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傅聪的成长道路上,作为良师益友般的父亲傅雷灌注了诸多精力和心血,《傅雷家书》已成为家庭教育的典范。
《傅雷家书》辑入了傅雷暨夫人1954至1966年间写给傅聪等的家信186封,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让他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傅雷以渊博丰厚的学识、平易近人的姿态、循循善诱的笔触、语重心长的话语,与儿子谈做人、说爱情、论文化、道艺术,纵横捭阖、呕心沥血、设身处地、体察入微,托出了一位严父、慈父的舐犊深情。
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说:“家长教育的睿智,就表现在务必使子女成为坚强的、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在《傅雷家书》中,傅雷教导儿子的关键在做人,努力让儿子成为坚强的、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傅雷教导傅聪说:“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他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是human,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某某家某某家以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贡献。”傅雷要求儿子做一个爱国之人、正直之人、真诚之人、坚强之人,他希望儿子做身心健康、淡泊名利、虚怀若谷、直面挫折、积极奋进、富有爱心之人。
傅聪说:“我一天比一天体会到小时候爸爸说的‘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我在艺术上的成绩、缺点和我做人的成绩、缺点是分不开的。”
傅雷将文化教育看作造就人才的重要方面,他强调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弘扬,认为:“在中国,一个真正受过良好教养和我们最佳传统与文化熏陶的人,在不知不觉中自然会不逐名利,不慕虚荣,满足于一种庄严崇高,但物质上相当清贫的生活。”“还有一点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所独有的,就是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对自己的文化遗产彻底消化的人,文化遗产决不会变成包袱,反而养成一种无所不包的胸襟”。傅雷曾将诸多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邮寄给傅聪,经常对中国古代诗词进行精辟分析,以增强傅聪的艺术分析能力。
学贯中西的傅雷也倡导对于西方文化的接受与传承,他推荐阅读丹纳的《艺术哲学》,说“这是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他以《贝多芬传》说古典作家的浪漫气息,他认为读《约翰·克利斯朵夫》视野一定会扩大不少,他以《少年维特之烦恼》说歌德的大智大勇,以阿那托·法朗士的名著《塔伊丝》谈过一种更自然的生活。他认为《邓肯自传》可买来一读,罗素的《幸福之路》可用心阅读,卓别林的《自传》有意思极了,也凄凉极了。他教导傅聪,读几部英译的柏拉图、色诺芬,对希腊文化可有更多更深的体会。
傅雷期望傅聪成为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在艺术教育方面他精心设计、细致斟酌,从中外艺术的音乐、戏剧、绘画、书法、雕塑、石刻、建筑、摄影等多方面展开讨论。
傅雷强调技巧是手段,艺术是目的。他说:“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一个人跳不出这一关,一辈子也休想梦见艺术!”他认为音乐家必须真正了解乐曲的感情,才可能自如地运用技巧:“音乐主要使用你的脑子,把你朦朦胧胧的感情分辨清楚。你的境界十分明确了,然后你的技巧自会跟踪而来……”
傅聪谈到父亲对他的教育时说:“最显著的是加强我的感受力,扩大我感受的范围。往往在乐曲中遇到一个境界,一种情调,仿佛是相熟的;事后一想原来是从前读过的某一首诗,或是喜欢的某一幅画,就有这个境界,这种情调。也许文学和美术替我在心中多装置了几根弦,使我能够对更多的音乐发生共鸣。”
《傅雷家书》中呈现出其对于子女教育的循循善诱、深入肯綮,那种平等、亲切、设身处地、语重心长的话语方式,让我们领略到经典魅力无穷。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