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岩:姚黄魏紫俱零凋——红木家具今古谈(连载二)
既然家具的类型以“木”区分,那么就得先从形、艺、材三要素中的“材”谈起。 如前所说,木材,是中国人制作家具的主要用材,许多木材以其优良的耐用性和可塑性,优美的纹理和色泽,塑造出美观实用的家具,服务并改变着中华民族世代延续的生活。 木有软硬之分,中国古人运用硬木于家具,更有四百余年的漫长历程,创造出了......
-
〓 文化评析:“国花之争”漩涡中的牡丹
无论是否有“国花”之名,欣赏者自会赏之,花卉带给国人的美感和情感记忆不曾衰减。 暮春将至,又到了牡丹“花开时节动京城”的好时光,已连续举办30年的洛阳牡丹文化节也将向世人绽放娇颜。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洛阳市市长李柳身呼吁以法律形式将牡丹确定为国花,使得旷日持久的“国花之争”再起波澜。 国花象征民族精......
-
〓 书记校长心目中的大学:大学要坚守梦想勇于担当
尹群 1982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专业,并先后在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修完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从事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多年,2009年任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2013年3月起担任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乃至文化传承与创新,大学的办学理念与职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
-
〓 文化评析:面对高考,坚信天道酬勤
又到一年高考季。近日有媒体报道,高考期间各大商家针对考生和考生家长推出了“全套服务”:为考生看风水、做法事,出售高考专用内衣、鞋子和带有祈福标语的高考文具,范围覆盖考生的“衣食住购游”等各方面,甚至催生了所谓的“高考经济产业链”。莘莘学子即将奔赴考场,倾尽所学为自己的未来找到一个方向。在这知识改变命运的关口,一切或是真......
-
〓 争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商榷
资料图片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决议》,以此为标志,保护与物态文化遗产有着相异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提上议事日程。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自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与物态文化遗产一样受到国际公约的重视和保护......
-
〓 文化评析:莫言家的墙砖有什么“文气”
前往莫言旧居参观并无不妥,但这种敬仰更应是一次与文学大师开展“精神对话”的过程,是一次价值共鸣的心灵之旅。 据媒体报道,清明小长假期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旧居成为热门景点,吸引了数千游客。持续的人流对莫言旧居造成了一定损害,有些游客挖走了墙角的砖头,有些游客则抠下了旧居的墙皮,说要带回去把土撒在家里沾......
-
〓 文艺新视界:提倡“大文学”教育
●今天以广大受众为对象的文学教育,需要从象牙塔的塔尖上走下来,从为少数人而设的文学精英教育走向针对大多数的文学普及性教育●文学的定义其实很宽泛,一切好文章都是文学作品,而目前我们文学史书写的文学主要是狭义的文学,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只学纯文学者从来不能真正地把文学学好●文学最重要的特性是诗性,然而今天的大学文学教育基本是......
-
〓 宁宗一:我心中的来新夏先生
《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来新夏著,中华书局2010年出版1965年,来新夏先生在修订《林则徐年谱》作者与来新夏先生 “难得人生老更忙” 2014年3月31日下午4时许,突然收到来公去世的噩耗,我虽然有心理准备,如此高龄,走得也不能算是意外,但我却总是执拗地难以接受这一现实。事实上,就在几周前,受校友委托......
-
〓 品智生活·汉字:并非“梦”话
香港有位词作家叫林夕,这个笔名显然是由“梦”字拆分而成的。林夕为梦,是简化字给人的联想。夕照林间如梦,颇具诗意之美。梦的繁体字为“夢”,下部也有夕字,中部“冖”是人字变形,也可看作房屋,上部同瞢,意为模糊不清,这三部分合起来会意,就是夜色朦胧,正该入梦。 “梦”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汉字,在与梦有关的百科知......
-
〓 人民时评:申遗成功是文化保护新起点
算好文化账、算清社会效益账,而不是以“摇钱树”思维看待文化遗产,应该是我们面对先人文化财富的最基本立场日前,德国波恩第三十九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为中国响起的掌声,让远在万里之外的人们欣喜。世界遗产委员会各成员一致同意,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
-
〓 诗仙·诗圣·诗佛
作者简介:荆晓燕,女,1981年生,现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如果让我举出唐代三位最伟大的诗人,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李白、杜甫和王维。说来有趣,这三个人恰恰非常典型地代表了中国古代三种不同的哲学思想。李白代表道家,被称为“诗仙”;杜甫代表儒家,被称为“诗圣”;而王维则代表了禅宗,被称为“诗佛”。这三位诗人的......
-
〓 评论员随笔:历史,可以鲜活地走进当代
历史不只是学者和作家们需要找寻的永恒,也是普通百姓不能遗弃的永恒历史学家曾说,“不是我在向你们讲话,而是历史通过我的口在讲话”。对历史学家来说,在史料与文物的海洋里与古人对话,是一种别样的幸福。而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日常生活中的老物件儿也承载着记忆,通过近距离的触摸来感受过往的岁月,也是一种有历史感的体验。最近,走进北京......
-
〓 艺边杂谈:让观众成为历史的目击者
图为纪录电影《燃烧的影像》海报。从9月1日开始,一部名为《燃烧的影像》的纪录电影在全国的一些城市低调点映;9月18日,这部电影在全国正式公映,慢慢引发了影坛不小的震动——这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电影,这是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对馆藏的500余部抗日战争时期拍摄的纪录电影进行了数字化整理后,最终从284部影片......
-
〓 艺坛走笔:价高不等于画好
画价的高低与画作艺术质量的优劣往往是不成正比的。也就是说,画价卖得高,并不一定说明艺术质量就优。反过来讲,画作卖不出去,也说不定是艺坛佳品、旷世奇作。其中的原因十分复杂。画作价格的形成是由多重因素决定的。首先要看画作本身的思想内涵和形式美感;其次还要看创作者的学养根基、艺术经历和社会影响力,以及在当代画坛所处的地位和在......
-
〓 让阅读回归为享受
前两天,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曾两度提及阅读话题。一次是网购图书,一次是全民阅读。在以经济、环保、外交等硬话题为主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上,这种情形并不多见。实际上,从全社会来看,我们的全民阅读量长期低迷。形不成氛围,究竟是什么原因?说到底,是对阅读的认知、需求发生了扭曲。我们现在很多时候看书,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享用。......
-
〓 新闻随笔:小满赶天
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其关注点不在气,而在物。“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所以小满也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最“接地气”的节气。农谚中,百姓以“满”指代雨水的丰沛程度,小满正是南方早稻追肥、中稻插秧的时节,如若田里不蓄满水,就会造成田坎干裂,无法插秧,影响农作物的收成。这就是农谚中“小满不满,干断田坎”,相似的农谚还有......
-
〓 水墨荷花“别样红”
▲刘文选绘墨荷 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所特有的形式,是运用单一的色彩来对真实的形象进行描绘。水墨画是着色画的分支,在中唐时期就确立起来,担其肇始更久远。在南朝梁元帝萧绎所著的《山水松石格》中,就已经谈到用墨来作画,提出“笔精墨妙”。他主张用墨来作画,并解释说“高墨犹绿,下墨犹赭。”此后,运用墨这一单一色彩,历代画家......
-
〓 光明论坛·温故: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没有历史感,......
-
〓 光明论坛·温故:不夭其生,不绝其长
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先人们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孔子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不用大网打鱼,不射夜宿之鸟。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
-
〓 曾宪年:无为的智慧
“无为”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何谓“无为”?老子说“以辅万物之自然不敢为”。这里“自然”指的是事物的本质及规律,是事物的自我发展和完善;“辅万物之自然”包含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及自觉遵循;“不敢”就是谨慎。全句大意为:遵循万物的本质、规律而不妄加干预。所以,“无为”就是不妄为,就是遵循规律、......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