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投资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变迁的回顾与展望——兼及增长方式转变(1950—2010)
【内容提要】60余年来,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的30年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雏形,到改革开放的30年GDP以年均10%的速度实现了跨越式增长,目前已进入第三个30年。回顾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历程上的投资结构变迁:头30年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建立工业体系;第二个30年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投资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新30年开始时我......
-
〓 1958年中国改变户口自由迁移制度的历史原因
【内容提要】新中国初期,制定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为此,中央政府不断地发布命令,阻止农民入城务工,以确保农业为工业建设提供充足的商品粮食。与此同时,为了稳定城市工业化建设队伍,中国逐渐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把就业、粮食和社会福利等与城市户口挂钩,并于1958年中国取消了户口自由迁移制度。【关 键 词】当代中国史;重工业......
-
〓 1991-2010桂越边境贸易变迁经济现象解析
【内容摘要】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以后,以2002年《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为分水岭,桂越边境贸易经历了1991-2002年的逐渐恢复和缓慢发展阶段以及2003-2010年的快速增长阶段。本文以边境贸易规模、边境小额贸易等参数对1991-2010年桂越边境贸易发展进行考察,解析桂越边境贸易变迁中的若干......
-
〓 再论中国私营银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于产权变革视角的考察
【内容提要】本文从产权变革的视角,分析中国私营银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作者提出,人民政府创造性地运用公私合营方式,利用私营银行的双层产权结构,以产权主体介入企业的经营管理,逐步掌握其经营权,实现“法人产权”层面的变革,再通过全行业公私合营,赎买私股股权,实施“原始产权”层面的变革,最终将私营银行业转变为国有银行,完成了私......
-
〓 建国以来成都平原农田灌溉制度的演变——以绵竹射箭台村为例
【内容摘要】灌溉是发展农业的基础。农民要解决农田灌溉问题必须组织起来。取消农业税后,部分地方出现了大中型水利系统难以发挥最大效益的现象,其有效灌溉面积明显减少;但都江堰的灌溉面积依然在继续扩大。都江堰水利系统依然能为灌区千万亩农田提供低成本、高保障的灌溉。其主要原因是成都平原农村自集体化时期建立以生产队为基础的行政化灌......
-
〓 新中国政府对外商银行的监管与清理
内容提要:外商银行在旧中国存在的100余年中,凭借着政治和经济特权,一直在外汇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在中国的经济与金融领域中有着支配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和经济方针,在坚决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经济和金融势力的同时,对外商银行实施“利用”与“限制”政策,即利用外商银行已有的经营外汇业务的人力、资力以及与国外......
-
〓 “农业六十条”的修订与人民公社的制度变迁
【内容摘要】由大公社的制度缺陷造成的农村社会经济的混乱,是催生“六十条”的主要原因。“六十条”的三次修改,通过缩小社队规模、取消公共食堂和供给制、改变农业基本核算单位,否定了“一大二公”的大公社经济制度,最终确立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新体制。“六十条”的修改是党中央与农村基层共同推动的结果,其为城乡二元体制的巩固和......
-
〓 农田水利的三种模式比较及启示——以湖北省荆门市新贺泵站为例
【内容摘要】新贺泵站的变迁史启示我们,能否有效整合分散农户、克服搭便车难题,是乡村水利体制顺利运转的关键。尽管组织模式能够将水利体制与基层治理紧密结合、克服搭便车难题,但在人民公社走向终结、原有治理体制解体的情况下,组织模式已经无法继续维系下去。在农户个体数量众多且呈高度分散状态、农民分化程度日益加剧的状况下,水利供给......
-
〓 孔飞力与《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
【内容提要】孔飞力著《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从构成中国由前现代向“现代”转变进程底蕴的本土性知识资源的分析入手,讨论了由政治参与、政治竞争、政治控制构成的中国现代国家形成及发展的“根本性议程”或“建制议程”如何在19~20世纪的实际演变中跨越了革命、战争和危机等重大事件,最终形成了国家机制中政治控制压倒政治参与和政治竞争......
-
〓 论中国经济转型的阶段性与目标转换
【内容提要】中国经济转型具有显著的阶段性与阶段性目标。改革30多年来,中国经济转型经历了大约4个阶段及其目标转换,这就是1979~1984年经济转型的起步与完善计划体制的目标、1985—1992年经济转型的推进与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目标、1993—2003年经济转型的定向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和2003以来经济......
-
〓 中国工人阶级60年
【作者简介】张伟,中央编译局博士后。 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的历史,也是中国工人阶级内涵不断外延的历史。工人阶级的最大特征是“无产”。准确来说,这个“产”不是财产,而是生产资料。因此,我们通常在概念使用上并不严格区分“无产阶级”与“工人阶级”。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明确表示“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1888年恩格斯在为《......
-
〓 1949—1956年中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总体考察
【内容摘要】1949—1956年是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也是中国经济发展较好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的时期之一。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饮食水平有所提高,穿衣打扮有所变化,日用品消费有所进步,居住紧张状况有所缓解,文化水平普遍提升,医疗条件明显改善,城乡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
-
〓 集体化时代水利社会史研究的时代意义
集体化时代的中国农村社会史研究是当前我国学界悄然兴起的一个学术领域。将社会史研究引入现当代,自下而上地开展集体化时代的中国农村社会研究,已成为不少现代史研究者的学术自觉。学界以往对于1949年以后中国历史与现实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中共党史、革命史、政治史、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讨论的问题也大多以政治、经济领域宏大话题居......
-
〓 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
——谨以此文纪念伟大的人民领袖毛主席诞辰119周年、纪念为新中国成立奉献了壮丽生命的革命先烈
因为一份难以割舍的牵挂,因为一个久远悠长的梦想,因为一种坚定不移的信念,上个周末,我和9度角无比虔诚满怀敬意地驱车600公里来到了心中的红色圣地、人民共和国摇篮——瑞金。自踏上这片红色的土地开始,从进酒店听到《十送红军》的那一刻起,我就被一种崇高的精神激荡着,鼓舞着,鞭策着。流连在中华苏维埃一大二大会址、毛主席旧居、红......
-
〓 就修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协议条款问题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公开信
尊敬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我于一年前的今天——2002年2月10日,向你们寄出了《就外经贸部某些官员滥用职权损害国家利益问题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信》。时至今日,一年已经过去,我却没有得到你们对我的信的任何回答,甚至连一份你们已经收到我的信的通知都没得到。爲了提请你们注意我曾经寄出过这样一封信件,我特将2002年......
-
〓 20世纪60年代中国是如何打破美苏核威胁的
【内容摘要】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安全环境和安全形势异常严峻,美苏先后对中国进行核威胁。美国希望通过核打击来遏制中国核力量的研发进程,保持美国对中国的绝对核优势;苏联则企图通过核袭击来打击中国的国防力量,以满足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范围内争夺霸权地位的需要。面对美苏的核威胁,中国积极应对,在强烈谴责美苏核威胁的同......
-
〓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农家经济、市场变迁与制度转型——以苏南为中心的考察
【摘要】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政局稳定和经济恢复改善了农民的收支水平和购买力,然而通过市场增收的途径逐渐受到限制,苏南农户的农副业收入仍占主导地位,农家经济并未产生结构性变化。国家期望通过土改提升农业水平支持工业发展与增强国力,但却面临着工业化目标与农村生产基础、对市场供求的控制与农民利益的矛盾。尽管国家严格限定农产品流动,......
-
〓 周恩来谈怎样学习毛泽东
【作者简介】廖心文,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北京100017)《学习毛泽东》,是周恩来1949年5月7日在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所作报告《全国青年团结起来,在毛泽东旗帜下前进》的第三部分,于1978年10月8日在《人民日报》发表,后经过重新整理收入《周恩来选集》上卷。今天重温这篇讲话,仍然感到,60多年前周......
-
〓 承继与变异:新中国初期侨汇业政策研究
——以福建邮电局与批信局的关系为例
【内容提要】新中国初期,福建邮电局沿用并更严格执行国民政府1948年侨批业管理办法,其后根据国际形势逐步调整,最终给予批信局各种优惠和扶持,甚至不惜损及邮电局自身利益,以鼓励吸引侨汇。虽然新旧政权阶级性完全不同,但新中国侨汇业政策具有明显继承性和内在一致性,这主要因行业特殊性所致,而与政权阶级性无关;新中国侨汇业政策也......
-
〓 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
——河南巩县回郭镇公社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调查
人民日报记者回郭镇公社位于河南省巩县西部,有二十一个大队,二百一十一个生产队,五万八千口人,四万九千亩土地,丘陵坡地占一半以上。近几年来,回郭镇公社的生产条件变化很快,集体经济越来越壮大。全社百分之八十的土地实现园田化,耕作、排灌、脱粒、农副产品加工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所有生产队都通了电,化肥自给有余。一九七......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