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民论坛:永志不忘的“国家记忆”
二战时期有位士兵说,“没有一个战士真正从战争中幸存”。对一名军人而言,战争经历带来的伤痕尚且难以磨灭,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来说,这种伤害更是刻骨铭心。对于那场惨绝人寰的战争暴行,南京大屠杀亲历者的记忆往往跟外部世界的想象大不相同。靠在脸上抹黑灰才躲过灾难的杨翠英老人,前不久在报纸上看到巴黎发生恐怖袭击、土耳其击落俄罗......
-
〓 家风是传承千年的精神尺度
“家风”是什么? “家风”是一个家族开展教育的起点。在传统中国,社会教育不发达,人的成长往往依赖家庭教育。许多大的家族组织,承担着对本家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有祠堂、族产、义庄、义塾等等。家族成员之间通过礼仪性的活动取得联系,同时也接受家族的集体约束。在这一层面,家风家训好比家族“纲领”,指导和规训着每一......
-
〓 黑白世界,彩色人生——围棋中的十四种人生
一、动与静黑与白虽不是最美的颜色,却一直为围棋的执着。在溶入那片黑白的世界里,反孕育出许多色彩缤纷的漪丽来。围棋子落在棋盘上,是不能移动的,表面上看起来是静止的。但由于子与子的衔接, 使他血脉相连一旦活络起来,却是万马奔腾,一泻千里。一颗子一颗子落在棋盘上,感觉相当孤单。但将它们串连起来,却产生无比威力。动是有形的,静......
-
〓 光明论坛·温故:凡议国事,惟论是非,不徇好恶
2017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党外人士共迎丁酉新春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凡议国事,惟论是非,不徇好恶。’这是参政党应有的担当。参政党一个重要职责是让执政党听到各方面声音,特别是批评的意见。同志们要敢于讲真话、建诤言,客观反映情况。”“凡议国事,惟论是非,不徇好恶”出自《明史》卷《骆问礼传》,这是明人骆问礼上......
-
〓 马知遥:别让非遗受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行十余年来,保护理念深入人心,但怪现象也屡见不鲜。遍及大小城市的“算命先生”竟也打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号开始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各大民间庙会和广场文化中,甚至有的地方还专门划出地盘给他们摆摊设点。 有一些受到保护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根本就没有按照“非遗法”的相关规定实施自己的责任和义......
-
〓 代表委员手记·何星亮:民族复兴必先有文化自信
作者:何星亮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今年......
-
〓 文化评析:以“互联网+”助推全民阅读
今年全国两会,“全民阅读”又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表述上也由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倡导”变为了“大力推动”。诚如全国人大代表、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馆长卢云辉所言,“全民阅读由‘倡导’到‘大力推动’,表明政府对全民阅读越来越重视,也表明已开展10余年的全民阅读活动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出版业深入学习宣传贯......
-
〓 李慧:莫让过多利益挟持“申遗”
日前,据韩国媒体报道,韩国泡菜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获成功。然而,世界教科文组织对此给予否定,并表示被列为申遗候补名单的只有越冬泡菜文化,不包括泡菜这一食物,同时提醒韩国政府“如果韩国国内继续报道关于泡菜申遗已成功的新闻,今后的申遗将变得更加困难”。 泡菜申遗,在坊间引起不少议论,我们不难从中看......
-
〓 大家手笔:做学问不能太功利
中国人做学问,一向注重经世致用。这无可非议,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好传统。但对文、史、哲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基础理论而言,很多研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显得比较“玄远”,因而也就被一些研究者有意无意地忽略甚至放弃了。当前,学术研究中存在功利色彩较浓、学风比较浮躁的问题,不愿沉下心来搞基础研究的现象就显得更为突出。......
-
〓 西北灵魂大漠情——读胡正伟
艺术作品是神圣的,只有作品本身才是一个画家的最好表达,放眼当代画坛的画家作品,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而作为当代画家,是否应该扪心自问:什么样的作品能够感染当代人的心灵?我以为,洋溢着大灵魂生命激情的作品一定可以。 连接了传统与现代,凝聚了民族与西方,整合了人物与山水,交融了浪漫与豪迈,宁夏画家胡正伟用自己的......
-
〓 影视窗:重见神秘西夏
大型历史纪录片《神秘的西夏》,集多年西夏史学研究之大成,以影视手法形象展示、普及西夏历史文化知识,不仅使观众通过鲜活的画面和深入浅出的解说增进对西夏历史文化的认识,也使人们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真实状况,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丰富内涵。西夏是中国中古时期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王朝,它统一了西北......
-
〓 暑天西瓜冰雪声
蔬果图。钱选/绘西瓜自古就是消暑解渴的首选食品。在没有电风扇、空调设施的古代,炎热酷暑是一段很难捱的日子。《燕京岁时记·颁冰》载:“京师自数伏日起至立秋止,各衙门例有赐冰……民间则在街上有冰售出。”可见酷暑之日,衙门赐冰解暑,条件好的京师人家也能买冰块解暑。而西瓜可就成为普通百姓也能享受到的天然“冰浆仙液”了。西瓜消暑......
-
〓 赵畅:从一些教师“不读书”说起
据报道,复旦大学出版社前不久邀请多位中学特级教师开了一场小型阅读研讨会。这场研讨会本来是围绕中学生阅读而展开的,但随着讨论的进行,“教师不读书”却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由此,笔者想起了前些年媒体上的一条新闻:京城一重点中学做了一次测试,让该校所有40岁以下的高中教师限时做一套所教学科的高考试题,结果约10%的应考教师竟然......
-
〓 黄玉才:挂历收藏乐趣多
印有唐伯虎画作的2013年挂历。 新年伊始,又该更换新挂历了。挂历由皇历、日历、年画逐步演变而来,既是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也是历书与年画相结合的艺术品。 早在4000多年前的西周,我国就出现了古阴阳历。唐代永贞年间,人们在历书的空白处记录一天发生的大事和月令、节气等,形成了挂历的雏形。宋朝时出现了年画,明朝......
-
〓 “中国梦”一词的由来
汪谦干在《“中国梦”一词的由来》(刊于《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年第6期)一文中指出,最早使用“中国梦”这个词的是南宋诗人、画家郑思肖。进入近代,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一些有志之士提出了各种救国方案,做了各种各样的“中国梦”。1932年《东方杂志》发起了寻找“中国梦想”的征文。1987年话剧《......
-
〓 网络时代会冲击传统年俗吗
同样面对老人倒地,有人痛心于道德失守,有人焦虑于法律失助;同样面对一项公共政策,有人双手赞成,有人提出质疑……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个思想和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传统与现代、国外与本土,不同的观察视角,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的价值观念,必然产生碰撞交锋。真理越辩越明,道理越讲越透。即日起,本版推出“微议录”,围绕一些......
-
〓 百年来中国服饰流变之三:1949年——中国服装拐点
上世纪50年代,华罗庚、老舍、梁思成、梅兰芳(从左至右)四人在一起。从他们的衣着中可以看出,中山装已风靡当时社会各个领域。制定服饰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开国后的大事,所谓改元易服。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服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未有明令服饰制度的时代。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是1949年10月1日。......
-
〓 光明论坛:多管齐下讲好“中国故事”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孕育出的灿烂文化早已成为奉献给世界的宝贵财富,如《易经》所蕴含的和谐之道、儒学所闪烁的人本光芒、道家所充盈的无为智慧、法家的治国方略以及佛学的慈悲本质等等诸多文化体系汇聚起来的中华文明,对于塑造和实现中国梦乃至促进世界和平,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向世界精准地表述中华文明的精髄......
-
〓 木头的味道
江南木屋网上看到一幅古建筑图片:小桥流水,枕河人家,飞檐翘角,色彩艳丽。有细心者却道,“貌似是新建的,线条简陋,仿不出江南房屋的美感。”“钢筋水泥,钢模板,肯定做不出木头的味道。”正是,木头的味道。留存下来的许多美轮美奂的古建筑包括每一根梁柱每一排檩木,都有着木头的味道。小小的木头,被雕刻,被描画,被转化成另一种生命形......
-
〓 浅论陶渊明与“酒”与“侠”的关系
陶潜生活于一个乱世。这个时代正值东晋末年到南朝刘宋初年,一场淝水之战后,东晋王朝偏安于中国的南部,朝廷对百姓百般剥削压迫,“今日劳扰,殆无三日休停,致残形剪发,要求复除。“这又是一个“易代”的时代,政治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烈,刘裕夺权,称帝号宋,东晋亡国。陶潜处在的这个时代,“孔融与汉末嵇康于魏末略同”。乱世的陶潜,悠然......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