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诗人中的“检校员外郎”
本网:墨客网 | 阅读次数:1564次 | 更新时间:2019-11-29 14:08:55
读唐诗的时候,官职是个绕不过去的玩意儿,有些诗人是直接拿诗题做小序用的,置之不理吧,总觉得没看懂,较真的话,细查起来又很费时间,比如这些诗题:
《潭州留别杜员外院长》
《酬刘员外月下见寄》
《哭张员外继》
这里面的杜员外、刘员外、张员外,分别是检校工部员外郎杜甫,检校祠部员外郎刘长卿,检校祠部员外郎张继。
唐代尚书省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工部下面有工部等四司,礼部下面有祠部等四司,员外郎是各司的副职主官,虽然品阶不很高,才从六品下阶,职位却很重要。可杜甫他们几位的官衔里,还加了一个“检校”,检校员外郎算不算正式官职,这就需要认真琢磨一下了。
我们先说说检校这个词的本意。
杜甫的诗集里有一首《舍弟占归草堂检校聊示此诗》,当时杜甫让弟弟杜占回草堂处理事务,写下了这首诗。可见检校一词,在唐代的口语里,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安排、处理”某事。
唐代笔记《因话录》里还记载了一个故事:
崔吏部枢夫人,太尉西平王女也。西平生日,中堂大宴,方食,有小婢附崔氏妇耳语久之,崔氏妇颔之而去。有顷,复至,王问曰:“何事?”女对曰:“大家昨夜小不安适,使人往候。”王掷筋怒曰:“我不幸有此女,大奇事!汝为人妇,岂有阿家体候不安,不检校汤药,而与父作生日,吾有此女,何用作生日为?”
故事的意思是,西平郡王李晟过生日,他的女儿回娘家来祝寿,李晟得知亲家母(大家、阿家都是婆婆的意思)生病,发怒,责问女儿为什么不去给婆婆“检校”汤药,这里的“检校”同样有安排的意思。
初唐时期的史料里,就经常见到某人任检校官,比如检校吏部尚书,过了几个月,再正式担任吏部尚书,在这个过程中,检校官任期类似于“试用期”,可能因为资历不够、或者业务不熟悉,先去岗位上适应一段时间,继而正式任命,这种任职模式今天也还普遍存在,所以很好理解。
从语义上来说,这一阶段的“检校吏部尚书”,可以理解为“先去处理吏部尚书工作”,凸显其临时性质,但并非没有实权。
安史之乱以后,唐代官制发生了特别大的改变,为了应对各地错综复杂的军政局面,出现了大量的“使(严格说来,玄宗时代已经有类似做法,只不过安史之乱加快了这一进程)”,军政方面有节度使、观察使等,财政方面有盐铁、度支、转运使等,原先归属六部的很多职能就被架空了。比如户部原来管收税,现在这一职能转到了盐铁、度支、转运使这一系统里,那么户部的司官反而没事干了,成了所谓“闲曹”。
在这种情形下,原有的官制系统被打乱,官职反倒被用来作为品阶使用,元载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安史之乱后,元载避乱江南,后来官拜祠部员外郎,实际并不去礼部上班,而是给江东采访使李希言当副手,你说他是不是祠部员外郎?是,他的级别、正式官名都是祠部员外郎,实际工作却和祠部无关。
元载这样的情况一旦多起来,势必会造成制度上的混乱,出于体现中央权威和安抚地方势力的双重考虑,出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在给地方任职的官员授予中枢官衔时,在职位前加上“试”、“兼”、“检校”,最常见的如“试校书郎”、“兼御史中丞”、“检校员外郎”,这些职务并不完全是荣誉称号或者虚衔,正式公文也好,官员职务的升迁交流也好,对此都是认可的。
具体到检校员外郎,最早始于代宗宝应元年,根据《旧唐书·陈少游传》记载:
“(陈少游任)回纥粮料使,改检校职方员外郎。充使检校郎官,自少游始也。”
陈少游是当时第一位以“检校员外郎”充使的官员,职方员外郎本属于兵部,而陈少游的具体工作,是为当时唐朝的盟友回纥军队提供后勤保障,并不去兵部上班。
郎官在唐代人眼里很清贵,轻易不授除,开元年间,李林甫官至正五品上阶的太子中允,想要改任从五品上阶的刑部司门郎中,都惨遭拒绝,郎官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但制度上的事,只要一开口子,接下来就很容易形成惯例,两年之后,剑南节度使严武举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任剑南节度参谋,很快就审批通过了。
与此同时,我们还找到了另外一则材料——颜真卿为杜济所写的墓志铭。
杜济是杜甫的族孙(只是论行辈,血缘关系并不亲近,杜甫比杜济大八岁),杜甫早年曾写过一首《示从孙济》,可资印证,但杜济的官运比杜甫好,他同时也在严武的幕府中任职,颜真卿所写的墓志铭中说:
(杜济)广德中,检校驾部郎中、上柱国,充严武剑南行军司马。
杜济的驾部郎中也加了检校衔,这和杜甫的检校工部员外郎如初一辙,只是级别更高一点。
同样在广德二年,严武本人也因为大败吐蕃,“加检校吏部尚书,封郑国公”,他当然不用去吏部检校工作,而是继续担任剑南节度使。严武、杜济、杜甫三人都带有检校官衔,可以想见,在广德二年前后,检校官已经很普遍了。
通常我们评判一个职位的含金量有几个标准,一是看官方承认不承认,二是看官员之间相互认可不认可,还有就是看是否享受该级别应有的待遇,从这几点来说,至少代宗时期的检校官还是有价值的。
杜甫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时,严武为他奏请了五品官员才能用的绯鱼袋,杜甫能够拿到这一章服,显然与他的检校员外郎身份直接挂钩。
前面所提到的《潭州留别杜员外院长》,作者韦卲,他当时以员外郎出任韶州刺史,所以称杜甫为“杜员外院长”,院长是员外郎之间的称谓,可见韦卲也认可杜甫的员外郎身份。
检校员外郎想必不发工资,他们通常另有职务,杜甫的“节度参谋”、杜济的“行军司马”,都是领薪水的,数额应该不在正式郎官之下。至于张继和刘长卿,他们在盐铁使院拿薪水的,之所以带有完全不相干的“检校祠部员外郎”官衔,正说明在代宗时期,检校郎官普遍成了地方幕职的加衔。
如果严武不早死,杜甫在他府中继续工作下去,会不会升职?答案是肯定的,严武可能会委任杜甫代理某个州的刺史职务,继而正式任命为刺史,那杜甫的官衔就更高了。
检校员外郎能否入京任职,当然也可以,但是能否直接调入尚书省任员外郎,还得按资历来办,以杜甫的资历来说,他虽然当过左拾遗,却非进士出身,也没有过人的功绩,如果回到朝中继续担任拾遗,甚至升任补阙,或者去御史台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都有可能,可要以检校官真拜员外郎,恐怕是难上加难的。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