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5日至11月14日,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厅内,举办了一场以“盛世唐音”为主题的唐代乐舞文化展。10月28日中午,我来这里参观,拍摄大量照片。最近,整理照片的时候,发现一个明显的错别字——
申威隆:90后“陕西文博一哥”
本次展览以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唐三彩载乐骆驼俑为核心,结合大量唐代乐舞题材的图文资料,全面展示盛唐时期的乐舞表演艺术。在文物展柜后方的图板上,对载乐骆驼背部的八个人物依次进行介绍,分别为吹笙、打拍板、吹笛、弹琵琶、弹箜篌、吹萧、吹排箫、歌舞。大家发现问题了吗?
在介绍人物的文字中,这里的“吹萧”是错别字,应该写成“吹箫”才对呀!汉字“萧”的本义指艾蒿类植物,现代的常用义为凄清和冷落,没有任何乐器被称为“萧”。
这件陶俑高约8厘米,身穿圆领长袍,头戴幞头,盘腿而坐,手持短箫,正在吹奏。因此,应该是“吹箫”,不是草字头,而是竹字头。箫是用一根竹管做的乐器,乃一种单管吹孔气鸣乐器,历史悠久,发音清幽。
有学者认为,这件陶俑吹的不是箫,而是一种叫“筚篥”的乐器。2023年10月28日,在陕西省文化馆曲江馆区,我参观“旷古遗音 和合之美”非遗器乐精品展时,恰巧看到筚篥的实物,外观和箫确实非常像。
筚篥也被称为“管子”,管身多为木制,上面开有八孔,管口插入一根苇制的哨子发音。汉魏时期,筚篥从西域龟兹传入内地,成为唐代宫廷十部乐中的主要乐器。唐代,笛箫通常不分,箫多指“排箫”。
在这件“吹箫”陶俑的旁边,紧挨着一件“吹排箫”的陶俑,两件相似的乐器同时演奏,好像不太符合乐队的组合。因此,这件所谓的“吹箫”陶俑,吹奏的乐器可能是筚篥。
从8月15日展览开幕,到10月28日我去参观,这个明显的错别字在展厅最显眼的地方展示了两个多月。没有人看到吗?目前,这个临时展览应该已经结束,不需要对错别字专门进行修改。
今后,希望各大博物馆负责展览陈列的工作人员都能吸取这次事件的教训,在展览进行的过程中,经常去展厅里面看看,认真阅读每一个文字,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