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评析: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呵护儿童健康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当前,人们身处信息时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儿童跟随大人们的节奏,也难免身心紧绷。儿童艺术活动多具有创造性、趣味性、游戏性,可以让孩子们身心愉悦、情绪平稳。丰子恺说过:“美好比健康,艺......
-
〓 专家学思:让传统文化展现永久魅力
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坚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全党全社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十四五”时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应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火”进百......
-
〓 杜甫“一饭不忘君”?
老话说:“拜年拜到初五六,有鱼就没肉。”这是上海地区的讲法,北方社会的生活或许要艰困些,流传的是“拜年拜到初五六,又没饽饽又没肉”。如今人们生活富足了,鱼肉已成为百姓餐桌上的家常便饭。我家但凡有点好吃的,母亲就要问孙子是否会来。“好吃的”标准很宽泛,飞鸽走鸡、粗鱼笨肉等皆在其列。前天我终于忍不住戏言:“杜甫‘一饭不忘君......
-
〓 光明时评:尽快补齐乡村教育师资短板
乡村教师的培养与发展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获关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2年要“加强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在职培训与待遇保障”。乡村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下好振兴乡村教育“先手棋”,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多年来,在国家投入的不断增加下,乡村办学......
-
〓 中国人的吃辣史——摘自《餐桌上的中国史》
无论是烧烤摊还是下饭馆,你总是能听到一句灵魂拷问,“能吃辣吗?”在祖传吃辣的四川人面前,一份“微辣”的火锅底料无疑等于认怂。辣已经成了现代中国人的精神解药,那辣椒是从何时传入中国的?我们又是怎样爱上吃辣的? 明治大学张竞教授的《餐桌上的中国史》(中信出版社)给了我们答案。辣椒何时传到中国辣椒原本不是中国产的,是明朝末年......
-
〓 新闻随笔:方言助力应急救援,中不中?
近期,网络上发布了一则志愿者招募信息:“急需有田野经验、会说河南话的线上志愿者开展救援工作。”信息发布者表示,当前急需约200位河南在地志愿者提供方言支持,协助大规模的抗洪救灾“村村排”工作。救援工作对方言志愿者的需求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方言在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它能发挥什么作用?我国已经识别并在使用的......
-
〓 光明时评:“破五唯”后新的评价标准应提上议程
教育评价是教育改进的重要机制,是引导教育发展方向的指挥棒。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对“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做出了新的部署,其中涉及高校评价的部分,再次强调“不得将论文数......
-
〓 陈平原:学科升降与人才盛衰——文学教育的当代命运
中文系领导告知,人文学部推选我所在的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申报北京市优秀研究生指导团队,材料由同事集体谋划且仔细打磨,我的任务是在学校的会议上现场汇报。本来就是义不容辞的事,领导的嘱托让我摸不着头脑:“中文系是弱势群体,只好请老将出马了。”我当过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一直以为中文系意气风发的,什么时候成了弱势群体?全校13个单......
-
〓 秋菊有佳色
“菊花是中国人民所最喜爱的花朵”,“在秋天的首都,走到公共场所,走到人家,园中院里,阶畔案头,到处都能看到菊花”,冰心最喜欢的菊花是“白托红心的‘踏雪寻梅’,黄里红面的‘金阙芙蓉’,还有触手沾香的‘香白梨’”。菊花,在闻一多看来,是“有历史,有风范的花”,“你有高超的历史,你有逸雅的风俗”。1922年重阳节前一天诗人专......
-
〓 《黄河文化大会》:品黄河文化 展时代风采
近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指导,山东广播电视台牵头,沿黄九省(区)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文化综艺节目《黄河文化大会》播出,获得热烈反响。节目邀请了99位黄河文化爱好者作为选手进行答题,通过答题比拼、嘉宾故事、导师讲解等,对黄河文化、黄河故事、黄河人物进行深入挖掘。节目自播出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社......
-
〓 异国琴缘:我与林西莉的古琴之旅
“仿佛被夹着冰雪的风吹拂着,却是在此寒风中,在某一个地方有一株梅树在寒风中摇曳,伴随着风的吹拂,梅花一点点散落开。”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话音落下的刹那,古琴演奏者邓红轻抚丝弦,弹拨一曲《梅花三弄》。不一会儿,箫声如泣如诉相应和,寒冷的冬日下午随之清朗起来,一窗梅影,恰与屋外清滢世界相对照。——这......
-
〓 文化评析:传统文化数字化是“两创”发展的重要推手
两年前,面对疫情,国家大剧院策划推出“春天在线”“声如夏花”“华彩秋韵”“冬日之约”系列线上演出,包括音乐会、歌剧、舞蹈、话剧、戏曲等。其中“华彩秋韵”线上首场音乐会实现了全球首次“8K+5G”直播,超高清画面带来震撼人心的沉浸感。两年多时间,国家大剧院推出了上百场线上演出,一些传统文化演出好评如潮。 疫情期间的......
-
〓 新闻随笔:传统茶的“年轻态”何尝不是一种包容美
冷泡茶、速溶茶粉、茶拿铁、茶叶冰激凌、气泡茶饮……据媒体报道,近日在杭州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一批“年轻态”的新式茶饮纷纷亮相,茶叶产品从生产、包装到销售方式,都呈现出年轻化趋势。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品茶文化的发源地,茶香深深渗透在华夏民族数千年的生存发展史中,......
-
〓 勤牛奋耕——牛画·画牛
2021年将迎来我国传统生肖中的牛年。牛在十二生肖中位居次席,有“天开于子,地辟于丑”的说法。在农耕社会牛是重要的劳动力,对人类的贡献可谓厥功至伟。中国人对牛的感情十分深厚,牛有中国人崇尚的品格,吃苦耐劳,踏实勤勉。唐代诗人元稹《生春》诗有云“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鞭牛”仿佛也是在鞭策每一个中国人在新的一年更加惜......
-
〓 纪录片《脉动泰山》:对国泰民安的美好期盼
不久前,在福建福州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现场传来喜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通过本届大会审议,正式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早在几十年前,有着“五岳独尊”之称的东岳泰山,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身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双遗......
-
〓 充分发挥书法的文化育人功能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国历史、文学、哲学、绘画等多种文化形态于一身,以博大精深的意境和文化特质为世人瞩目。 书法具有特殊的文化育人功能。当下,书法教育不能单纯进行技法的锤炼和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应探究其文化育人功能,以提升艺术审美能力、文化修养、道德品质为书法教育的首要任务。 书法有利于文化自信。书......
-
〓 加强网络时代的语文教育
“网言网语”可以说是一种介乎口语与书面语之间的语言,兼有口语与书面语两类语言的特点。网友在网上留言,多是围绕着一个话题,有一种特定的情境。大家都明白的东西,就可不必再说,因此,网言网语有着简洁、明快的特点,词汇多通俗、时尚,句子多比较简短,而这也正是口语的风格。但另一方面,网言网语又是“写上去”的文字,网友之间彼此只能......
-
〓 论诗未觉国风远——当“冷澈之美”遇上“温柔之美”
《诗经》很古老。《诗经》最初称作《诗》,因有三百零五篇,省称“三百篇”,春秋战国常称之曰“诗三百”。孔子的儒家学派以《诗》为教本,与《书》《礼》《乐》《易》《春秋》一起通称“六经”。时至汉代,儒家学者始加“经”字,称《诗经》,以示此典籍的重要,且有神圣的价值和地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自西周至东周的春秋中......
-
〓 热点观察:从年度流行语中感受时代与社会脉动
近年来,年度流行语盘点已成为岁末年初的一种文化现象。流行语是时代的脚印,从中我们能看出时代、社会与文化的变迁。回顾2021年,“觉醒年代”“建党百年”“小康”“双减”“躺平”“YYDS”“破防”“绝绝子”等成为各机构和媒体发布的年度流行语中的高频词。这些热词既承载着人们对过去一年社会发展的记忆,也传递着人们对生活的......
-
〓 马克与中国茶
那些附庸风雅,盲目追求礼仪,拘泥于严苛饮茶规范的做法都为马克所不齿。他一向认为饮茶的仪式感应在于对原料和工具的精心选择,在于对种植和加工方法的认真遵循2023年5月3日晚,马克离开了这个他熟悉的世界。1最后一次与马克见面是整整10年前,我在罗马大学筹办意大利首届汉语教师技能大赛,把他从威尼斯请来做评委。他很爽快地答应,......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