉和流转变迁。即日起,本报开设《中国话语·传薪绝学》专栏,邀请“绝学”的学科带头人、研究专家,述析“绝学”的传承现状和发展困境,关注新时期复兴“绝学”的探......
-
〓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里的玄机
诺贝尔奖项的颁奖词从来都是极其短小的。所以,诺贝尔奖各类别委员会都格外小心翼翼斟酌这短小的一句,绝对字字推敲。颁奖词既要表达对那些“对人类幸福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的肯定,又要尽量避免意想不到的指摘,因此,颁奖委员会在选词造句上可谓下足了功夫。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比起其他年度颁奖词更加耐人寻味。颁奖......
-
〓 家风家教大家谈:拉锯推磨与我的“长征”
记得刚记事时,爹跟我讲起红军长征的故事,当时我不懂什么叫长征,只是记住了一些叫红军的人不怕困难走了很远很远的路,最后胜利了。长大了,读书了,懂事了,明白了红军长征两万五千里的英雄故事后,对我爹讲的这个故事却产生了想法:这么一个农村木匠,他的作为无论如何也和红军长征没有任何关联,而且远着呢! 上五六年级时候......
-
〓 张楚:我们为何还要阅读文学经典
福克纳《八月之光》 有个做生意的朋友,偶然间见我读福克纳的《八月之光》,不禁皱眉问道:“读这种书有什么用?费时费眼。”当我告诉他每年夏天都要重读一遍《八月之光》时,他看我的目光就不单单是匪夷所思了。当然我也没好意思告诉他,像他这样不读小说不读诗歌的人,只能永远生活在一个单向度的封闭空间里。他们的灵魂有多饱满,就有......
-
〓 智海观澜:智勇双全谭记儿
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元杂剧《望江亭中秋切脍旦》中,独到地塑造了生动活泼的谭记儿这一女性形象——她乔装改扮,智勇双全,为捍卫自己的幸福生活而战。 谭记儿与潭州太守白士中原本是夫妻,感情和睦。然而,权贵杨衙内看中了谭记儿,暗中向皇帝请来势剑金牌,要取白士......
-
〓 学人论教:因材施教能否回答“钱学森之问”
CFP“因材施教”是一条古老的教学原则。于永川先生在概述“中国古代教学原则”时,将“因材施教”作为第一条教学原则。他概括道:“显而易见,‘材’是指学生的道德修养、意志性格、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才能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教’是指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因人而异,区别对待,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一把钥......
-
〓 传媒随笔:当新媒体成为阅读的生态
旅居上海的印度工程师孟莎美近期在一篇文章中感慨:“中国是一个有全世界最悠久阅读传统的国家,但现在的中国人却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对于“不阅读的中国人”,她深感“忧虑”。其实很多国人也同样“忧虑”。大家都知道:这几年来传统媒体一直唱衰,一些报纸、杂志多挣扎在生存线上;部分出版商虽然坚持在做纸版,但......
-
〓 京城图记:“玲珑塔”记趣(上篇)
很多人都知道京城里建有“玲珑塔”。但是,京城里有几座“玲珑塔”,这些塔为何年何人所建,建在何处,却不是人人知晓了。 屈指算来,京城历史上“有名”的、叫“玲珑塔”的,共有三座:一座是北京昆玉河畔西八里庄玲珑公园内的“玲珑塔”;一座是北京市海淀区聂各庄乡凤凰岭风景区内上方寺的“玲珑塔”;还有一座是现代建筑,即......
-
〓 黄朴民:大学者的学术失误
□北京大学中文系名教授林损(林宰平)讲解杜甫的《赠卫八处士》,居然称此诗类同于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杜甫认为这位卫八处士很不够朋友,用黄米饭炒韭菜招待老朋友,杜甫大不满意,所以,结尾处明确表态:“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从此之后,你卫八走你的阳关道,我杜甫就走我的独木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明......
-
〓 摧不垮的大学风骨·抗战时期主要大学迁移图
制图:杨震、陈鹏、晋浩天 全面抗战八年,烽火连天。 彼时,炮弹、牺牲,中国大学在艰难困苦中愈发强大。彼时,抗争、迁徙,中国大学在颠沛流离中发展壮大。 中国大学内迁,有“保全国家元气”之目的。然而,必须承认,这场史无前例的中国大学大迁移,更是一种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的强烈释放。 这张“抗战时期主要大......
-
〓 智通天地道洽人文——汉字之美与书法之魅
●汉字的造字方式,给予先民一种“智通天地、道洽人文”的强烈暗示 ●汉字“立形见意”,其字符系统总体上与事物之间存在可理解或追索的视觉联系 ●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门类,与诗、画等一起成为国人重要的精神生活方式 ●书法的形式法则和审美观念,充满着辩证精神和人文观念 编者按 艺术,是......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