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读书管见:有才与用才
“时势造英雄,英雄亦能造时势”,但历史上能“造时势者”实属少数,更多的时候,我们读到的是一些比较哀怨的声音。左思有“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的慨叹,王勃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感慨,苏轼更是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自喻,他们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翻开历史,如冯唐、李广身负雄才,却难遂志愿者,车载斗量,正如古人......
-
〓 人民时评:在“诗和远方”中涵养文脉
见字如面,睹物相思。感情波动不分孰优孰劣,再笨拙的一支笔,即使写出内心万一,也足够令人感动没有华美的舞台,没有绚丽的灯光,只是一尺方桌、一位读者、几封书信,却如涓涓山泉,沁人心脾,在荧屏内外,收获掌声无数。近期,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持续霸屏朋友圈。“有多久时间,没有提起笔来好好写一封信......
-
〓 刘醒龙:我有南海四千里
图为位于中国西沙群岛永乐群岛北部的鸭公岛 CFP插图:郭红松【编者按】7月2日至7月6日,在辽阔的中国南海,来自全国各地的17名作家汇聚海南省三沙市,展开了一场探索三沙、感受南海的中国著名作家“文学三沙行”活动。其中,著名作家刘醒龙、范稳在这片碧海蓝天中实地为本报撰文,通过他们那激情澎湃的笔触,让我们近距离地欣赏这块祖......
-
〓 人才史话·不忽木:心怀大局成大器
资料图片元世祖忽必烈统治中后期,因管控不力,相继发生了理财大臣阿合马、卢世荣等人的贪赃枉法事件。至元28年春,右丞相桑哥也因结党营私、贪赃受贿被革职法办。谁来继任相位更为合适?忽必烈想起了见识不凡、沉稳敏瞻、廉洁公正的不忽木。不忽木先后师从王恂、许衡,具有较高的汉文化素养和文学造诣,许衡夸他将来“必大用于世”。不忽木从......
-
〓 今天我们如何整理古籍·袁行霈:为青年编辑创造学术成长的空间
这次获奖的几部大书,整理时间都超过了十年,是两代甚至三代以上的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选题的重要性、整理的难度、学术的坚守都值得我们认真地总结、思考、传播、宣传。马王堆简帛是出土文献的代表,《史记》是正史的第一部,杜诗是集部的重中之重,三部大书展示了中国典籍整理的三个重要方面,是我们这个时代传统文化研究的精华,体现了当代学......
-
〓 人民论坛:成大事当养静气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以通俗之语把自然之美和童真童趣刻画得活灵活现,不著一“静”字,而境界全出。文静,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为美;心静,不单在经历,尤在觉悟透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莫不是广阔心胸的外在写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
-
〓 正本清源说孔子:孔子主张贵族特权吗
在当今中国,“官本位”意识不可谓不浓!人们追溯其根源时,往往找到儒家,甚至找到孔子,因为儒家典籍中明确记载着“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这样的话。此话何义?如果真正弄清了它的本意,就不难发现孔子不仅没有主张什么贵族特权,反而对这些人要求更高。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一直被认为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的代表”。传统观点认为,孔子......
-
〓 元宵翻古
元宵灯火与口碑杨爱民我国的元宵据说起源于魏晋,盛行于隋唐,传承于宋元明清直至民国至今。为了描述盛况,除有诗词歌赋等文艺载体之外,还有老百姓的俗谚口碑。隋朝借元宵炫耀《隋书·炀帝纪》载,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的正月十五夜,好大喜功的杨广,为了炫耀国力强盛、富足文明,向西域诸国显示声威,在皇城端门外的大街上,张灯数十里......
-
〓 窒息的金陵城——摘自《南京大屠杀全纪实》
矗立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门前的雕塑《家破人亡》 吴为山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攻破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进城的日军,以其占领者的优越感,在随后的几个星期里,残暴地屠杀了已经放下武器的中国守城官兵和普通百姓达30余万人,在中国人心头和中华民族史上留下了一段永远难以愈合的伤痛…… 作者饱蘸国人......
-
〓 帝舜、《禹贡》与玄女——尧舜及其族群续考
上篇蚩尤之乱《史记·五帝本纪》讲述了中国远古传说里的两场大战:“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轩辕……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在《尧舜及其族群考论》一文中,我们已经推断出轩辕和黄帝为二人,轩辕的合音便是舜,他属于伏羲族;而黄帝的原型乃是戎族的禹。上面引文里与炎......
-
〓 中国话语·传薪绝学·简帛学:古代文史研究的新增长点
清华简上的字迹清晰可辨。资料图片简帛是简牍和帛书的合称,简与牍都是用竹或木制作而成,窄长的称为简,大块的称为牍,帛则是白色的丝织品。简帛是造纸术发明之前中国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战国时期的《墨子》一书中曾两次出现“书于竹帛”一词,形象地说明了当时书写材料的特征。即便是到了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后,简帛仍然与纸张并行使用了很长......
-
〓 “年度流行语”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且行且珍惜”“你家里人知道吗?”“萌萌哒”“有钱就是任性”……当2014年进入倒计时的时候,媒体盘点这些曾经风靡一时的网络流行语,既带给人们一种亲切感,同时又让人感觉有点儿淡淡的忧伤,在这些网络流行语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寿命都很短暂。随着新一年的到来,它们就会被新的网络流行语所代替,提醒着我们,这一年又要悄然逝......
-
〓 观天下:遗编一读想风标
宋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写过一首题为《孟子》的怀古诗:“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对于孟子,王安石是拳拳服膺、衷心景仰的。只是,“往事越千年”,斯人早已成了“沉魄浮魂”,只能遥望其风范、标格于遗编了。“迂阔”,是“迂远而阔于事情”的概括,意为远离实际,不合时用。“何......
-
〓 摒弃浮躁走出彷徨
书画家站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观念多元交汇之处,如若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清醒的文化判断,容易导致思想上的彷徨,失去创作方向书画家面对名利场上的诱惑,如若没有十足的艺术定力和精神定力,容易导致行为上的彷徨,在提高作品“含金量”的努力中迷失自己,沦为“跑江湖”者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中国书画家当前的状态,“彷徨”应该是十......
-
〓 智海观澜:放低自己
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有一“镇馆之宝”——跪射俑。它经历了2000多年的岁月,却保存完整,仍然呈现出生动而鲜活的原貌。 跪射俑何以能保存得如此完整?文物专家说,这得益于它的低姿态。首先,跪射俑只有1.2米,而普通立姿俑的高度都在1.8米至两米之间,兵马俑坑都是地下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当坑顶塌陷、土木俱下时,高......
-
〓 汤嘉琛:学学台北故宫用活文物
近年来,台北故宫博物院不断推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创意产品,凭借商业创意让文物有了新的生命力。据不完全统计,台北故宫近些年推出了“朕知道了”胶带纸和“翠玉白菜”伞等2400多种文化创意产品,仅2013年的销售收入就将近9亿元新台币,这一数字直逼10亿元新台币的门票收入。文化创意产品已成为台北故宫重要收入来源,其多元化......
-
〓 私爱与公义
诗圣杜甫在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与世长辞了,而他的父亲又在外地当官,于是,这个苦命的孩子只好寄养在东都(今河南洛阳)仁风里二姑家中。有一次,杜甫与二姑的儿子同时病倒了,巫医说,睡在堂屋廊柱东南的地方可以痊愈。二姑的儿子原本在那个地方睡,一听此话,二姑便把杜甫与自己的儿子调换了一下。时隔不久,杜甫竟奇迹般地痊愈了,而二姑的儿......
-
〓 论宋词风格的多重性——从李清照的几首咏梅词说起
“乃知词别是一家。”(李清照《词论》)由于思想上的保守,清照对于苏辛等人一改五代以来的吟风弄月的萎靡词风转而以诗为文的作法极为不满,她奉守的是“诗庄词媚”的传统的创作方法,所以她把自己的侠肝义胆全部献给了诗,而把她的风情柔骨留给了词。因此,人们今天读清照的诗和词,会感到两种炯然不同甘的风格。前者如“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
-
〓 超然自适之苏轼——评苏轼之《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小令作于元丰五年苏轼贬谪黄州时。“道中遇雨”本是寻常小事,苏轼却因景生情、由小见大,借此抒发了自己面......
-
〓 人才史话·卜式:从牧羊人到御史大夫
资料图片西汉年间,有一个人叫卜式,因牧羊致了富。有了钱的卜式,位卑未敢忘忧国。听说国家与匈奴打仗,国力日渐不支,他就赶往都城,上书朝廷,愿将家产的一半捐给国家。这事在朝廷引起了争议。是啊,一个平民百姓,要将那么多家产捐给国家,所图何事?于是,汉武帝就派使者前往问询。使者问卜式,你想当官吗?卜式说,从小放羊,没学过为官之......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