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追着太阳跑,四季轮回之后,一转眼,我们又站在新一年的大门口。
韶华依旧,中国的文化教育领域,在即将来临的春季,又一次怀抱美好的愿景与期待。
过去一年的努力和成绩,是进步,是积淀,是新起点;而未来的漫漫长路,则是希望,是梦想,是无限的可能。
希冀与实践同样重要。本期,我们邀请了文化教育领域的4位知名人士,与我们分享他们在新一年的体悟与心愿。他们来自文学、音乐、教育、影视等不同领域,但他们与每一位中国人一起,共同编织着蓬勃而瑰丽的中国梦。
——编 者
素描:罗雪村
文学应该照亮心灵
铁 凝
2013年12月,我的作品《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永远有多远》入选了《十月》创刊35周年最具影响力作品。我相信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时代,我这次有幸入选的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却是大时代里的小人物。所以我有时候会想,我们的评委、读者包括网民,他们的投票不是投给了我,而是投给了那些大时代里的小人物。为什么呢?也许是因为在文学这里,再大的时代,它的生动的呼吸和心跳,其实也往往是通过那些不具备表演意识的小人物来体现的。所以我很想说,文学当然尽可以表现生活中的各种表演,但是作家应该避免表演生活。一旦我想急切地表演生活,那必是我失败的时刻。因为生活不是表演,生活不是用来叫人打分的,生活是用来生活的。
我总认为,当一个人能够被称为作家的时候,当他准备把作品公之于众,而不是只写给自己的时候,他的情感,他的故事,他的梦,他对人类和世界的窥测和探究里,已经有了责任的成分。这责任或许有点恼人地不在乎他是否认可,它是与生俱来的,或隐或现地伴随着他的创造过程和写作生涯。责任意味着我们必须有勇气不断重新表达对世界的看法,不断发现生命中那些独属于文学的气象;必须有勇气反省自我以获得灵魂的提升;必须有勇气寻找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即使这形式对一般读者而言一开始并不那么舒服。
《十月》杂志的张守仁老师有过一本书,名字叫做《永远的十月》。“永远”这个词,尽管在新世纪多种声音的喧哗中显得既嘹亮又衰弱,既结实又无力,但是对于“永远”,我仍然要说,什么东西都不能够阻挡一个写作者相信生活,相信爱,相信文学应该具备照亮心灵的能力,相信只要有文字存在,文学就永远不会消亡。诗人阿多尼斯曾说:“没有诗就没有未来。”我不敢说没有诗就没有未来,未来还是会有的,但是假如我们的未来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文学,那么,那样的一个未来还值得我们期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