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朴民:大学者的学术失误
□北京大学中文系名教授林损(林宰平)讲解杜甫的《赠卫八处士》,居然称此诗类同于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杜甫认为这位卫八处士很不够朋友,用黄米饭炒韭菜招待老朋友,杜甫大不满意,所以,结尾处明确表态:“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从此之后,你卫八走你的阳关道,我杜甫就走我的独木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明......
-
〓 摧不垮的大学风骨·抗战时期主要大学迁移图
制图:杨震、陈鹏、晋浩天 全面抗战八年,烽火连天。 彼时,炮弹、牺牲,中国大学在艰难困苦中愈发强大。彼时,抗争、迁徙,中国大学在颠沛流离中发展壮大。 中国大学内迁,有“保全国家元气”之目的。然而,必须承认,这场史无前例的中国大学大迁移,更是一种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的强烈释放。 这张“抗战时期主要大......
-
〓 智通天地道洽人文——汉字之美与书法之魅
●汉字的造字方式,给予先民一种“智通天地、道洽人文”的强烈暗示 ●汉字“立形见意”,其字符系统总体上与事物之间存在可理解或追索的视觉联系 ●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门类,与诗、画等一起成为国人重要的精神生活方式 ●书法的形式法则和审美观念,充满着辩证精神和人文观念 编者按 艺术,是......
-
〓 域外听风:疏忽人文,何为大学?
大学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便利店,把效率与实用性变成衡量教育的尺子,只会降低教育的维度去年,一套由日本讲谈社编著的《中国的历史》丛书风靡中国,其构思巧妙、观点新颖、富于洞见,吸引了不少中国读者。这套书之所以能集可读性、专业性、新视角于一体,与日本发达的人文科学密不可分。然而,独树一帜的日本人文科学,在不远的未来或许将走向衰......
-
〓 好琴多“磨”
谭嗣同十七岁那年的夏天,家里庭院中两棵高约六丈的梧桐树中的一棵被雷霆劈倒。九年后,谭嗣同以这棵梧桐树的残干制成了两张古琴,一名“崩霆”,一名“残雷”。“崩霆”琴今藏湖南省博物馆,“残雷”琴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据说谭嗣同应召北上与妻子分别之时,两人对弹的就是这两张琴。谭嗣同毕生好琴,曾经收藏有文天祥的“蕉雨”琴,琴铭是“......
-
〓 中国古琴史话(八):元
由宋入元,文人的地位一落千丈。科举的废除,更是对汉族文人的心灵、思想和精神追求产生极大的伤害。元代隐逸风气的炽盛,造就了雅洁淡逸、苍茫沉郁的元人山水,而古琴音乐则成为这些文人心灵的慰籍。元四家中的黄公望、王蒙、倪云林、吴镇都爱好古琴。如倪云林藏琴极丰,他隐居于太湖边,日以琴、书、画自娱,他的画风天真幽淡,萧杀寂寞,自有......
-
〓 快人快语:没有常识,谈何见识
“你们可能有很高的知识,但对于我们传承的文化,你们连常识都没有。因为没有看过,你们就否定他们的存在……”近日,演员陈道明在电视节目《传承者》上的这席话,在网络上赢得一片赞同。这本是一场由山西稷山高台花鼓引发的争论。稷山高台花鼓有上千年历史,农耕文明时期人们以鼓乐祭拜,祈求五谷丰登,如今,它被列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 名家谈学科:我们为何要打造“中国学”学科
新建于未名湖北岸镜春园的北京大学人文学苑建筑古典,风景优雅,日前已成为北大文史哲学者的新办公地。荟萃于此的中国一流人文学者,使北大发展“中国学”学科成为可能。图:北大人文学苑一角;在研讨交流后合影留念的人群中总是不乏大家,前排左七为汤一介先生。 本报记者 王庆环摄 编者按 2014年5月5日,北京大学宣布正......
-
〓 我与国学网
我是在2002年时,学习《楚辞》。由于《楚辞》中有许多生字,不懂的语名,我查了很多资料。后来上网查一查,刚开始查的是一个四库全书网站,而后才查到国学网。我那时年轻,十分好学,正在打国学的基础。读了一些如:四大名著,《史记》,《楚辞》之类的书,对于没有读到的书,特别感兴趣,正如孔子所说,学犹如追也。对于读书十分迫切,热爱......
-
〓 新评弹:“烧钱”能买孩子未来吗
“北京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的余温还未散去,一篇“月薪三万,还撑不起孩子的暑假”又成为朋友圈热文,引发不少人的关注与讨论。一位母亲抱怨,暑假期间,去掉给孩子去美国游学的费用、请保姆的费用、孩子钢琴考级的费用、游泳班的费用等,3万的月薪所剩无几。对此,有人共鸣,认为这位母亲说出了不少家庭的心声;有人则批判:与其说是在抱......
-
〓 让经典走向大众
一 我国经典大作甚丰,文化积淀丰厚,五千年的中国史,始终伴随着五千年的文化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且又是唯一史迹绵源不断,文化发展史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我们的国家,虽历经磨难,特别是近代以来,我们民族曾遭遇多次灾难性的磨难,然而我们战胜了一个又一个险境,走出血与火的历史,再......
-
〓 一家之言:提高古诗文学习的质与量
安徽合肥一所小学的学生正在背诵古诗词。CFP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十分重视“母语”的学习,因为它包容着这个国家、民族遵奉的信仰、价值观、风情和习惯,它的应用水平体现和直接影响民族的教育、文化和素质,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结,弘扬民族文化都有极强的凝聚、教化作用。经典古诗文本身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
-
〓 光明论坛:大学语文不能被“边缘化”
在科研界,理工科学生的语文素养问题已被讨论多年。部分理工科大学生科研做得深入透彻,但要他们把自己的成果用母语表达出来,却是困难重重。理工科学生在校期间,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相关专业课的学习上,不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口头、书面表达能力与阅读、理解能力比较差,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认为,......
-
〓 名家笔谈:“学力”就是创造力
新的时代,应该以自我学习、不断创新作为新的使命不久前,李嘉诚基金会出巨资推动成立了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87岁的李嘉诚在奠基仪式上说:“创新力是无法模压的。”希望大家能够“让今天成为明天奇迹的开始”。作为亚洲富商,李嘉诚的人生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他的奇迹是如何开始的呢?曾经有外商问过李嘉诚类似的问题,李嘉诚的回答是:“靠学......
-
〓 校园探索:阅读,即思考
阅读是一个类似思考的过程,如果阅读只是读了文字却无思考,那么阅读就没有任何意义。 在一些国家,批判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被认为是学生成功完成学业需具备的能力之一,而且对于学生有效的阅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的Critical并不完全如字面翻译所指单是批判性的意思,它更是指一种对事物进......
-
〓 人才史话:“强强不联手”咋办
资料图片 《晋书·乐广传》里有个典故叫“潘文乐旨”,说的是乐广善谈,却不擅文笔。他想辞去河南尹之职,就请潘岳代他写奏表。潘岳说,我得知道你的心意啊。于是,乐广就将自己的想法一五一十地说给潘岳听了。潘岳将他的话编排整理一番,就成了一篇优美的奏章。时人都说:“若广不假岳之笔,岳不取广之旨,无以成斯美也。” 各取......
-
〓 汤一介:书香门第
《汤一介集》 第九卷 《深夜一盏灯》 汤一介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汤一介接受记者访问(约在21世纪初)汤用彤(右二)一家合影(1957年春天) 中国国学泰斗、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先生于2014年9月9日晚8时56分逝世,享年88岁。先生一路走好! 汤一介先生一生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保护,著作丰厚,主......
-
〓 孔子的好学精神
作者简介:叶根华,有多篇作品见于《宁夏大学报》《雨巷》《西夏青年》和《赣西文学》,获得过德育报举行的一次文学奖项。个人新浪文学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67674863。有人说,这个时代是“信息时代和生物经济时代”,是的,这个时代经济繁荣,科技以从所未有过的速度发展;这个时代“信息爆炸......
-
〓 历史上的“吃喝风”
中国的“吃喝风”古已有之,穷奢极欲的吃喝能让一个国家灭亡,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夏代最后一个国君桀,《烈女传》上说,他“为酒池可以运舟”,令三千人作牛饮,“醉而溺死者,妹喜笑之以为乐”。可是好景不长,商汤兴师问罪,夏亡商兴。商代末年,商纣步夏桀的后尘,在沙丘大筑苑台,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奔其......
-
〓 百物谈趣:琴心相挑——说“琴”
“琴心相挑”的成语,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所以,“琴心相挑”是说以琴声传达心意,表示爱情。 唐代诗人刘长卿写过一首名诗《弹琴》:“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琴,禁也。神农氏所作。洞越,练朱五弦,周加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