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民俗趣谈:今夕何夕——七夕话“乞巧”
衡湖为镜巧梳妆 崔清湖作(选自《大美衡水湖: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作品集》)七夕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小雅·大东》的诗句:“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蹊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得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穿针乞巧,对月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此俗是七夕节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行于后世。《西京杂记》......
-
〓 湖笔一支文脉长
赞王一品斋笔庄(中国画) 潘天寿 文房四宝,湖笔为首。千百年来,毛笔作为中国古代文字书写、绘画创作的主要工具,对中华文化的传播、文明的传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相传,秦朝大将蒙恬在浙江湖州善琏隐居时“用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发明了毛笔,由此开启了2000多年的制笔历史。 湖笔历来深受文人学士和书画大师......
-
〓 商晚期—西周:兽面纹方鼎
此鼎约为公元前11世纪物。 方腹规整,口沿略微外侈,平滑口沿上有U形耳,四足上饰蕉叶纹。鼎身四边与四面中心有扉棱将图案分割,扉棱上有直线和T形纹饰。鼎腹四面饰有饕餮纹,双目圆睁,利角上扬。方鼎口沿下方环饰一圈龙纹。器表呈深绿色。三字铭文为“□父丁”,罗振玉先生曾记录过与此类似的铭文。 鼎是中国古代的......
-
〓 博物馆告别“教科书式”展览,如何让年轻人与历史文化“对话”?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文化逐渐被世界所关注和了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进博物馆,寻求更深入的文化体验,这也促使着博物馆业与时俱进。中国网络文学也成为一种强大的文化输出力量,向全球读者讲述中国故事。9月19日,以“让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为主题的2023微博文化之夜主题论坛在郑州举行。微博首席执行官王高飞表示......
-
〓 “春节”小知识:我国现行“春节”今年整整“100岁”
新华社天津2月9日电(记者周润健、蔡玉高)2月10日,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人一年一度最为看重、庆祝最热烈的传统节日——春节。民俗专家表示,虽然已有4000多年历史,但是将农历正月初一作为过年之日,称之为“春节”,并且放假,是在辛亥革命以后的1914年开始的,加上今年春节,现行春节整整“100岁”了。 天津......
-
〓 杜永道:“无瑕”与“无暇”的不同
在报上看到一篇题为《轮回与孤独》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尽管马尔克斯说《百年孤独》的写作只是为他‘童年时代所经受的全部体验寻找一个完美无暇的文学归宿’……”句中的“无暇”宜改为“无瑕”。 “无瑕”是说没有缺点,非常完美。例如: (1)这件工艺品非常漂亮,完美无瑕。 (2)他俩的爱情非常真挚......
-
〓 涿鹿之战——炎黄文明的奠基战
传说距今约4600余年前黄帝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九黎族首领蚩尤在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进行的一次艰苦激烈的大战,这是远古时代一次很大规模的战争。相传神农氏为帝王时,各氏族、部落互相掠夺,为害百姓,其中蚩尤最为暴虐,神农氏、黄帝无力征讨。阪泉之战后,黄帝势力大增,蚩尤仍继续作乱,不肯听命。黄帝征集各部落、联盟兵众,与蚩......
-
〓 古史撷趣:古人夏天如何纳凉
纳凉图 李可染作盛夏来临,炎热难耐,不开空调实在难以入睡。在没有空调、冰箱、电风扇的古代,人们又是如何消夏纳凉的呢?闲暇之余,学习古人的消夏纳凉,能从中探究到消夏的奥妙与乐趣。古人爱玩,尤其是在自然的山水中嬉戏,常常会有大人和小孩一起游泳、戏水的欢闹场面。明代李时珍说,垂钓能解除“心脾燥热”,而暑天炎热的气候,往往使人......
-
〓 故宫人最喜爱的文物:定窑白釉孩儿枕(宋)
宋代是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当时各地出现了许多具有不同风格特色的名窑。其中北方瓷窑——定窑的瓷器一度作为北宋的宫廷用瓷,对后代瓷器有很大影响。定窑古遗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燕山村一带,曲阳宋属定州,故称“定窑”。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孩儿枕,高18.3厘米,长30厘米,宽11.8厘米,胎体厚重,通体施......
-
〓 看图说话:过年
传统意义上的拜年有两个意思:一是除夕之夜,接过神,全家从长到幼依次拜年(磕头);二是正月初一出去给亲戚朋友拜年,都拱手作揖,互相道贺:“恭喜、发财、过年好!”就是平日不熟的人,也要互相问好。正月初八还有“祭星”风俗,以求一年顺利平安。 国家一级美术设计师盛锡珊古稀之年后,用数十年积累的大量北京风俗及人文景......
-
〓 天下三大行书——先后媲美,各领风骚
天下第一行书——晋·王羲之《兰亭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
-
〓 白虎观会议
肃宗诏鸿与广平王羡及诸儒楼望、成封、桓郁、贾逵等,论定《五经》同异于北宫白虎观,使五官中郎将魏应主承制问难,侍中淳于恭奏上,帝亲称制临决。鸿以才高,论难最明,诸儒称之,帝数嗟美焉。时人叹曰:“殿中无双丁孝公。”数受赏赐,擢徙校书,遂代成封为少府。门下由是益盛,远方至者数千人。彭城刘恺、北海巴茂、九江朱伥皆至公卿。元和三......
-
〓 六经皆史
六经皆史之方,治之则明其行事,识其时制,通其故言。是以贵古文。古文者,依准明文,不依准家法。成周之制,言应《周官经》者是,不应《周官经》者非。覃及穆王以下,六典浸移,或与旧制驳(周礼犹今会典,时有增改。穆王以后,制异《周官经》者多矣,然其为周礼一也),言应左氏内外传者是,不应左氏内外传者非,不悉依汉世师说也。何以言之?......
-
〓 自古春季称谓多
古代将夏历的正月、二月、三月称为春。一年四季在于春。在古代春天还有各种各样的雅称,这些雅称从不同角度生动地传达了人们对于春天的感受、憧憬和希望,记载了春天的文化意义。 三春:古时以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简称“三春”。诗人孟郊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诗句。 九春:春季三个月共九......
-
〓 古代服饰:云鬓簪事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不小心滑落的“玉搔头”就是玉簪。唐代妇女髻式复杂,约发用具的种类也很多。其中单股的为簪,双股的为钗。而簪源于先秦之笄,用以固髻,后于顶端雕镂纹饰,所以簪体加长。钗以装饰为主,又名花钗。唐代后妃、命妇所簪“花树”,实际上就是较大的花钗。 唐代妇女髻式复杂,约发用具的种类也......
-
〓 山东17个项目入围!“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高质量机会清单发布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等主办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示范性交流展示活动举行。活动现场,发布了全国186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高质量发展机会清单。来自山东的滨州市阳信县洋湖乡“鼓子秧歌”,菏泽市巨野县“工笔牡丹画”等17个项目入围,数量居全国第二位。现场,潍坊青州市王府街道作为全国5家现场发布机会清单的代表......
-
〓 中国古代的三类刻书业
古代的刻书系统将书籍刻印分为官刻、私刻、坊刻。这一理论始自叶德辉的《书林清话》。官刻包括中央与地方官府刻书,私刻一般指官员、士人、乡绅等个人刻书以及寺院、道观、家族祠堂等刻书(也有将寺院刻书另分一类的),坊刻指书铺商人刻书。三者之中,除坊刻以赢利为目的以外,其他两者都不以赢利为目的,或者只求保本微利。(一)官刻由国家机......
-
〓 普查新发现:白河书斋藏明万历二十一年金陵胡承龙刻本《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花费毕生精力、历时27年写成的自然科学巨著。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金陵胡承龙刻本又称“金陵本”,为该书最早版本,也是经过李氏家族亲自校订过的原始刊本,为后世众多版本之祖本,存世极罕。中国中医科学院藏本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此本于2010年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
〓 古籍普查新发现:拉萨市尼木县切嘎曲德寺古籍普查又见元刻
切嘎曲德寺具有千年历史,起初建于古堡遗址上,后成藏传佛教普东派和萨迦派寺院,现完全为萨迦派寺院。该寺所藏珍贵文献凌乱混杂,之前,该县文化局曾派人对其进行大致包扎编号,约90余包。2012年,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一行五人在拉萨市文化局、尼木县文化局领导与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专赴该寺,对所藏古籍进行普查登记。通过专家们的......
-
〓 什么是十三经?
经,指儒家传统的经典著作。从西汉到清代,有十三种儒家文献渐次取得“经”的地位,形成了“十三经”。最初儒家的经典为“六经”,就是孔子所说的“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皮锡瑞《经学历史》中说:“经学开辟时代,断自孔子删定《六经》为始。孔子以前,不得有经。孔子出而有经之名。《礼记经解》:“......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