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年文化论坛:无缝时代的审美
新媒介不断涌现,突破了艺术审美的场所限制西晋太康年间,左思面壁十年写出了《三都赋》,经当时的名流推荐,一时间风靡京城,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洛阳的纸价大涨。400多年后,宋之问还说“洛阳今纸贵,犹写太冲词”,以今言而论,就是连续400年一直在畅销榜上。洛阳纸贵,实质上揭示的是艺术与媒介的关系问题。古希腊把诗人和匠人归为一类......
-
〓 《野有死麕》写上古桑中之乐
《诗经·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这首诗历来一直被认为是“淫奔”之诗,现在有些人认为是“偷情诗”,比如有位自称读诗经“思无邪”的作家说:“《野有死麇》坦白来说不是爱情诗,而是偷情诗。”这一名称极不恰当,“偷情”之......
-
〓 寻踪·王仁湘:璧小物件写下大历史
湖北荆州出土的战国玉璧湖北荆州出土的秦代玉璧(局部)湖北荆州出土的秦代玉璧(局部)图片由作者提供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璧,瑞玉圜也。”虽然只是一个小物件,但它在历史舞台上反复出现,甚至影响、改写了历史。古代的玉器,最初大多是实用器,以装饰类器形为多。后来的玉礼器,应当是为顶层社会设计的,部分礼玉的形制,也源于实......
-
〓 随笔:“书虫”父亲二三事
父亲今年已届72岁高龄。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书虫”。 父亲有一个令人费解的习惯——“读”书。只要手中有书,必定旁若无人,口随眼动,振振有声,抑扬顿挫。时常,还能听到他长时间“读”书而出现停顿吞咽的声音。看他戴着黑框老花镜,一字一句从口中读出,那种痴痴的样子,我极为不解。有时候忍不住在父亲“......
-
〓 《论语》绎义·从“仁爱”到“德政”:《论语·颜渊篇》义蕴
《颜渊》篇共计二十四章,主旨是孔子通过与弟子以及鲁国统治者的问答,扼要揭示“仁”的本质属性及其意义,系统阐说基于以仁为本的为政理念。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崇尚“仁”德的基本立场和提倡“德政”的政治主张。在孔子看来,尚“仁”是推行“德政”的基本前提。宅心仁厚,才会之所进退,懂得收敛;谦和包容,才会为政得体,民胞物与。否则,......
-
〓 真实还原铁面包公——评历史人文纪录片《千年包公》
一部成功的历史人文纪录片,不仅要有历史的真实,还要有现实的观照。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近期播出的3集高清纪录片《千年包公》,从历史中汲取思想精华,采取“纪实+影视再现”的手法呈现真实的历史以及当代人眼中的包公形象。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也是纪录片《千年包公》的核心理念。如何展现一个真实的包公?导演组查阅了《宋史·包拯传》、《......
-
〓 汉字可以这样美
图为韩国选手金绣辰的参赛作品一对情侣闹分手,女孩收到了男生寄来的一张卡片,上面写的“不念”两个字令她心灰意冷,伤心落泪。然而手中的卡片却因为女孩子手心的温度出现了“心”字旁,变为“怀念”,于是女孩破涕为笑,二人重归于好。这是韩国设计师金绣辰展示的汉字之美,她的这个创意在“汉字之美”2016全球青年设计大赛中获得了银奖。......
-
〓 刘洪强:国学热的冷思考
时下,社会上刮起了阵阵“国学风”。放眼各种媒体,随处有关国学的论述和报道。从大学讲座到企业沙龙,国学也成为各种讲坛的一个热门话题。国学“老课本”重新走入视野,层出不穷的国学“神童”也时时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有人甚至提出国学应该从娃娃抓起。鸦片战争以来,面对着挟其船坚利炮而来的西方殖民者,中国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之强敌,故而......
-
〓 人民时评:经费改革,激发科研生产力
此次改革旨在推动科研经费与科研人员之间关系的转变,将“人围绕着经费转”,转变为“经费以人为核心”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一份文件,在很多高校教师、科研工作者的微信朋友圈中“刷屏”。这份《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被冠以“科研经费大解放”这样兴高采烈的标题。人们期待,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和落实......
-
〓 再版重印书的尴尬
图书出版是精神产品的一种复制行为。而再版重印,又是这种复制过程重复进行的重要环节。再版重印书上市,或因重新修订,内容更臻完善;或因需求旺盛,市场脱销。种种情形,无疑都是市场利好的风向标。它不仅会带给出版社良好的效益,而且经过了市场检验,读者购买时也更加放心。所以,再版重印书的品种及频率,往往成为出版社产品及信誉......
-
〓 何正权:河的命
大运河申遗成功的消息传来,不禁想起了一年前“行走大运河”时所感受到的沧海桑田……去年7月。苏州枫桥路边的古运河静默着,看不出水活着还是死了,睡了还是醒着。我因为配合大运河“申遗”,跟随大河报团队进行“行走大运河”的专题采访,一次又一次地探访这条河流。从郑州出发,到聊城、徐州、淮安、扬州、无锡、苏州,目的地,则是京杭大运......
-
〓 为何“陈寅恪热”持续不断——陈寅恪晚年诗答客问
高:你的新作从名字上看也是对陈寅恪诗歌的考释。我也见到一些地方说您对你的朋友胡文辉的《诗笺释》的今典部分不甚满意(胡文辉老师本人觉得今典比古典好注),那么你的新作中,对陈诗提出了哪些新的看法呢?你对胡文辉老师的著作做出了修正,还是更进一步的推进呢?答:我将要印出的是一册小书。《寻今典》是原来的名字,后来编辑认为......
-
〓 老记评赛:围棋要有故事
“春茧杯”第26届中国围棋名人战决赛,挑战者陈耀烨3比1战胜名人檀啸,新名人上位,中国围棋史上的名人增加到8人。 举办中国围棋名人战最初是学习日本,日本围棋名人的历史已经有近600年,他们的围棋名人战是日本国内影响最大的棋战。上世纪80年代,由于中日围棋擂台赛的缘故,围棋在国内火爆异常,上至国家领导人,下......
-
〓 《老子》中水的四种美德
老子的思想学说具有强烈的现实功利性和实践性,五千字的玄言虽然精深玄妙,却有着极其强烈的现实意义,尤其在教导人如何为人处世上,他给出了很多重要而又朴素的方略,那些看似很矛盾、看似很愚蠢的观点,揭示了人如何在一个纷繁动荡的社会中保全性命、立身立德的真理。而水本来只是自然界一个常见的自然物,在《老子》的文中,水由于本身所具有......
-
〓 人才史话:如何与“机遇”和“知遇”相遇
CFP 机遇与知遇,粗看差不离,均属可遇不可求范畴,皆为偶然的客观因素。细究起来也有区别,机遇靠抓,知遇靠碰。 机遇泛指有利的时机和舞台,通常被理解为时运。其实,仅有时机和舞台还不够,人的因素不可忽略,知遇往往是成就人才的关键一环。古人将天地人合称为三才,天时、地利、人和均占,才是完备的机遇。人才所以能经世......
-
〓 论书十要
一 、书要“重”、“拙”、“大”,庶免轻佻、妩媚、纤巧之病。倚声尚然,何况锋颖之美,其可忽乎哉!二、主“留”,即行笔要停滀、迂徐。又须变熟为生,忌俗,忌滑。三、学书历程,须由上而下。不从先秦、汉、魏植基,则莫由浑厚。所谓“水之积也不厚,则扶大舟也无力”。二王、二爨,可相资为用,入手最宜。若从唐人起步,则始终如矮人观场矣......
-
〓 王雪峰:学术语言的式微
刚刚过去的2013年,大学留给公众的最后记忆不是发明、创新,而是腐败: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四川大学一位副校长、浙江大学一位副校长的相继落马,使中国大学世俗化的色彩显得更为浓烈了。生活在大学中的我有一种明显的感觉,当今的中国大学“正常人”越来越多,类似金岳霖、沈有鼎、陈景润这类的“怪人”越来越少了。教师之......
-
〓 寻觅一江碧水源——“人文汉水·襄阳笔会”侧记
以七天的时间,去读懂一条河,或许远远不够。但七天的见闻,却足以在人心中烙下一个终生难忘的美丽印记。在“人文汉水·襄阳笔会”举办的七天里,汉水就是这样闯入了我们的心扉。10月,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就要正式通水。那一泓清甜的汉江之水,将经过1200多公里的路途跋涉,润泽干渴的京津大地。在那千里之外的源头处,汉水究竟是什么模样......
-
〓 让学习回归求知的本源
两会期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全国政协委员莫言提出了关于中小学学制改革的提案,引起社会各界热议。他认为目前的小学、初中、高中“633学制”时间太长,学生有一半时间复习应考而不是学习新知识,因此建议取消小升初和中考,实施10年一贯制直通车,每年两次期末考试。以应考而不是求知为目的,这种情况何止存在于基础教育。从近年来多地大......
-
〓 阅读易入7大误区
古人云:天下第一等好事无非读书。但读书一事本来也是有规律可以遵循、有误区需要规避的。历史上嘲笑书呆子的事情屡见不鲜,就因为那样的读书人脱离了实际,走进了读书的误区,变成了“两脚书橱”。当今时代,几乎人人都能认字,阅读已成了全民盛事,但同时新的读书误区也在显现,本版略加归纳,给以剖析,希望引起广大读者的警醒。读图郭振宇读......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