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号钱站稳脚跟
宋朝都市繁荣,出现了手工业、商业集镇。商业的发达,带动了货币的流通量。
宋代以年号钱为主,两宋改年号50多次,共有45种年号钱。每种又有草、篆、隶等多种书体,是我国品种最多、版别最繁、最富特色的钱币。
《宋史·食货志》记载,太祖铸钱,曰“宋通元宝”,或读“宋元通宝”,是开国货币,但不是年号钱。
太平通宝,宋太宗时铸,为宋第一种年号钱。钱文书体为真书兼八分,光背且有星、月纹。
淳化通宝,相传为太宗亲书,分楷、行、草3种书体。
淳化之后,每改元,必铸钱,年号钱占据了绝对优势。
宋真宗铸有咸平、景德、祥符、天禧四种年号钱,钱文均为楷书。
宋仁宗改元9次,铸钱8种,均为小平钱,如天圣元宝、明道元宝等。其中皇宋通宝并非年号钱,篆、楷对钱,光背。有小平、折二两种,有铁钱。
宋神宗铸熙宁、元丰两种,宋铸钱量最多的时期。
宋哲宗铸元祐、绍圣、元符三种。其中的元祐,篆、行成对,为司马光、苏轼手写。
徽宗钱,最精美的方孔钱,最繁多的版本,尤以政和、宣和为多。
南宋淳熙七年(1180)起,不再铸对钱,钱背改刻年份,并出现纪监名、地名、级值,钱文逐渐以宋体为主。嘉定铁钱出现了10多种名称,历朝绝无仅有。
另外,白银用于流通,并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纸币——交子。
宋代白银形制,最常见的是铤形,也称“钉”。大锭重50量,小锭重量不等。
南宋最主要的纸币是会子,初由商办,后归户部。
少数民族撑起一片天
辽、西夏、金和元,是少数民族政权。在与汉人的不断接触中,接受了先进生产力,开始流通宋钱,并自行铸造。它们用本民族文字或汉字铸币,是中国货币史中非常宝贵的部分。
有学者认为,辽代的铸币始于耶律阿保机的父辈。《辽史·食货志下》记载:“鼓铸之法,先代撒剌的为夷离堇,以土产多铜,始造钱币。太祖其子,袭而用之,遂致富强.以开帝业。”
辽太祖铸“天赞通宝”,钱文隶书,是传世最早的辽国货币。
辽圣帝到天祚帝,逐渐确立了货币制度。晚期出现了高利贷,打破了一朝只铸一种年号钱的惯例。
西夏是党项族建立,铸币分为西夏文和汉文两种。
西夏文钱又称屋驮钱。“屋驮”二字,一说得名于西夏文字的形状,一说为汉代国名。一般比较规整,反映了西夏较高的文化水平。
金朝是女真族建立,起初只是简单的物物交换。随着汉文化的影响,开始使用辽宋旧钱。
海陵王时,自行印行纸钞——交钞,后开始铸币,算是货币史上的特例。
崇庆元宝、至宁元宝、贞祐元宝,因少而珍贵,并称“三珍”。
从金章宗开始,纸币的稳定性遭到破坏,金朝陷入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危机中。
承安二年(1197),铸造“承安宝货”银币,是我国第一次铸造法定的计数白银货币。承安宝货分一两至十两五等,每两折钱二贯,以钱文计。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在中原生产力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商业却畸形发展并繁荣。海陆交通的发达,使本土和中西贸易兴旺。
元代铸币很少,只有武宗和顺帝是铸币的高潮。世祖忽必烈开始铸年号钱,“至元通宝”有蒙汉两文。
仁宗时,停行铜钱,仅铸少量庙宇和供养钱。“皇庆元宝”即为小型供养钱。
文帝时,铸造了“天历元宝”“至顺通宝”皆为庙宇钱。
顺帝恢复铸造铜钱,“至正通宝”达到铸币的高潮。
元代纸币更加完善,《至元宝钞通行条例》十四款是当时最早最完备的币制条例。
铁木真晚年已发行纸币,世祖建立了统一的纸币制度。
中统元年印行“中统元宝交钞”“中统元宝钞”。交钞以丝为本钱,以两为单位;元宝钞以贯文为单位,十文至二贯共十等。
崇简尚少
明清两朝统治时间长,商品经济繁荣。铸币以年号钱为主,因两代皇帝都只有一个年号,故年号钱不多,种类也不庞杂。
明朝一代,专以“通宝”为宝文,废除了“元宝”。一方面避朱元璋讳,另一方面不愿附会“元朝之宝”意。
中期的建文、正统、景泰、天顺、成化、正德皇帝,均未铸造年号钱。
嘉靖、万历二朝,钱文由楷书转向宋体,书法艺术自此衰落。
洪武时重新发行纸钞,明钞不能兑换,以“大明宝钞”为定制。
明初禁用金银,英宗时有所松动。嘉靖施行“班匠”征银和“一条鞭法”,民间普遍用银。
清代实行“用银为本,用钱为末”。
光绪末出现机制铜钱,铜元取代了圆形方孔钱。
白银的流通以称量货币的形式出现,以纹银为标准成色,形式沿袭元明的船形元宝。
清代纸币发行比较谨慎。咸丰三年(1853)发行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与银两、铜钱并行,一度成为主要货币。
户部官票又称银票,以银两为单位,自壹两至伍拾两共五等。
大清宝钞又称钱钞,以制钱为单位,自五百文至百千八等。
光绪三十年成立户部银行,发行国家银行钞票。三十四年,改为大清银行,发行大清银行钞票,才开始确立了纸币发行制度。
我国钱币,不仅以造形、书法闻名于世,画钱、花钱更是西方所不曾有,独步寰宇,是民族的骄傲。